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6攻擊機

噴氣式雙座雙發艦載攻擊機

美國A-6攻擊機A-6“入侵者”重型亞音速艦載攻擊機的研製始於1956年。在朝鮮戰爭期間,美海軍感到迫切需要一種全天候重型艦載攻擊機,以之前已經裝備的艦載攻擊機相比,此種攻擊機必須裝備更為先進而全面的航電武器系統,從而獲得可靠的全天候低空突防能力,可攜帶較大的有效載荷並準確的向目標進行投送。1957年5月美海軍正式招標,1957年12月底,在八大飛機廠商提出的11種建議中,美軍選定了格魯曼公司的提案。1959年3月和1960年3月分別簽訂製造原型機的合同,兩批各製造4架。1960年4月第一架原型機試飛,1963年1月生產型開始服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50年代初在朝鮮戰爭期間,美海軍感到迫切需要一種全天候艦載攻擊機,以之前已經裝備的艦載攻擊機相比,此種攻擊機必須裝備更為先進而全面的航電系統、武器系統,從而獲得可靠的全天候低空突防能力,可攜帶較大的有效載荷並準確的向目標進行投送。
A-6攻擊機的發展契機始於朝鮮戰爭結束后,美軍進行各戰役檢討研究之後,發現每逢冬季的來臨,聯軍的傷亡必定相對增加,由於朝鮮半島的寒帶惡劣氣候因素影響,美國機群全數處於無法升空的停飛狀態,缺乏空中支持的聯軍地面部隊,因此屢遭中國人民志願軍圍襲。美海軍當局基於“冬季攻勢”的慘痛實戰經驗,自1955年起向國內各著名飛機機構,徵求以全天候及低空攻擊為先決條件且必須擁有完善的航電設備和全天候作戰能力的艦上攻擊機設計。同時,美海軍陸戰隊也需要一種有全天候作戰能力、易維護、能從前線野戰機場短距起降的攻擊機。雙方一拍即合。1956年,綜合海軍陸戰隊的要求后,美海軍提出了全天候戰術攻擊機的具體指標。指標要求全天候作戰能力強、能低空突防、航程遠、能執行核攻擊任務和常規任務。為充分發揮作戰能力,乘員2人。此外,指標還要求新飛機應用彈射座椅等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在動力方面考慮渦噴和渦槳發動機方案。
研製歷程
1957年12月底在8家公司共11中設計方案中,格魯曼公司的競標機型G-128(后稱A2F-1)於1957年7月脫穎而出。
1958年9月A-6開始初始設計和風洞試驗,1959年4月與美軍簽訂正式研製和初始生產合同。1960年春8架原型機中首架出廠,同年4月19日首飛成功。經過進一步完善,1963年2月,弗吉尼亞州奧西納海軍航空站的第42攻擊機訓練中心開始接收A-6A,先期進行飛行員適應性訓練。1963年7月A-6A正式進入美國海軍服役。
A-6系列攻擊機是全天候及超低空作戰性能最佳的艦載攻擊機,素有“全季節飛機”之稱,具備特殊強韌的攻擊力,足以適應自赤道非洲至極地間全域帶作戰的需要,尤以擔任夜間或惡劣天氣下的奇襲任務而著稱。

