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見聞錄
中國印度見聞錄
中世紀阿拉伯人所著最早關於中國和印度的旅遊記。
1983年由穆根來、汶扛、黃倬漢根據法、日兩種譯本翻譯成漢文出版。
全書分為兩卷。卷1系根據法國索瓦傑1948年的阿拉伯文、法文對照本譯出,共73節,分為兩部分:
二、廣泛敘述印度諸邦、中國皇帝以及兩國的城市、官制、司法、稅收、物產、交易、交通、軍隊、婚姻、宗教信仰等社會和自然概況,取名為“關於印度、中國及其國王的情況”。
卷2系根據日本滕本勝次的日譯本譯出,分為3部分:
二、記述巴士拉城一個名叫伊本·瓦哈卜的穆斯林晉見中國皇帝時的情景:一同觀看皇帝收藏的一些先知畫像,談論有關伊斯蘭教規的信條等。
三、分別講述了關於爪哇城故事、中國見聞續記,印度見聞數則、印度諸王的傳說等專題。
全書內容豐富,資料翔實,反映了以下一些基本歷史事實:
(1)唐代東西海上交通日益發達,中國和阿拉伯之間的商業往來已經開始。
(2)阿拉伯穆斯林來華人數日趨增多,他們與華人和睦相處,對中阿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
(3)中國官方對伊斯蘭教持寬容態度,不僅不干涉外籍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而且在他們比較集中的地區如廣州,還授予了他們自行管理自己內部事務的權力,從而使伊斯蘭教在廣州及其他地區得以廣泛傳播。
上述記載有的與中國史書互相印證,有的補充了中國歷史記載中的某些不足,為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史、中西交通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珍貴資料,為中外學者所注目。本書自18世紀以來,曾有多種語言的譯本問世,為東西方學者廣泛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