上海學校德育“十一五”發展規劃
上海學校德育“十一五”發展規劃
加強中小學德育課程建設。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計劃。加強德育工作體制、機制建設。
目錄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關於印發《上海學校德育“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通知
滬教委德〔2006〕10號
各高校,各區縣教育局、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各委局、控股(集團)公司: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精神,把本市學校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求新突破,創高水平,現將《上海學校德育“十一五”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各單位、各區縣實際,參照執行。
附件:《上海學校德育“十一五”發展規劃》
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員 會
二○○六年四月十八日
上海學校德育“十一五”發展規劃
“十一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上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上海學校德育工作,依照《上海教育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全面把握髮展機遇
(一)“十五”時期德育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時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德育為核心,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初步構架了以民族精神教育為根基的學校德育工作體系,廣大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師德水平進一步提高,學校合力育人的意識進一步增強,高校保持持續穩定,上海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中小學積極探索“二期課改”,加強德育課程建設,注重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正確發展,推進素質教育;積極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廣泛開展小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培育了“小手牽大手”等一批品牌;關注學生主體發展,形成了區域和校本德育特色。高校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進”工作繼續深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穩步推進;強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培育了“高雅藝術進校園”等一批校園文化建設品牌;拓展了網路和學生生活園區的育人新陣地;加強了對研究生和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分類指導;培養了一支政治素質優良、年輕化、知識化的輔導員隊伍。這些都為“十一五”時期學校德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一五”時期德育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黨中央、國務院先後頒發8號、16號文件,又相繼召開兩個全國工作會議,把德育工作擺到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上海要在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構建以開放多樣、高標準高質量為特點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以學習型城市為標誌的終身教育體系。上海全面推進德育工作的“六大優勢”已初步形成,即:經濟騰飛、社會和諧、市民精神振奮、全力辦好世博會的環境優勢;市委、市政府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有效整合社會德育資源的組織優勢;以人為本、整體構建、與時俱進、全員育人的理念優勢;形成了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網上網下有機結合,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影響深遠的載體優勢;政治素質優良、業務水平較高、勇於創新、作風深入的隊伍優勢;致力於德育課題前瞻性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的理論優勢。為有效開展德育工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大量湧入的外來思想文化、急劇轉型的社會環境、飛速發展的信息技術等,對學生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產生深刻影響;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合力育人機制有待完善;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價值取向現實功利、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淡薄、誠信觀念與合作意識亟待加強、心理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這些又都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全面落實“樹魂立根”
(一)“十一五”時期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8號、16號文件精神的要求,以“樹魂立根”為核心,遵循教育教學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整體構建大中小學德育工作體系,把廣大學生培養成具有世界眼光、開放意識,能夠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富有民族自信和愛國主義精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樹立以下五個理念:
----堅持“全面發展”,促進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了解學生,尊重學生,服務學生,教育和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堅持“實踐體驗”,注重道德體驗,促進德育內化,增強社會實踐,培育創新精神;
----堅持“潛移默化”,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挖掘德育內涵,體現育人功能;
----堅持“全員育人”,形成全體教職員工共同參與德育工作的格局,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
(二)“十一五”時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