技術特點


總體設計
A-6攻擊機
A-6攻擊機是美國海軍的雙座全天候艦載攻擊機,主要用於低空大速度突防,對敵縱深目標實施核攻擊或非核攻擊,原編號為A2F。1963年2月A-6A開始裝備部隊。1964年第1支作戰部隊VA-42飛行中隊編入CVW-7艦載飛行聯隊,進駐CVA-60航空母艦。1997年裝備A-6攻擊機的第196和第75艦載攻擊機中隊解散,標誌著在海軍服役34年的A-6攻擊機全部退役。A-6攻擊機先後有A、B、C、E、F和A-6E/TRAM等戰鬥型號。
A-6攻擊機所載各種彈藥
A-6攻擊機機翼為懸臂全金屬中單翼,展弦比為5.31,機翼1/4弦線後掠角為25°。有液壓操縱的全翼展前緣襟翼和后緣襟翼。在後緣襟翼前方,裝有展長與襟翼相同的嵌入擾流板。后緣襟翼外側的翼尖下和有兩個掛架。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裝兩台發動機的機身腹部向內凹,可帶半露軍械。后機身兩側有減速板,由於打開時處於發動機噴氣流中,減速板由不鏽鋼製成。
A-6攻擊機座艙內安裝了馬丁·貝克公司MKGRU-7彈射座椅,低空飛行時座椅可向後傾,以減輕飛行員的疲勞。該機採用並列雙座,轟炸領航員座席在右側,比駕駛員席稍後、稍低。座艙蓋用液壓系統作動向後滑動打開。
A-6攻擊機起落架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設計,向後收起,主起落架為單輪設計,向前然後向內收入進氣道整流罩內,后機身腹部有著陸鉤。
動力系統
A-6攻擊機
A-6攻擊機前期安裝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6A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約37.8千牛。後期安裝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8A渦輪發動機,單台推力41.4千牛。翼下掛4個副油箱,每個載油1135升;機身中心線下掛一個副油箱,載油1514升。座艙風檔的前上方裝有可收放的空中受油管。
武器系統
正在投擲Mk-83航空炸彈的A-6A攻擊機
A-6攻擊機A/B/C型可供選擇的武器有70/90毫米火箭彈、28枚Mk-20“石眼”航空炸彈、Mk-77凝固汽油彈、28枚Mk-81(114千克)或Mk-82“蛇眼”(227千克)航空炸彈、13枚Mk-83(454千克)航空炸彈、5枚Mk-84(908千克)航空炸彈、20枚Mk-117(340千克)航空炸彈、28枚CBU-78激光制導炸彈、GBU-10E/GBU-12D/GBU-16B激光制導炸彈、AGM-123A“機長”II空地導彈,AGM-45“百舌鳥”反輻射導彈、AGM-62空地導彈和AIM-9L/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等。從A-6E以後,可使用的武器又增加了AGM-65“幼畜”空地導彈、AGM-84“魚叉”反艦導彈、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等。
機載航電
A-6攻擊機機載雷達
A-6攻擊機裝備了先進的全天候電子系統,被命名為數字化綜合攻擊導航設備(Digital Integrated Attack Navigation Equipment——DIANE)。該先進系統的基礎是大型雷達罩內的兩部雷達天線,一部是諾頓AN/APQ-92搜索雷達天線,另一部是海軍航電廠的AN/APQ-112跟蹤雷達天線。另外該系統還包括AN/ASN-31慣導系統、CP-729A大氣數據計算機、利頓AN/APQ-61彈道計算機、AN/VAV-1垂直顯示器、AN/APN-141無線電高度表、AN/ASQ-57綜合電子控制、AN/APN-153多普勒導航系統,以及自動測向器、塔康戰術導航系統和敵我識別系統。
從A-6攻擊機座艙看航母
A-6還改裝了移動目標批示系統,增加偵察移動目標的能力,雷達還配備了AN/ASQ-33數字計算機。費爾柴爾德公司的信號數據轉換器可以把60多個感測器傳來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送到導航/攻擊系統的計算機中。此外,機上裝有AN/ARC-159超高頻電台、AN/APX-72敵我識別器。

性能數據


A-6攻擊機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乘員2人(飛行員、領航員)
長度16.69米
翼展16.15米(摺疊後為7.72米)
高度4.93米
機翼面積49.14平方米
空重12,093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27,397千克
動力裝置
發動機2×普惠J52-P8B渦噴發動機
推力2×41.4千牛
性能參數
最大飛行速度0.85馬赫(1,037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2,900米
航程5,219千米
爬升率38.7米/秒
翼載荷557.5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0.31

