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感湖管理區

湖北省黃岡市轄區

龍感湖原系省屬國有農場,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圍湖墾建,1996年經批准設立黃岡市龍感湖管理區,2005年全省農墾改革后,黃岡市將龍感湖管理區視同縣(市)級單位管理,並授予縣一級人民政府行政許可和行政執法權。總面積100平方公里,轄7個辦事處、56個生產隊(社區),全區總人口5萬人。

龍感湖管理區是鄂東門戶,地處鄂贛皖三省交界,北鄰安慶,南接九江,外倚黃黃高速、黃小高速、213省道和長江黃金水道,西靠合九、京九鐵路,是雷池故地,成語“不越雷池一步”的典故即出於此。

龍感湖管理區是魚米之鄉,己形成糧、棉、油、豬、魚、鴨、蛋、果、蔬八大完整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其中,紡織、現代化養殖規模和冷凍保鮮容量均居黃岡市第一。

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在批准龍感湖籌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2014年1月8日下午,湖北省楹聯協會會長潘濤向龍感湖管理區授發了“湖北省楹聯文化區”稱號牌匾。

歷史沿革


龍感湖管理區風景
龍感湖管理區風景
1956年元月1日,經國務院、農墾部和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國營龍感湖機械農場成立,隸屬湖北省農墾廳、行政由黃岡行政公署管轄,計劃納入黃梅縣。
1957年9月,場名改為龍感湖農場。
1959年1月,下放由黃梅縣管轄,名黃梅縣龍感湖人民公社。
1960年3月,中共湖北省委決定恢復龍感湖農場建制,仍隸屬湖北省農墾廳。
1966年12月,農場自行更名為工農兵農場。
1969年1月,恢復龍感湖農場名。
1971年,湖北省全省農場被國家組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武漢軍區湖北省農墾生產建設兵團,龍感湖農場為其下屬獨立團,建制未變,印章未改。
1972年12月,兵團撤銷,農場複名龍感湖農場,隸屬湖北省農墾局(由湖北省農墾廳改稱,1983年改名湖北省國營農場農工商聯合總公司)。
1992年1月1日起,農場計劃單列(統計2006年單列),結束農場計劃納入黃梅縣的歷史。
1996年9月1日,黃岡市龍感湖管理區成立。管理區與農場的機構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2001年10月9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關於省屬農場改革的意見》明確“龍感湖農場由黃岡市管理”。“原則上同意設立管理區,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負責管理區域內的經濟社會事務”。“管理體制改革后,農場建制不變,與管理區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感湖管理區位於鄂、皖、贛三省交界部的湖北省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5°53'~116°07',北緯29°48'~29°57'。整體與湖北省黃梅縣東南部相擁,自西北向東南呈帶狀卧於龍感湖西南岸;東南角與安徽省宿松縣接壤;東邊在1977年經黃梅縣建“八一”大堤圍墾成耕地,屬黃梅縣小池、孔壟兩鎮;西與黃梅縣孔壟鎮交界,南與黃梅縣劉佐鄉相鄰,臨近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隔江斜對;北與黃梅縣濯港鎮白湖、陶河兩區以梅濟港中心線分界。區(場)機關所在地嚴家閘辦事處與黃岡市政府所在地黃州區的直線距離約為123千米,中間隔有黃梅、武穴、蘄春、浠水四縣。管理區南北最大縱距31.5千米,東西最小橫距1.9千米。

地質

龍感湖管理區所臨的龍感湖遠古時曾為陸地,於第四世紀下沉形成水域,古稱彭蠡澤,與長江故道交匯。由於長江沖積物長時間沉積,湖底逐漸抬高,致古彭蠡澤逐漸萎縮。後來江湖分離,長江泓道南移,古彭蠡澤的名稱隨之湮沒,被“雷水”、“雷池”取代。再後來,隨著湖泊沉積物和長江泛濫沖積物的淤積,“雷水”進一步萎縮,形成太白湖、感湖、大官湖、黃湖、泊湖等湖泊(其中龍湖和感湖合稱為龍感湖)。域內地層為長江沖積物、湖泊沉積物和江湖相混合沉積物構成,屬第四紀全新統(Q4)地質。