以“樹魂立根”為核心,進一步加強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教育,強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教育為重點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為重點,突出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教育,樹立社會主義的榮辱觀,規範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以科學精神與人文素質培養為支撐,提升科學精神,增強人文底蘊;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培育健康人格。
(三)“十一五”時期德育工作的總體目標
到2010年,上海基本形成大中小學各教育階段縱向銜接、教育內容分層遞進,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課外活動聯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橫向貫通的學校德育工作體系,使學校德育工作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相協調、與中華傳統美德相承接。
1、理想信念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取得實效。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三進”工作取得新成果,使科學發展觀成為指導學生成長成才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落實《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把民族精神與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和追求卓越、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有機結合,進一步完善民族精神教育體系。
2、德育課程建設有新突破。立足於不斷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中小學要進一步完善德育課程體系,高校要結合上海的特點全面落實中央新課程方案。初步構建結構合理、理論聯繫實際、內容互補、大中小學有機銜接的德育課程體系。
3、學生健康人格教育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小學要全面落實《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營造和諧的校園人際關係,培養學生健康人格。高校要深入貫徹《關於進一步加強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加強校園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設,構建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體系。
4、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斷拓展。建好一批德育主題網站和校園網站工作室,發揮其育人功能。完成高校E-CLASS網上集體工程建設,支持開發一批網路益智遊戲和動漫作品,提高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5、社會實踐基地的育人功能進一步增強。按照德育規律和德育工作的需求,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的指導,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研究制定科學規範的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各類實踐活動基地的育人功能。
6、校園文化進一步繁榮。發揮學校學生社團、科技創新活動、講座、節慶活動、校史校訓等文化載體的德育功能,深化和拓展“高雅藝術進校園”、“體育大聯賽”、“明日科技之星”等活動,增強校園文化的底蘊和輻射作用,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
7、德育工作隊伍素質整體提高。重點培養一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幹隊伍,建設一支適應上海高等教育發展、職業素質優良的學生輔導員隊伍,形成一支中小學優秀班主任和德育名師隊伍,全體教師的師德水平和育德能力明顯提高。
8、德育工作經費投入得以保證。要多渠道籌集和吸引社會資金,設立德育工作專項經費,加大德育工作經費投入力度。
9、德育研究水平上新台階。整合德育研究資源,加強學科建設,凝聚研究力量,建好重點研究基地;推出一批以《學生素質發展報告》為代表的前瞻性研究成果,成為引領學校德育工作的資源庫。
三、全面推進“六大工程”
(一)學科德育工程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建設。按照中央新課程方案的要求,建設以四門必修課為核心的若干門精品課程,配套50門左右的選修課,初步形成“4+50”體現上海特點的品牌課程體系。推動和支持有關高校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建設。進一步加強高校形勢政策課的規範與指導,形成教育信息資源的共享與互動,組織專家定期編寫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參考資料和宣傳提綱,做到常編常新。
加強中小學德育課程建設。要充分發揮小學《品德與社會》和中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課程的主導作用,構建具有時代特點,滿足學生髮展需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體系和綜合實踐課程。中小學德育課程要整體規劃,並使之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銜接。
加強各類學科的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精品課程建設。把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與中小學“二期課改”緊密結合起來,發揮教材建設在學科德育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探索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形成一批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精品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教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也要落實民族精神教育的要求。
本工程將要重點實施的項目有:
1、“兩綱”推進資助獎勵計劃。前兩年選擇100所左右學校進行試點,后三年在全市推廣;打造一批“兩綱”教學的精品課程,推出學科案例選編、音像資料薈萃和網上民族精神、生命教育課程資源包。
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計劃。推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配套建設方案,提出必修課的整體建設要求和選修課的配套建設計劃,做好新課程方案必修課的建設工作,並形成“4+50”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著手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資料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題庫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資料庫的建設。組織專家編寫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教材參考資料,依託上海教育電視台,形成上海大學生形勢政策教育品牌欄目,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大中小學互相銜接、層次遞進的思想政治課程體系。