衍生型號


YA2F-1/YA-6A,為原型機,共8架。首批4架裝有推力矢量噴管。
A-6A
第一種生產型,1963年1月開始交付海軍,1970年12月停產,共生產了488架。該型早期安裝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6A渦輪噴氣發動機,單台推力約37.8千牛,後期安裝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8A渦輪發動機,單台推力41.4千牛。該型有4個翼下掛架和1個機身掛架,每個掛架能掛1633千克負載。除可掛炸彈外,還可掛“小鬥犬”空地導彈或副油箱。航電設備有數字綜合攻擊導航系統,可以在夜間和不良氣象條件下自動導引飛機接近目標,投彈和退出。由於電子設備極其複雜,每飛行小時的維護工時為90多小時,因此出勤率不高。從1969年起,一部分A-6A陸續改裝成其它型號飛機。
A-6B
越戰時期用A-6A改進的專用於攻擊敵方防空系統的型號。主要改進之處是加裝了目標識別和截獲系統(TIAS),裝備“百舌鳥”和“標準”反輻射導彈。共改裝了19架。
A-6C
越戰時期的另一種特殊用途改型,裝有前視紅外裝置(FLIR)和AN/AAS-28A微光電視(LLLT)主要用於偵察越軍的軍火倉庫和“胡志明小道”上的運輸車隊,共改裝12架。
A-6E
A-6系列攻擊機的典型代表,20世紀60年代後期研製,1970年2月27日首飛,主要目的是增強機載設備的可靠性,降低維護複雜性,“入侵者”的綽號也是從它開始叫起的。A-6E的外形變化不大,但內部設備全部更新,安裝了大型武器投放裝置(ACU)、AM/ALR-67雷達告警接收機、AN/ADM-141空射戰術誘餌(TALD)、AN/APQ-148多模態戰術誘餌(有邊跟蹤邊掃描的能力和地形測繪能力)、紅外搜索裝置和激光測距儀,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儘管該型沒有趕上越戰,但美國海軍極為滿意。首架生產型1971年交付,1972年12月正式服役。後來原有的248架A-6A於20世紀90年代初全部被改進到A-6E的水平。到80年代末,美海軍共有16個A-6E中隊(大西洋艦隊太平洋艦隊各8個),海軍陸戰隊5個中隊,以及2個後備役中隊。
A-6E
A-6E/TRAM是A-6E的進一步改進型,1974年3月22日首飛,1979年服役,此前生產的A-6E都被升級到這一水平,至1991年底共裝備360架,其中120架為新生產型。
A-6E/TRAM在首下方安裝了AN/ASS-33(TRAM)目標識別攻擊複合感應器,該裝置和多功能雷達結合在一起,能使飛機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和寬廣的目標區內的探測、識別和攻擊目標的能力得到改善,使得A-6E的攻擊精度大大提高,並能投射激光制導武器。1981~1983年間,A-6E/TRAM有改裝了新型固態數字計算機及介面裝置,提高了慣性導航系統的可靠性和精度,安裝了自動著陸系統和動力補償裝置,從而具備了自主著艦能力。
1990年後,美國海軍為A-6E更換了波音公司研製的碳纖維、環氧樹脂複合材料機翼,壽命比原來的金屬機翼長4倍,增強了外掛力。此外,A-6E/TRAM的發動機改裝為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8B渦輪發動機。
A-6E
A-6E/SWIP是按照美國海軍的“系統武器綜合計劃”改進的新型飛機,換裝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408/409發動機,AN/APQ-156多模態攻擊雷達,廣角平視顯示器,夜間攻擊導航系統,GPS系統,MIL-STD-1553B數據匯流排,中央大氣數據計算機,雷達告警接收機和AN/ALQ-126電子對抗系統等,從而具有發射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AGM-84“魚叉”反艦導彈、AGM-65“幼畜”空-地導彈和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能力。
美軍原計劃將110架A-6E改進成A-6E/SWIP,以彌補A-12下馬所造成的空缺。但由於前蘇聯解體,美國軍費削減,加上性能更好的F/A-18E/F的出現,A-6E/SWIP計劃於1992年1月徹底終止,最後共生產了21架。
A-6E
A-6E/TRAM是A-6E的進一步改進型,1974年3月22日首飛,1979年服役,此前生產的A-6E都被升級到這一水平,至1991年底共裝備360架,其中120架為新生產型。
A-6E/TRAM在首下方安裝了AN/ASS-33(TRAM)目標識別攻擊複合感應器,該裝置和多功能雷達結合在一起,能使飛機在惡劣氣象條件下和寬廣的目標區內的探測、識別和攻擊目標的能力得到改善,使得A-6E的攻擊精度大大提高,並能投射激光制導武器。1981~1983年間,A-6E/TRAM有改裝了新型固態數字計算機及介面裝置,提高了慣性導航系統的可靠性和精度,安裝了自動著陸系統和動力補償裝置,從而具備了自主著艦能力。
1990年後,美國海軍為A-6E更換了波音公司研製的碳纖維、環氧樹脂複合材料機翼,壽命比原來的金屬機翼長4倍,增強了外掛力。此外,A-6E/TRAM的發動機改裝為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8B渦輪發動機。
A-6E
A-6E/SWIP是按照美國海軍的“系統武器綜合計劃”改進的新型飛機,換裝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J52-P-408/409發動機,AN/APQ-156多模態攻擊雷達,廣角平視顯示器,夜間攻擊導航系統,GPS系統,MIL-STD-1553B數據匯流排,中央大氣數據計算機,雷達告警接收機和AN/ALQ-126電子對抗系統等,從而具有發射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AGM-84“魚叉”反艦導彈、AGM-65“幼畜”空-地導彈和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的能力。
美軍原計劃將110架A-6E改進成A-6E/SWIP,以彌補A-12下馬所造成的空缺。但由於前蘇聯解體,美國軍費削減,加上性能更好的F/A-18E/F的出現,A-6E/SWIP計劃於1992年1月徹底終止,最後共生產了21架。

