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時

張新時

張新時(1934年6月-2020年9月25日),生態學家。原籍山東高唐,生於河南開封。1955年畢業於北京林學院森林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原所長。

張新時長期以來主要從事中國高山、高原、荒漠與草原植被地理研究,還致力於信息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研究與發展。他是中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

徠2020年9月25日5點1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934年6月,張新時出生於河南開封,原籍山東省高唐縣。張新時(6張)
1955年,張新時畢業於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森林系,獲得學士學位,畢業后被分配到新疆農學院工作。
徠1979年,45歲的張新時到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態學與系統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1985年,張新時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1986年,張新時回到中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1987年11月16日-20日,應國際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理事會主席SirFre dreck warner邀請,張新時赴瑞士日內瓦參加聯合國—核戰爭對環境影響討論會。
1990年,張新時擔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至1998年)。
1991年,張新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2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六次學部委員會議,張新時當選生物學部常務委員會副主任。
1995年,張新時擔任《中國植被圖》的項目負責人。
2001年,北京師範大學生態模擬與生態資產評估重點實驗室成立,張新時擔任實驗室主任,該實驗室於2007年更名為:北京師範大學生態資產評估與資源優化控制重點實驗室。
2009年,張新時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天山北坡山盆系統生態重建與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通過了項目結題驗收。
2020年9月26日,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部官網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生態學家、北京師範大學地理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新時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5日5點10分在美國逝世,享年86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新時長期從事植被生態學研究:(1)揭示了中國荒漠區植被地帶性分佈規律;(2)提出關於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帶性”與高原對中國植被地帶分佈作用的重要論點;(3)提出了較完善與規律性的中國山地植被垂直帶系統與類型;(4)發展群落生態分析系統並提出了信息生態學的概念與結構,對現代生態學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5)採用信息科學先進手段與理論將中國“氣候―植被關係”與全球生態學的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
1957年,張新時參加了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的新疆綜合科學考察,他的植物生態學研究也由此開始。隨後,張新時院士又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青藏高原生態地理考察,通過這次考察,張新時對青藏高原植被分佈類型和地理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1978年,張新時發表了《西藏植被的高原地帶性》論文,提出了“高原植被地帶性分佈”的重要觀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張新時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植被數量開放實驗室,開發了計算機應用程序用於生物和環境數據的多元分析和模擬,在生態信息系統、退化草原生態系統恢復、荒漠化治理和全球環境變化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使中國生態學研究領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並使中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他的領導和組織下,構建了覆蓋中國關鍵生態區的兩條陸地生態樣帶,這兩條樣帶已成為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樣帶,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推動了國際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GCTE)和陸地樣帶(NECT)研究。
● 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12月,張新時在中國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專著34部。
出版日期名稱作者出版社
2018.09《禾草和草地生態學》David J.Gibson著;唐海萍,張新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07《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 必修1 生物學分子與細胞 中圖版》張新時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8.08《中國北方草地和農牧交錯帶優化生態 生產範式集成》張新時著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7.08《中國植被地理格局與植被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植被圖集 1:100萬 說明書》張新時主編北京:地質出版社
2006.06《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 選修1 生物技術實踐》張新時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6.06《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 選修2 生物科學與社會》張新時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6.04《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 必修3 穩態》張新時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5.12《生物學》張新時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5.1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 分子與細胞》張新時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5.1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生物學 必修2 遺傳與進化》張新時主編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2005.10《中國植被圖集 1:100萬》張新時主編北京:地質出版社
1997.05《信息生態學研究 第1集》張新時,高瓊主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1978.08《青藏高原與中國植被 與高原對大氣環流的作用相聯繫的中國植被地理分佈特徵》張新時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植物學會
● 承擔項目
截至2017年12月,張新時主持了中國高山植被垂直帶系統、中國西部沙漠-綠洲生態系統、內蒙古半乾旱地區荒漠化控制和中國SCOPE-ENUWAR項目專題等數十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2000年擔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優化生態-生產範式”(G2000018600)首席科學家。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7年12月,張新時主持和合作主持的項目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88青藏高原的植被地帶性及對中國植被地理分佈的作用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8《中國植被》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八完成人)
1994毛烏素沙地立地分類評價和適地適樹的研究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7沙漠化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模式研究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四完成人)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植被圖(1:100萬)》的編研及其數字化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完成人) 

人才培養

● 科技人才的吸引與穩定
對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中國到美國留學的一批青年學者留居中國國外的現象,張新時建議:1)對重點“穩住一頭”和關鍵的高技術領域或機構的科技人員給予4-5倍,甚至更高的待遇和生活條件,當然還要有優良的科研設施‘使他們毫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從事尖端科研。2)把吸引一批中國國外傑出的中華學子人才迴流作為發展中國科技事業的重要戰略,把美國作為中國科技人才的儲備庫。3)中國可以有計劃地吸引部分學有所成的學者回國或每年有一定時期回國,在中國國內建立實驗室,培養博士生、博士后,國家可為回國學者建立生活園區。

榮譽表彰


1991年,張新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2年,張新時獲得國際亞太地區遙感大會頒發的科學成就獎。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91年01月—2009年12月北京生態學學會第三、四、五屆理事長
1991年09月—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科學顧問
1992年0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1993年03月—2008年0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九、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常務委員
1993年10月—1998年12月中國植物學會第十一屆理事長
2000年06月—國家林業局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2002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顧問委員會專家
2010年01月—北京生態學學會第六、七名譽理事長 
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
中國生態學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常務理事
IGBP中國委員會常務理事
GCTE中國委員會委員
IUBS中國委員會委員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
國際生態學會INTECOL計劃委員會委員
國際科聯環境問題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
《植物學報》、《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
《中國植被圖》第一副主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兼職教授

個人生活


張新時的父親張靜愚曾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艦空署中將署長,他是家中次子。
張新時與妻子慈龍駿養育了3個子女,慈龍駿的研究專業是荒漠治理,不僅與張新時有許多共同語言,更給予了張新時無私的支持。

人物評價


張新時提出了高原地帶性的新論點、青藏高原對中國植被作用、中國氣候-植被相互作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機理、格局與動態等一系列新理論,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對國際生態學經典理論進行了重要的補充與完善,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而且為中國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許多研究成果已成為中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科學決策依據。(北京師範大學資源學院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