(二)德育實踐工程
構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課外活動體系。中小學要將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的建設與管理之中,並列入教學計劃。按照《上海市學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導綱要》和《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課外活動體系的要求,設計標誌性活動,使內容序列化、形式多樣化、組織規範化。要將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課外必修實踐項目納入上海市中小學生電子化學籍管理中。
深化校園文化建設。要形成良好的校園秩序、優美的校園環境和文化氛圍;要結合重大節慶日、傳統節日和重要儀式的文化內涵,突出校園文化活動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要繼續發揮學生體育大聯賽、藝術節、科技節等現有平台的作用,有效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文體活動中去;完善集欣賞、研討、培訓和實踐為一體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系,進一步整合學校和社會的文化藝術資源,依託大學生藝術實踐基地,深化“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建設,提高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提高主題教育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對學生社團、校園講座、學生媒體的管理和引導,進一步挖掘校史、校訓、校情的教育內涵,引導學生營造和諧的校園人際關係,不斷增強學生“愛國榮校”的情感。
加強高校學生生活園區建設。進一步增強學生生活園區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的育人作用,發揮“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生活服務、文化建設”等功能,形成學生輔導員隊伍、學校後勤、物業管理和學生自我管理四支隊伍的合力。加快學生生活園區教育管理隊伍的專業化建設,選派優秀園區輔導員赴國內外有關機構進行培訓。發揚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四自”精神,進一步豐富園區文化生活,形成富有特色的品牌項目。
完善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建設。各級各類學校要充分利用社會實踐基地的資源,緊密結合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的要求,提高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各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各校外教育機構要根據不同類型教育基地的特點,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實際,對基地建設提出針對性和規範性的活動指導意見。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大校園文體設施向社區開放的力度,增強青少年學生課外活動的吸引力。有條件的高校要建立校內外勤工助學基地。在志願者活動建設中,以上海科技館高校志願者活動基地為基礎,總結推廣大學生參與和推進社區精神文明建設、對學生服務西部、到郊區鎮校任教、為貧困家庭子女開設“愛心學校”等工作經驗,進一步拓展高校志願者活動平台。
本工程將要重點實施的項目有:
1、構建“兩綱”課外活動體系。從“行、習、賞、唱、禮”等五方面著手,每年突出一個重點,完成民族精神教育課外活動體系的設計構建;建立內容序列化、形式多樣化、組織規範化的生命教育課外活動體系;制訂“兩綱”課外實踐評價體系。
2、大學生人文素養提升計劃。開設博雅經典論壇、文明修身實踐等校園文化活動;打造一批校園文化原創精品,建立經典欣賞平台,增加藝術實踐基地數量,增設專項基金,把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向中小學拓展;建設一批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新基地和新品牌。
(三)人生指導工程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樹魂立根”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加強近現代史教育、國情教育和科學發展觀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堅定理想信念。廣泛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自強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開設各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提高學生民族文化素養。
加強中小學生生命教育。要以生命教育為依託,重點開展中小學生、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指導,加強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中小學和中職校要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加強心理輔導教師專業化培訓,並使全體教師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使之輻射到每一個課堂,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安全文明的校園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進一步加強校、院系、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網路建設。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課程建設,加強學生心理自助與互助機制建設,做好個別心理諮詢與輔導。強化對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和專業化輔導員的崗位培訓,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師能力水平認證機制。各高校要按不低於1:3000比例配備專職心理健康諮詢與輔導教師,院系要配備心理諮詢與輔導的專業化輔導員。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標準,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充分發揮五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範中心的輻射引領作用,各高校的心理健康諮詢與服務中心全面達標。
加強職業發展教育。高校要把職業發展教育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構建學校、院系二級職業發展教育體系,強化職業發展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各院系要配備職業發展教育專業化輔導員。建立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諮詢師能力水平認證機制。要將職業發展指導時間前移至中學階段,並借鑒國內外經驗,將學習指導、生活指導與職業指導有機結合,使其儘早具備職業發展意識和人生選擇能力。中職校還要以職業生涯指導為依託,制定適合中職生的教育計劃和教學內容。對部分有行為偏差的學生更要注意教育轉化工作。
