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關

貴州省著名景點之一

山關位於貴州省遵義縣尚嵇鎮茶山村烏江北岸,距尚嵇集鎮約6公里,關下渡口稱茶山渡,是遵義通往開州(今開陽)、貴陽的要津。茶山渡逆江而上約八公里,是桃子台渡口,順流而下約三公里,是楠木渡渡口。茶山關關口高出江面300餘米,渡口兩岸高山壁立、懸岩聳峙,此處烏江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因此被歷代兵家稱為“險渡”。關下紅岩洞中石碑上所刻進士李為的一首古詩,更是茶山險極的精彩記述:“烏江無暗渡,茶山尤險極。急流一線穿,絕岸千仞植。黔蜀古分疆,遵開今划邑。扼要設雄關,前明時萬曆。過客始終經此,南北咫尺。勒馬及峰頭,目眩失魂魄。下臨不測淵,上峙懸崖壁。四四顧無路徑絕石自辟。嗟彼負販人,到此長嘆息。

”因此至今,當地仍有“行盡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

區域範圍


茶山關紅軍烈士陵園
茶山關紅軍烈士陵園
山關位於貴州省遵義縣尚嵇鎮茶山村烏江北岸,距尚嵇集鎮約6公里,關下渡口稱茶山渡,是遵義通往開州(今開陽)、貴陽的要津。茶山渡逆江而上約八公里,是桃子台渡口,順流而下約三公里,是楠木渡渡口。茶山關關口高出江面300餘米,渡口兩岸高山壁立、懸岩聳峙,此處烏江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因此被歷代兵家稱為“險渡”。關下紅岩洞中石碑上所刻進士李為的一首古詩,更是茶山險極的精彩記述:“烏江無安渡,茶山尤險極。急流一線穿,絕岸千仞植。黔蜀古分疆,遵開今划邑。扼要設雄關,前明時萬曆。過客始經此,南北疑咫尺。勒馬及峰頭,目眩失魂魄。下臨不測淵,上峙懸崖壁。四顧幾無路,徑絕石自辟。嗟彼負販人,到此長嘆息。……”因此至今,當地仍有“行盡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

建設背景


茶山渡原為私渡,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鄉民張藩、董仁等捐改義渡,出現了“慈航時普濟,幸哉義渡開”的善舉。這是遵義縣境目前有記載的最早的義渡之一。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進士李為、舉人張書紳等醵款增置產業,永為義渡。這些史實,在“功垂不杇”、“永作渡田”等牌上就有明確的記錄。
茶山關
茶山關
前有大江阻隔、江邊峭壁壁立、壁頂中通一線,茶山關真易守難攻之要塞,莫怪歷代兵家多曾屯兵於此,作為拱衛遵義的江防。明萬曆平播之役中,明將謝崇爵就曾在此大敗於楊應龍,官兵被“殺溺死者數千人”,因一敗茶山渡、再敗烏江渡,謝崇爵為此命喪平播統帥李化龍“尚方劍“下。明末平播后,為防水西奢安之亂,朝廷曾沿烏江西起崖門關、東至羊岩關設九隘,茶山隘就是九隘之一。