服役動態


A-6攻擊型飛機主要是使用大量攻擊武器,以低空高速突防,對敵地面目標進行攻擊。由A-6改裝的電子干擾飛機主要用於通過壓制敵人的電子活動和獲取戰區內的戰術電子情報來支援攻擊機和地面部隊的活動。A-6主要部署在航母上,隨航母部署到各個戰區。
參與實戰
越南戰爭
A-6服役期間曾參加過多次局部戰爭和武裝衝突,實戰表現可圈可點,最早也是最長的當屬越南戰爭。越戰中最先裝備A-6的作戰部隊是“福萊斯特”號航母上的第75艦載攻擊機中隊,1963年7月開始交付。經過1965年春季的備戰,該中隊5月被編入“獨立”號航母上的第17航空聯隊,駛向越南戰場。同年7月開始轟炸北越目標,包括橋樑、電廠、兵營、軍需倉庫和鐵路設施。1965年11月,“小鷹”號航母載著第二個A-6A攻擊——第85攻擊機中隊抵達越南負責中國南海等區域。開始,A-6雖然有一些不足之處,但隨著新的設備被安裝到A-6A上,其性能得到了完善。
從1965年到1973年,A-6A在越南共執行了35000架次的戰鬥任務,投彈量甚至超過了B-52轟炸機。
1967年8月21日,13時10分,2架美海軍A-6A型攻擊機,從友誼關以東的隘店附近侵入廣西東興地區上空。美機剛入境,預先起飛警戒的空軍第18師第52大隊4架殲-6型飛機在師指揮所引導下,立即迎擊。中隊長韓瑞階、副中隊長陳豐霞先後擊落美機各1架。美機分別墜毀於東興縣、寧明縣境內。美軍飛行員3名斃命,1名被俘。此戰,在複雜氣象條件下的山區上空進行,空戰從高度5000米打到800米,4架飛機在1分30秒內8次進入攻擊,5次開炮,將2架美機擊落。中國援越高炮部隊也曾多次在越南上空擊落A-6型攻擊機。
“草原烈火”
美國A-6攻擊機
美國A-6攻擊機
1986年3月22日,由於認定一系列針對美國的恐怖活動系利比亞支持,美國海軍“珊瑚海”號、“薩拉托加”號、“美國”號3個航母戰鬥群進入利比亞沿海的錫德拉灣,開始了“草原烈火”行動。3月24日15時至20時14分,利軍連續發射地空導彈,均被美軍干擾,無一命中。21時16分,從“美國”號航母上起飛的2架A-6E用“魚叉”反艦導彈擊沉利軍1艘戰士級導彈快艇。23時15分,另1架A-6E用Mk-20“石眼”集束炸彈重創利軍納努契卡級大型導彈艇。3月25日凌晨,從“薩拉托加”號和“珊瑚海”號航母上各起飛1架的A-6,分別擊沉和擊傷了1艘導彈艇
“黃金峽谷”
美國A-6攻擊機
美國A-6攻擊機
“草原之火”行動后不久,美利衝突加劇。“美國”號和“珊瑚海”號航母戰鬥群重返錫德拉灣,參加“黃金峽谷”行動。1986年4月15日0時20分到1時20分,14架A-6E攻擊機、6架A-7E攻擊機、6架F/A-18戰鬥機、14架EA-6B電子干擾機、負責協調兩個空戰群行動的E-2C預警機、護航的F-14戰鬥機、救護的直升機以及其他勤務飛機共100餘架,從“珊瑚海”號和“美國”號航母上起飛。14架A-6E與配合它們行動的支援飛機飛向班加西,其餘的艦載機則加入了F-111F飛機的行列,飛向的黎波里。1時54分,行動開始前6分鐘,4架EF-111電子戰飛機和14架EA-6B電子干擾機同時施放強幹擾,對利比亞防空系統實施干擾,使利比亞200公里內的雷達全部失靈,無線電通信中斷。