本工程將要重點實施的項目有:
1、心理健康教育項目。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校、院系兩級體系,開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建設達標活動,加強心理危機干預的三級網路建設,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自助與互助的體系,定期開展督導檢查;建立上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加快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化建設。推進中小學“溫馨教室”工程建設。
2、職業發展指導項目。構建高校、院系兩級職業發展教育與職業指導體系,形成科學的課程與實踐體系,建立教師實習基地,加快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教師專業化建設;編寫初、高中(中職)職業發展教育指導教材。
(四)網上德育工程
建設四大網站體系。立足於提高網上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構建“紅色教育網站”,重點建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站“大道網”、中小學德育網站“心域網”等;構建“綠色主題網站”,重點建設上海大學生的門戶網站――“上海大學生在線”,中小學要建設好校園綠色網路,支持開發網路益智遊戲和動漫作品等,積極開展網路道德教育;構建“藍色服務網站”,著力建設班級、學院和社團等網上虛擬集體(E-CLASS),搭建高校完全學分制條件下師生交流的新平台;構建“青色專題網站”,充分發揮高校BBS等平台的功能,引導學生相互溝通、理智宣洩。
加強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重點建設高校校園網10大管理工作室,推進全市高校校園網管理水平上新台階。強化對校內BBS和FTP等載體的管理,加強對各種新興網路媒體的前瞻性研究。加強網上評論員和學生自我管理隊伍的建設,切實提高網路管理水平。
本工程將要重點實施的項目有:
1、德育網站體系建設項目。著力建好紅色、綠色、藍色、青色四大德育網站,進一步提高網上德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校園網信息安全管理項目。建設校園網管理工作室,強化對校內網路載體的管理,加強網路工作隊伍的建設。
(五)隊伍建設工程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加強對社科部負責人、中青年骨幹教師及新上崗教師的培訓,形成培養機制。發揮培訓基地的作用,輪訓全體專任教師。在全市培養1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幹教師、50名左右的教學科研帶頭人、10名左右的學科帶頭人,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形成梯隊、骨幹教師形成團隊。搭建平台,吸引哲學社會科學專家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加強高校學生輔導員隊伍建設。輔導員作為高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學校和院系層面設置專門的崗位,在職務評聘時進行分類指導,建立和完善符合輔導員職業特點、有利於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評聘體系,重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高級職稱的評聘,特別是培養一批正高級職稱專家。發揮上海高校學生輔導員培訓基地和輔導員協會的作用,制定培訓計劃,開展輔導員崗前培訓和經常性的專題培訓,增進輔導員之間的工作交流,提升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素質。嚴格職業輔導員的准入制,鼓勵一部分輔導員走職業化道路,通過建立專業碩士點等多種渠道,對輔導員進行學生事務管理、心理輔導、職業生涯規劃、學生生活園區管理等的學歷學位培養,建立輔導員與社會交流的長效機制。
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要提升班主任隊伍的自我發展能力,編寫系列培訓教材,使崗前和崗位培訓形成規範和體系,提升班主任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依託由名師領銜的教師骨幹德育實訓基地,完善以骨幹班主任隊伍為核心的名師孵化機制,進一步提高班主任隊伍的整體素質。定期開展“優秀班主任”評選活動,區縣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為班主任發展搭建平台、提供機會,切實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貼。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德育骨幹教師隊伍和社區教師隊伍建設。中等職業學校要結合行業特點,做好班主任和各類學生工作幹部的隊伍建設工作。
加強教師師德和人文素質培養。把師德教育、人文素養納入中小學新教師職初培訓和教師職后培訓系統中,提高全體教師的育德意識和育德水平;實施中小學教師人文素養拓展計劃,編寫教師人文類系列叢書和資料包,建設“教師走進經典”優秀文化藝術配送服務體系;各級各類學校要將教書育人的職責納入學校人事制度改革之中,進一步明確教師在課堂紀律和學風建設上的職責。制定大中小學教育教學事故認定的指導意見,在教師職稱評定、崗位聘任、評優評獎等方面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對師德建設不力的學校,要追究學校領導相關責任。加強師德典型人物庫建設,樹立一批中青年師德先進典型,定期評選師德標兵、優秀輔導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先進支教教師等。
本工程將要重點實施的項目有: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建設計劃。制訂《上海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培訓計劃》,開展崗前和在崗培訓,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發展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化建設,探索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道路;建立輔導員工作網上交流平台,設立優秀輔導員培養專用基金。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專任教師培訓標準研究,實施100名中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劃、50名教學和科研帶頭人培養計劃、若干名學科帶頭人培養計劃。
2、中小學班主任隊伍建設計劃。建立班主任崗前、崗位培訓體系,依託由名師領銜的德育實訓基地,完善名師孵化機制;把師德教育與人文素養提升納入教師職初、職后培訓體系,建設“教師走進經典”優秀文化藝術配送服務體系。
(六)德育研究工程
加強德育研究。以市科技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和市學生德育研究中心為基礎,加強德育研究的資源整合,建成高校和中小學德育研究基地。探索以E研究院的形式建立新型德育研究平台。加強與市委宣傳部的合作,推動德育研究進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整體規劃。每年發布德育研究課題指南,確立若干個德育研究重點課題。創設“上海德育論壇”,每兩年舉辦一屆,使之成為知名的德育交流平台。設立上海市德育研究基金,資助出版高水準的德育研究成果,每兩年發布一次覆蓋各學段的《上海學生髮展報告》,發揮德育研究對學校德育工作前瞻性指導作用。