地形

龍感湖管理區域內土地為長江沖積和湖泊形成的平原,地勢總體為向龍感湖輕度傾斜,呈坦鍋狀。地面海拔高度一般為12.5-14.0米,最高點是塞湖辦事處沙坡,為17.2米,低洼地海拔高度為11.0-12.4米。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場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湖泊和低洼地陸續闢為水田或精養魚池。2007年底,原有的11個湖(洋湖、塞湖、蘆柴湖、金湖、沙湖、柴湖、斑鳩湖、楊柳湖、百茂湖、天鵝湖、青泥湖)均以名是實非。

氣候特徵

龍感湖保護區
龍感湖保護區
龍感湖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的主要特點:一年內日均溫等於或大於10攝氏度,植物生產期長,雨量較多。春季開始期在3月下旬,夏季開始在5月下旬,秋季開始期在10月上旬,冬季開始期在11月下旬。境內年均日照時數為1812.1小時,一年之中7月日照最多,平均216.2小時,日均7小時。1-3月最少,日均3.4小時。龍感湖管理區年平均氣溫17.2攝氏度,最高年為18.3攝氏度(2007年),最低年為16.3攝氏度(1997年),以7月氣溫最高(平均28.9攝氏度),1月氣溫最低(平均4.6攝氏度),年相差24.3攝氏度;全年多東北風,但隨季節有所轉換。龍感湖管理區年平均降水量為1383.7毫米;降雪一般初日出現於12月,1988年降雪18天為最多。最大積雪深度為31厘米,出現在1998年1月23日。霜日期多出現在11月下旬,終霜日期多出現在3月上旬,無霜期年平均271天,最長是2001年為301天,最短是1986年為235天。

自然資源


龍感湖自然保護區人為活動少,無污染,水質優良,水環境質量達到了國家地表水二級以上水質標準,稀有典型的濕地類型和優良的水環境,保護區有野生植物354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粗梗水蕨、蓮、野菱、秤錘樹等五種,秤錘樹是我國發現的最大原生自然分佈群落,也是國內發現的新物種——黃梅秤錘樹;擁有各種野生動物48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黃嘴小天鵝、白鷺、白琵鷺等27種,列入《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有白眉鴨東方白鸛等28種,列入《中日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協定》的有金腰燕、灰鴿、白頭鷂等73種;列入《中澳候鳥及其棲息地保護協定》的有白眉鴨、水雉等22種;國家保護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164種。令人關注的是僅以濕地水禽為主的鳥類就有184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白頭鶴、白鶴、黑鸛、東方白鸛、大鴇五種,白頭鴿種群數量達425隻,黑鸛種群數量多達54隻,均為國內迄今發現的最大越冬種群,被中動協授予“中國白頭鶴之鄉”。

行政區劃


龍感湖風景
龍感湖風景
設管理區前,農場轄蘆柴湖、洋湖、沙湖、春港、塞湖、嚴家閘、青泥湖7個分場。分場共下轄68個農業生產隊。農場機關所在地被習慣稱呼為“總場”。
設管理區后,管理區下設蘆柴湖、洋湖、沙湖、春港、塞湖、青泥湖、嚴家閘、城關8個辦事處,城關辦事處實用名為雷池辦事處。除城關辦事處外,其他各辦事處的龍感湖農場分場建制保留,與辦事處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雷池辦事處轄管理區城區。“城區”即是“總場”,於1997年5月下設長勝、長青、新閘三個居民委員會。
1999年8月,青泥湖辦事處小圩決堤,管理區對青泥湖辦事處實行移民搬遷,對青泥湖小圩實行蓄洪行洪管理。2000年9月,撤銷青泥湖辦事處,在青泥湖大圩成立新的區(場)農科所,撤銷位於沙湖辦事處的原農科所。將青泥湖小圩劃歸區(場)林科所。將原青泥湖辦事處橋南生產隊整建制劃歸塞湖辦事處。
2001年2月11日,將雷池辦事處併入嚴家閘辦事處,各辦事處下轄生產隊由68個調整為46個。
2003年3月,沙湖辦事處將2001年併入大橋新村的下沙隊、併入項新圩隊的石圩隊和併入高坪隊的綜合隊重新劃出,按原名恢復為三個生產隊,域內農業生產隊數變更為49個。
2005年10月,管理區機構改革,撤銷分場,保留辦事處,設立生產大隊、農業經營公司。辦事處、生產大隊、農業經營公司實行一套班子,三塊牌子。
2006年,洋湖辦事處將2001年劃歸瓦器墩生產隊的場直隊重又劃出,仍為場直隊。域內生產隊個數變更為50個。
2007年2月8日,龍感湖管理區農科所和區林科所合併,成立區農林所,農林所下設3個生產隊級科研組。5月5日,城區設立長青、長勝、新閘三個社區。6月28日,設立嚴家閘街道辦事處。嚴家閘街道辦事處與嚴家閘辦事處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自此,管理區下轄區劃為蘆柴湖、洋湖、沙湖、春港、塞湖、嚴家閘6個辦事處和農科所,6處1所下轄50個農業生產隊、3個生產隊級科研組和城區三個社區。
辦事處蘆柴湖洋湖沙湖
春港塞湖嚴家閘
農林所