歷史沿革


上世紀30年代中期,就在這江防要塞,英勇的紅軍卻令憑險而守的敵軍不戰而潰,兵不血刃橫渡烏江、挺進遵義,演繹了一段厚重的紅色經典。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場作出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決定指出:“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蘇區根據地”。隨後,紅軍兵分三路,搶渡天險烏江,向遵義挺進。右路為紅一軍團的一師、十五師及紅九軍團,由餘慶的回龍場搶渡烏江;中路為軍委縱隊、一軍團二師及五軍團,從甕安縣的江界河渡江;左路為彭德懷、楊尚昆率領的三軍團,從茶山關渡江。
茶山關
茶山關
1935年1月4日,紅三軍團先頭部隊馳抵烏江南岸開陽馬場(今楠木渡鎮)境內的茶山關、楠木渡、桃子台等三個渡口。此時的茶山關,黔敵侯之擔部已在北岸關口和沿江修滿防禦工事,架起槍炮封鎖江面,還將渡口船隻裝上泥沙沉入江底,妄圖據險扼守。而此時,國民黨烏江防線的右路、中路江防已被紅軍突破。元月4日深夜,紅軍趁對岸敵人麻痹大意入睡時,悄悄渡江,一水性好的勇士攜帶過江繩在大門板上最先登岸,隨著過江繩牽拉,後面的木筏陸續登岸,待沙灘敵人發現時,十幾名已渡江的戰士發起了進攻,打死了撲向江邊的幾個敵人,剩餘敵人忙順道向山上逃奔。由於當時江水聲響特別大,山上的敵人沒有察覺河灘上零星的槍聲,直至逃跑的敵人跑到山腰紅岩洞防線,才知紅軍已經過江。這時追上山來的紅軍發起了進攻,稠密的槍聲劃破了深夜的寂靜,剛睡醒的敵人丟下陣地四處逃奔。駐守關口的敵人見大勢已去,全部棄陣而逃。國民黨黔軍候之擔苦心經營的陣地,一夜間土崩瓦解。
元月5日清晨,關上民眾發現黔軍已逃走,紅軍已過江,過江后的紅軍在老百姓的房檐、台階上過夜,有的在道旁生火烘烤打濕的衣服。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讓歷來受匪軍欺壓的關上民眾十分感動和敬佩。知道大部隊還未過江的情況后,當地船工黃德金、宋月釗、宋吉安、黃樹連、李玉清、鄧錫成幾人撈起沉船,幫助划送紅軍過江。同時,當地群眾紛紛拿出食品、物品,到關上迎接紅軍、慰問紅軍。
當天中午,軍民開始在渡口搭建浮橋,附近民眾,積極幫助部隊運木料、砍竹子。傍晚,江上架起了一座寬三尺左右的浮橋。接著紅軍以船渡騾馬輜重和浮橋上過人的方式,從此三天三夜渡過了烏江。
紅軍到達甕安、開陽的消息傳到尚嵇后,當地群眾就自發準備起了迎接紅軍事宜。1935年元月3日,尚嵇街上群眾自動雲集在曾祥甫家茶館,公推成立了“迎接紅軍維持會”。“維持會”的任務有兩個:一是為紅軍籌集糧草,二是組織群眾歡迎紅軍。在“維持會”主持下,不到24小時,就籌集了大米4000多斤。元月5日,尚嵇場逢趕集,群眾歡迎紅軍進場的場面十分熱鬧,趕場的群眾和街上居民自動組成兩道人牆,夾道歡迎紅軍,掌聲、口號聲、鞭炮聲響成一片。當時紅軍總政治部辦的《紅星報》作了這樣的報道:“此次我們到尚嵇場,在未過烏江以前,該地群眾自動的在街上寫滿了‘擁護共產黨’等標語,家家戶戶懸掛著歡迎紅軍的小旗子。”
在茶山關,紅軍還發動群眾組織農會,建立了青坑革命委員會。農會積極開展工作,進行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鬥爭。
茶山關、茶山渡就是這樣一個雄關古渡、一個紅色關渡。1982年2月23日,“茶山關搶渡烏江遺址”被確定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遵義縣人民政府立紀念碑以記之。

保護目標


茶山關
茶山關
據介紹:2002年10月,遵義縣安排資金9萬元,對尚嵇至茶山關的公路進行了維修,在關上營半山腰修建了亭子,並立了“紅軍搶渡烏江戰鬥遺址”紀念碑。2004年10月,遵義縣民政局出資7萬元,修建了紅軍烈士墓,把長征時犧牲在茶山關的紅軍烈士遺骸從村民黃德銀屋后遷往新建的陵墓安葬。2007年春,尚嵇鎮又將葬於尚嵇羅家坡山頂的解放軍烈士武進喜、康金生和葬於保星村境內的周天耀烈士一同遷往茶山關重新安葬,建設烈士陵園,方便人們集中祭拜。
軍愛民,民擁軍。老區人民沒有忘記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子弟兵也牽掛著曾經幫助過子弟兵的老區人民。
2005年,在紀念遵義會議召開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官兵捐資20萬元,遵義縣匹配資金28萬元,對茶山關毗鄰的尚嵇大壩小學進行了擴建完善。當年11月2日,空軍副政委劉亞洲中將親臨學校授“遵義茶山關藍天希望小學”校牌,同時捐贈價值10萬元的圖書、電腦、體育器材等教學用品。2008年7月9日,空軍駐貴陽地區軍事代表局又為遵義茶山關藍天希望小學送去了嶄新的液晶電腦16台、教室吊扇39台、電腦桌椅20套、教師辦公桌椅22套和學生課桌凳60套。茶山關附近的子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資源。
茶山關
茶山關
今天,紅軍從茶山關挺進遵義的泥石路早已變成了寬闊的瀝青路,當年的土坯茅屋早已被歷史的春風吹成了亮麗的黔北民居,花草爭芳的農家小院里,膘肥體壯的牛羊在圈舍里恬靜地吃著草料,田野里,鬱鬱蔥蔥的各種農作物在競相成長,茶山關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幅繁榮和諧的新景象。
2017年,為聯合打造貴州烏鎮偷牛渡景區,開始修建從偷牛渡景區到茶山關的二級公路,現二級公路已修到清坑,離茶山關只剩最後一公里了。並對茶山關烈士陵園重新進行了改造,並遷入紅軍烈士墳和革命烈士墓各一座,修修建了觀景台,沿岸修建了棧道一條,讓遊客在緬懷長征精神的同時,又能欣賞到茶山關的美景。
現茶山關有數家農家樂,特色的農家菜吸引著大批的遠近遊客,每到周末,遊人不絕,已成為播州區緬懷長征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茶山古渡,由於交通條件的改變,已和千里烏江沿岸眾多的渡口一樣,已結束了他的歷史使命,逐漸沒落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人道茶山險,江流一線穿。
四周藤蔓,兩岸石崖懸。
古道生荒草,茂林唱蚱蟬。
曾分黔蜀界,沒落渡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