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守年的結果 展開
- 除夕夜守在家裡一夜無眠直到天明
- 歌手、演員
守年
除夕夜守在家裡一夜無眠直到天明
守年,又稱守年夜、守歲,也就是除夕夜守在家裡一夜無眠直到天明。過去也有人稱“守皮襖”,一夜不睡的守到大年初一,來年就會有新棉襖穿。中國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另外,民間還有這樣的習俗:新搬家的頭一年(還有一些地方如廣東是連續3年)過年必須在新家過,否則會帶來災禍,但其實只是民間的風俗。
詞目:守歲英文:Each拼音:shǒu suì
stay up late on new year's eve;see the new year 農曆除夕一夜不睡,送舊迎新。圍爐守歲。
陰曆除夕終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來,謂之守歲。
• 晉周處 《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餽問,謂之餽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 唐孟浩然《歲除夜有懷》詩:“守歲家家應未卧,想思那得夢魂來。”
• 宋朱淑真《除夜》詩:“窮冬欲去尚徘徊,獨坐頻斟守歲杯。”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半途,失足墮枯井中。既在曠野僻徑,又家家守歲,路無行人,呼號嗌乾,無應者。”
• 徐玉諾 《一隻破鞋》中:“守歲一般將一夜熬過去,我們又冷又餓,正要預備些熱水喝,忽然縣知事又來了,立逼著我們上城。
守年是對舊年的挽留、對新年的迎候,是生命本身啟發的對時光的守望。守年夜,其實是守自己。當然,有些東西不是守就能守得住的。年夜守了,它也要過去,但你守了,這一夜就和其他的夜不同了。
守歲在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因此,守歲是春節的習俗之一。守歲最早在西晉就有記載,百姓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在日本、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說。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與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待第一聲雞啼之後,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均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然後走親串友,相互道賀祝福。此時的神州大地,處處閃光溢彩,從初一到十五,人們一直沉浸在歡樂、祥和、文明的節日氣氛中。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守歲習俗
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
相邀守歲阿戎家,
蠟炬傳紅向碧紗;
三十六旬都浪過,
偏從此夜惜年華。”
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
兒童強不食,
相守應歡嘩。
晨雞旦勿鳴,
更鼓畏添過。
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另外,民間還有這樣的習俗:新搬家的頭一年(還有一些地方如廣東是連續3年)過年必須在新家過,否則會帶來災禍,但其實只是民間的風俗。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之際,孩子們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也象徵著一年到頭都有錢。這個習俗始於宋代,那時候的壓歲錢是專門製作的,不可以用於市場流通買賣東西。古代最小面值的硬幣是銅鑄的,所以叫銅板,也叫銅錢。銅錢為圓形,中間有正方型的孔,因此文人戲稱錢為“孔方兄”。銅錢正面方孔上下有文字,多是發行時皇帝的年號,左右也有文字:“通寶”或“元寶”。元代和清代發行的銅錢,背面多加“蒙文”和“滿文”。壓歲錢的形狀大小跟銅錢相似,但壓歲錢的正反面多是與生長、壽命有關的圖案。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沒有人生產壓歲錢,而且紙幣出現,才以現鈔作為壓歲錢,用紅紙袋裝著,稱為“紅包”。時下小孩子拜年最流行的口頭禪就是“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年夜為什麼要分壓歲錢呢?這一習俗意義又是什麼呢?對未成年人來說,過了大年夜就長了一歲,而大年夜叫除夕也叫除歲,“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紀年,二是年齡。所以“壓歲”的意思是壓住年齡的歲,辭去舊年的歲。為什麼要用形狀與銅錢一樣的壓歲錢來壓歲呢?因為古代銅錢是圓形的代表天,正方形的孔代表地,之所謂“天圓地方”。皇天后土,天地最大,什麼都可以壓住。那麼,當今已經進入科學發達高度文明的社會,為什麼還沿襲著分壓歲錢的習俗呢?因為這一習俗蘊涵著對生命的關懷,提醒大人自己和未成年人要愛惜生命,遠離一切危害生命的行為:吸毒、暴力、酒後駕車……
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守歲傳說一
在河北省滄州一帶,年年夏曆臘月,家家戶戶都從二十三這天一直忙到三十。三十晚上還要熬夜,叫做“守歲”。這個風俗,跟灶王奶奶有關。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很同情天下的窮人。她偷偷地愛上了一個給人家燒火做飯的窮小夥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惱怒,就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夥子受罪。王母娘娘同情女兒,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地給窮小伙封了個“灶王的職位”。窮小伙成了家家戶戶的“灶王爺”,玉皇的小女兒自然就成了“灶王奶奶”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就常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窮百姓們。玉皇本來就嫌棄窮女婿和小女兒,又聽說小女兒從天上往回帶東西,非常生氣,就規定只准他們每年臘月二十三日回天宮一趟,其餘時間不準回天了。第二年,眼看快過年了,可是窮百姓們還是缺這少那的,有的連鍋蓋都揭不開了。灶王奶奶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臘月二十三到了,她打算回娘家去給窮百姓們要點吃的東西回來。可是,自己家裡連點面星星也沒有了,路上沒幹糧咋辦哪?百姓們知道后,就你湊一把我湊一把地弄了些面,烙了兩張餅,給灶王奶奶帶著上路了。灶王奶奶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講了人間苦情,可玉皇大帝不但不同情,還嫌女兒帶回一身窮氣,讓她當晚就回去。灶王奶奶氣得立即就要走,轉念一想,不行,兩手空空回去怎麼向百姓們交待呀?再說,也不能便宜了狠心的父親。這時,正好王母娘娘也過來相留,她便順勢說:“俺不走了,明天扎把掃帚帶回去掃掃窮氣。”二十四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扎掃帚,玉皇來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眼看要過年了,家裡沒有豆腐,明日俺要拐豆腐哩。”二十五這天,灶王奶奶正在切豆腐,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明天俺還要割肉哩!”二十六這天,灶王奶奶剛割了肉,玉皇再次催她快回去。她說:“催啥哩,家裡窮得連只雞都養不起,明天俺還要殺雞哩!”二十七這天,灶王奶奶正在殺雞,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路上帶點乾糧,明天俺還要發麵蒸饅頭哩!”二十八這天,灶王奶奶正蒸饅頭,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回去。她說:“催啥哩,過年要喝喜酒,明天俺還要去打酒哩!”二十九這天,灶王奶奶剛打酒回來,玉皇又來催她快點兒回去。她說:“催啥哩,俺們一年到頭連頓餃子都吃不上,明天俺還要包餃子哩!”三十這天,灶王奶奶正包餃子,玉皇大帝大動肝火,要她今日必須回去。灶王奶奶準備的東西差不多了,就沒有多說話,只是捨不得離開王母娘娘,一直捱到天黑才離開天宮。這天夜裡,家家戶戶都沒有睡覺,等著灶王奶奶回來。人們一看灶王奶奶回來了,還帶回好多過年的好東西,就都點起香火、紙碼、鞭炮迎接灶王奶奶。這時候,正是除夕夜的五更天。人們為了紀念灶王奶奶,不忘她的恩德,夏曆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三十夜裡不睡覺,叫做“守歲”。也有叫做“熬百歲”的。這是為了等著迎接賢惠善良的灶王奶奶從天上回到人間來。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守歲傳說二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