人口民族


2009年,龍感湖管理區轄6個辦事處、1個農林所。龍感湖管理區共有51個農業生產隊和3個居民委員會。龍感湖管理區總人口38661人。人口出生率7.25‰,自然增長率3.69‰,計劃生育率91.5%,出生嬰兒性別比88∶100。
2010年龍感湖管理區全區總人口近5萬人,在冊職工15320人,退休幹部職工7000人。

政治


區委副書記、主任​汪國兵​
副縣級以上領導​嚴萬軍、夏新華、周明、陳國平、李言水、陳琪​
以上數據截至2019年​​

經濟


概況

龍感湖管理區
龍感湖管理區
2009年全年龍感湖管理區實現生產總值9.89億元,同比增長13.8%。
其中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95億元、6.40億元、1.5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4%、15.0%、15.1%,一、二、三產業比重為19.7∶64.7∶15.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54億元,同比增長10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4億元,同比增長18.0%。外貿出口額2100萬美元,同比增長16.6%;利用外資15萬美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20元,同比增長13%。
2009年龍感湖管理區實現財政收入4762萬元,同比增長25%。年末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37億元,同比增長15%;貸款餘額5560萬元;居民儲蓄額4.72億元,同比增長18.9%。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257戶,新增就業人員1350人。
2010年龍感湖管理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34億元,是“十五”末的3.2倍和“十一五”規劃目標的近2倍,經濟綜合實力連續三年在湖北省農墾系統名列第一。

農業

2009年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5千公頃,糧食總產量3.71萬噸,同比增長2.6%。其中小麥3.3千公頃、產量1.4噸;水稻3.1千公頃、產量2.2萬噸。棉花1千公頃,產量1560噸,同比增長14.5%;油菜0.75千公頃,總產量1760噸,同比增長10%。年末,出欄生豬28.4萬頭,同比增長9.4%;存欄母豬13685頭,出籠家禽29.5萬隻,鮮魚總產量1.93萬噸。全年植樹造林40公頃。大棚禮品西瓜133.33公頃,畝平產量5500公斤,畝平純收入3000元;蝦稻連作面積200公頃,畝均增收900元。
2009年年末有10萬頭生豬養殖園區1個,5萬頭以上園區2個,萬頭以上小區6個,千頭以上小區19個。湖北盛龍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湖北省養豬行業中第一個獲“國家AA級標準化良好行為企業”稱號,是湖北省農業企業中第一家通過該項認證的企業。

工業

生物質能發電工程項目
生物質能發電工程項目
2009年龍感湖管理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8家,成長型企業30家。工業企業從業人員5096人,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9.68億元,同比增長12.8%,實現工業增加值6.23億元,同比增長15.1%。累計供電量835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6.9%。全年共生產針織布4000噸、服裝40萬件、紗7.6萬噸。全年共簽約工業項目40個。其中投產項目11個,在建項目19個,項目總投資額24.1億元,實際到位資金6.18億元。
龍感湖管理區關停取締東方獸葯化工有限公司、龍感湖磚瓦廠等耗能高、污染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治理無望的企業,通過關閉化工和粘土磚生產線項目,全年削減化學需氧量73.8噸、二氧化硫120.8噸。