本工程將要重點實施的項目有:
1、研究基地建設計劃。加強科教系統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上海市學生德育研究中心的建設;利用E-研究院的平台,開闢網上德育研究交流新園地。
2、研究項目建設計劃。實施品牌創建計劃,創設“上海德育論壇”;實施精品出版計劃,出版覆蓋各個學段的《上海學生髮展報告》;實施基金保障計劃,每年支持十個德育研究重點課題、十個德育決策諮詢課題研究;實施名刊打造計劃,把《思想理論教育》打造成為全國德育研究的名刊,增強“八報三刊”的德育功能。
四、全面形成育人合力
(一)加強宏觀管理
要以健全督導檢查制度和加強分類指導為重點,不斷加強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宏觀管理。完善督導制度,定期開展德育督導、評估和驗收,並將其納入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評估體系之中。加強分類指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學術道德教育為重點,強化導師作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責任人的職責,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研究生專業學習結合起來,切實抓好研究生的學風建設;在職業教育中,要以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為重點,把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到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能力培養之中;在民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整體規劃,加大對德育的投入,著力加強德育隊伍建設。
(二)加強黨團建設
要發揮黨建工作在“樹魂立根”中的重要作用。利用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發揮黨員教師在育人工作中的先鋒模範作用。提高學生黨員發展的質量和數量,加強黨員意識教育,強化入黨發展教育和入黨後繼續教育的過程培養,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提高黨支部在學生組織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把黨支部建成團結廣大學生全面發展、共同進步的重要力量。注重高中與大學黨建工作的有機銜接。
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加強團、隊組織建設,增強基層團組織和少先隊的活力。繼續推進素質拓展計劃,深入開展大學生志願服務、社會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加強對學生會、研究生會等的工作指導,進一步發揮學生組織聯繫廣大學生的橋樑和紐帶作用。
(三)完善保障機制
加強德育工作體制、機制建設。不斷完善科學、開放、多元的學生素質、教師隊伍和學校德育工作的評價機制。結合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有利於加強德育工作的評聘、獎懲、分配等制度。進一步加大對德育工作經費的投入力度。各級各類學校要確保每年的生均德育經費投入。義務教育階段要確保一定比例的學生公用經費用於學生課外德育實踐。實施大中小學“高雅藝術進校園”資助計劃、大中小學主旋律影片觀摩資助計劃、中小學“兩綱”推進資助獎勵計劃,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行動計劃,繼續實施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訓計劃。
(四)形成校內合力
要把德育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進一步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專兼職隊伍相結合、全校緊密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大力保證德育工作的資源配置。
明確每一位教師的育人崗位和職責,在校內形成關心支持德育工作的強大合力。所有專業教師對學生的思想修養、道德品質和人文素質教育都負有直接責任。明確所有專業教師的課堂育人職責,設立課外育人崗位,引導教師擔任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和科創活動的指導老師,將其工作量計入教師崗位聘任之中。業務教師和專業導師要把育人宗旨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以豐富的學識、高尚的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自身的人格魅力教育感召學生。要切實加強對校內媒體和學術講座、論壇等的建設和管理,不給錯誤觀點和言論提供傳播渠道。
學校行政、後勤人員要強化管理就是服務、服務也是育人的工作觀念,真正為學生成長成才服務。學校各職能部門要切實了解學生的需求,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出台與學生相關的政策措施前,要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在工作過程中對學生反映的問題要及時反饋、處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
(五)依託社會資源
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有效整合德育資源,營造全社會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圍。要依託本市宣傳、理論、新聞、影視、文藝、出版等部門,利用各類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豐富德育資源,進一步弘揚主旋律。要加大向社區開放學校文體設施的力度,充分利用學校智力資源的優勢,協同提高社區的組織化程度。要進一步創新青少年社區道德實踐活動的方式,積極利用社區學校、社區文化中心等豐富資源,主動依靠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機構,積極發揮老同志和校外輔導員的作用,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服務。要建立學校、社區共建的有效機制,形成社會育人合力,不斷豐富青少年學生寒暑假生活。要緊密配合公安、交通、環境、青保等部門,加強綜合治理,規範校園周邊交通秩序管理、文化娛樂和商業經營活動,營造有利於學生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
(六)加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
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切實擔負起指導和推進家庭教育的責任。校長和全體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進一步提高指導家庭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大力倡導建立學習型家庭,通過各種形式的家校聯繫,進行分層分類的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充分發揮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積極作用,建立和諧的家校關係,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相互滲透、整體協調的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