文化


龍感湖曾有一個畫龍點睛的名字——“雷池”。“不越雷池一步”是今天人們常常引用的一句成語,典出東晉庾亮《報溫嶠書》:“吾憂西陲過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也。”
庾亮是晉明帝皇后的哥哥,明帝死後晉成帝即位。由於晉成帝年幼,庾亮被任命為中書令執掌朝政。東晉自洛陽遷都南京后,為防西夏侵犯,庾亮遣征西將軍陶侃鎮守武昌(今鄂城),平南將軍溫嶠駐兵尋陽(今黃梅)。尋陽位於武昌與南京之間,為當時控扼吳楚荊揚咽喉之地。溫嶠駐軍於此,既可策衛京師,又可西援陶侃。不過,庾亮對陶侃也不放心。溫嶠到任不久,庾亮得到歷陽太守蘇峻企圖起兵謀反的情報,並沒有馬上採取果斷行動,而是想設計誘騙蘇峻到都城建康(今南京)做大司馬,然後伺機將其剷除。蘇峻接到朝廷的通知后,敏感地覺察到朝廷已對自己的舉動有所懷疑,索性先發制人發兵進攻都城建康。溫嶠得到蘇峻謀反的消息后,一方面派人請求庾亮允許他率兵進入建康保衛京都,另一方面號召將士們做好迎戰準備。庾亮對蘇峻的反叛力量估計不足,認為溫嶠那裡的防務非常重要,不希望他率兵來護衛都城,故寫信告誡溫嶠“無過雷池一步”。由於庾亮錯誤低估了蘇峻叛軍的力量,溫嶠又在江州按兵不動,導致蘇峻進攻建康長驅直入,儘管庾亮率軍迎戰,建康還是陷入了蘇峻之手。
經考證,中國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晉以後的各朝代地圖上,明確標明庾亮所說的“雷池”即今日黃梅的龍感湖。湖北省方誌編委會所編纂《湖北方誌通訊》,中國地名委員會所編《地名工作通訊》和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室所編《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也有同樣的結論。龍感湖的變遷也證明,它就是古代的大雷池。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江南的鄱陽湖和江北的大雷水,原是連成一片的汪洋大澤,統名“彭蠡澤”。三國時代,“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西晉以後,由於泥沙沉積,長江改道,“彭蠡澤”為兩部分,長江以南的仍稱“彭蠡澤”(今鄱陽湖),長江以北的叫大雷池,這大雷池恰恰就在尋陽(今黃梅)的東面。唐宋元以後,隨著湖面的縮小和分割,“大雷池”之名逐漸被各區域性湖名代替。在黃梅境內的大湖叫感湖、源湖;在安徽宿松境內的叫龍湖、官湖等。1955年,中央長江水利規劃辦公室正式下文,將龍湖、感湖合併稱為“龍感湖”。龍感湖位於長江北岸,大別山南側,地處鄂、皖、贛三省交界處,為大別山南麓匯水區,總面積78萬畝。
歌賦文化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臨川王義慶出鎮江州,引鮑照為佐吏。是年秋,鮑照從建康(今南京)西行趕赴江州,作《登大雷岸與妹書》致妹令暉。這是一篇色彩瑰麗,寫景如繪的駢文書。從作者描繪的方位及九江、廬山一帶的景色可以分析,作者所處的位置雷池岸,就在黃梅段窯至宿松陳營一帶。黃梅是鮑照的第二故鄉,也是他的安息之地,他的家眷都在黃梅居住。受本地文化氣息的感染和熏陶,龍感湖本土居民很多能詠唱當地的黃梅調和黃梅戲。退休幹部王文浩等人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收集民歌千餘首,出版了《龍感湖畔民歌情》,《雷池詩詞》詩刊自1996年創辦以來已出版17期。詩詞創作愛好者自費出版個人詩集有10餘人。龍感湖管理區於2012年完成“荊楚詩詞之區”創建任務,正在加緊“中華詩詞之鄉”創評驗收工作。忠孝文化中國忠孝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經千年,彰顯強大的生命力。孔子等儒家代表人物對忠孝文化發展的貢獻很大,把孝推廣到社會,移孝為忠,在家為孝,在國為忠。在龍感湖地區忠孝文化表現為:一是臣子對君子的忠。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溫嶠坐鎮尋陽(今蔡山),聽說蘇峻和祖約要叛亂,就想火速統兵去保衛京都建康,而朝中宰相庾亮又怕後方空虛,就叫溫嶠坐地原防,溫嶠不越雷池一步,這是對朝庭的忠。二是義士對家族的忠。在春港辦事處上馬鋪,為了家庭的利益兩位義士身穿火蓑衣、頭戴燒紅的鐵缽,在湖畔策馬賓士,誰跑得遠,誰得的地盤就廣。義士落馬倒地的地方就是下馬鋪。三是妻子對夫君的忠。在蘆柴湖辦事處有一處望夫台遺址,傳說丈夫出湖打魚,妻子擔心丈夫安全,自己挑築土墩,天天翹首以盼丈夫平安回家。宗教文化黃梅是宗教文化的發祥地,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自古就有“蘄黃禪宗甲天下,佛家大事問黃梅”之說,東有五祖寺,西有四祖寺,北有老祖寺,南有妙樂寺。九江廬山北麓的東林寺建於東晉,盛於唐宋,高僧雲集,香火國盛。以龍感湖為中心,一小時車程內,就有三祖、四祖、五祖傳教道場以及東林寺等古剎名寺。自唐以來,龍感湖佛教盛行,有多處古老寺廟。位於嚴家閘的永福寺,建於元代,坐落在東港河畔的雷池寺,建於明朝。在蘆柴湖辦事處有五祖圩的傳說,相傳出生於黃梅縣濯港鎮的五祖因為家貧,沿途乞討來到五祖圩一帶,有一位農民看到年幼的五祖餓得連路也走不動,就端給他一碗剩飯,救了五祖。當地百姓把此地更名為五祖圩。漁獵文化居住在龍感湖畔的居民,發水時在湖中捕魚,退水后則在湖畔耕種。龍感湖畔的居民,大多從外地移民而來,只會種田,不會捕魚,日子過得很清苦。他們中有一位年輕人叫高繼鎖,聰明能幹,肯動腦筋。他通過摸索,發明了多種捕魚的工具。為了掌握魚情,高繼鎖無論颳風、下雨都要下湖,他的誠心感動了鐵拐李,鐵拐李給他一雙隔水看魚的仙眼。從此,高繼鎖指導漁民捕魚,一生做事,卻受窮一輩子。漁民很懷念他,自願出錢為高繼鎖塑像,朝庭封他為鐵牛將軍。現在,龍感湖畔,漁民在每年的第一次下湖打魚前,都要舉行一次“請令公”儀式。漁民在各自的船頭上燒一副香紙,放一掛鞭炮,口中默念“令公爹,把靈顯,保佑我打魚倉倉滿……”。

社會


社會保障

龍感湖管理區全年在冊職工13018人,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1021人,完成養老保險費征繳2168.58萬元。全年共有參保退休人員7534人,發放養老金5695.1萬元。年末參加新農合25220人,參合率為97.8%;參加城鎮居民民醫療保險12283人,參保率96.9%;全年累計發放醫療補償基金410萬元,享受農村低保和城區低保人員300人,共發放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40萬元。

醫療衛生

2009年龍感湖管理區有醫療衛生機構22個。其中醫院2所,衛生院(所)18所,衛生防疫站1個,婦幼保障機構1個。各類衛生機構擁有病床78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38人。

教育事業

龍感湖中學
龍感湖中學
2009年年末龍感湖管理區有陽光中等專業職業技術學校1所,中學1所、小學7所、幼兒園10所,初中升學率100%,小學學生兒童入學率100%。

文化事業

龍感湖文化生活
龍感湖文化生活
2009年末龍感湖管理區有綜合檔案室1所、雷池詩社1家、有線電視台1家、黃梅戲劇團1個。
2014年1月8日下午,湖北省楹聯協會會長潘濤向龍感湖管理區授發了“湖北省楹聯文化區”稱號牌匾。

旅遊


龍感湖
龍感湖
龍感湖位於鄂、皖、贛三省交界處,屬華陽水系,經華陽大閘直通長江。在春秋戰國時期,龍感湖與江南的鄱陽湖連成一片,稱彭蠡澤。漢代三國時期,彭蠡澤南移與江北湖泊分離,時稱雷池。1954年長江水利區劃辦公室將其改名為龍感湖。龍感湖地區濕地類型多樣:有湖泊、沼澤、灘塗、池塘、河流、港渠和稻田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流域總面積536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500平方公里。龍感湖地處長江中、下游結合部,是眾多鳥類棲息、繁殖、越冬的黃金地帶。

代表人物


王樹聲(1905年05月26日-1974年01月0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擔任多個地方軍區司令員。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創建鄂豫皖、川陝革命根據地和紅四方面軍建立了不朽的功勛。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是中國共產黨第八、第九、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

獲得榮譽


2009年列為全省農業科技創新綜合示範區,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省級開發區——湖北龍感湖工業園(七平方公里)。
2007年被國家農業部列為“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區”
201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在批准龍感湖籌建省級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