同時,在“鷹眼”和EA-6B的引導之下,6架F/A-18戰鬥機發射了30枚“哈姆”反輻射導彈,6架A-7攻擊機發射了10多枚“百舌鳥”反輻射導彈。利比亞5座防空雷達站被摧毀,其餘的雷達被迫關機。在班加西方向,2時整,14架A-6E攻擊機披掛227公斤的MK-82激光制導炸彈和MK-20集束炸彈,撲向各自的目標。從“珊瑚海”號航母起飛的8架A-6E攻擊機殺向貝尼納空軍基地。從“美國”號航母起飛的6架A-6E則直取民眾國兵營。隨著精確制導炸彈的聲聲巨響,既定的目標紛紛被摧毀。在這次行動中,A-6E的表現尤為出色。它突破了利比亞嚴密的防空系統,躲過近100枚導彈的攻擊,在漆黑的夜裡低空投放激光制導炸彈,並準確命中目標。
美伊衝突
1988年4月18日,美國以護航的名義派軍艦進入兩伊鏖戰正酣的波斯灣。當日14是26分,伊朗海軍2架“海豚”直升機襲擊了“斯坎灣”號石油鑽井平台。幾分鐘后從位於阿拉伯海的美海軍“企業”號航母上起飛的4架A-6E攻擊機飛抵現場,伊軍直升機立即低空逃走。但伊朗海軍企圖繼續攻擊石油鑽井平台的3艘誇赫級巡邏艇被A-6E發現。最終,1艘被擊沉,另2艘高速逃離。
16時21分,伊朗海軍“薩漢德”號護衛艦向美艦發射1枚“魚叉”反艦導彈,被美艦干擾,未能命中。16時34分,2架A-6E對該護衛艦進行反擊,分別使用1枚“魚叉”空艦導彈和1枚“寶石路”II激光制導炸彈將其重創,最後該艦被美艦擊沉。
18時17分,伊朗海軍“薩巴蘭”號護衛艦向飛過頭頂的4架A-6E發射了4枚英制“海貓”艦空導彈,因距離較遠均未命中。A-6E立即還擊,其中1枚1枚“寶石路”II激光制導炸彈命中“薩巴蘭”號艦橋,艦長當場身亡。為避免引起伊朗的強烈反應,A-6E最終沒有擊沉該艦。
1991年1月17日開始的“沙漠風暴”行動(即海灣戰爭)是A-6E的謝幕演出,也是A-6系列攻擊機的最後一次表演。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投入了115架A-6攻擊機(主要是E型飛機)。其中包括海軍在紅海和波斯灣部署6艘航母上的6個飛行聯隊和海軍陸戰隊的兩個飛行中隊。部署在紅海的航母有CV-60(載有CVW-17聯隊),CV-66(載有CVW-3聯隊),CV-67(載有CVW-1聯隊);在波斯灣的航母有CVN-71(載有CVW-8聯隊),CV-41(載有CVW-5聯隊),CV-61(載有CVW-2聯隊)。6個艦載飛行聯隊所屬的VA-35、VA-36、VA-65、VA-75、VA-85、VA-115、VA-145、VA-155和VA-185共9個飛行中隊(95架飛機)。海軍陸戰隊的VMA-224和VMA-533兩個飛行中隊共20架飛機。?海軍的95架飛機總共出動了4045架次,戰鬥損失4架。實力損失率為4.2%,架次損失率為0.01%。陸戰隊的20架飛機總共出動了854架次,沒有發生戰鬥損失。
除空襲外,A-6E還承擔了攻擊伊拉克艦船的任務。1991年1月18日,從“突擊者”號和“中途島”號航母起飛的A-6E擊毀了伊軍導彈艇和勤務船各1艘。1月22日夜,“中途島”號航母的A-6E用集束炸彈擊沉伊軍1艘氣墊艇。1月24日,“羅斯福”號航母的A-6E擊沉和重創伊軍佈雷艇各1艘。1月29日,A-6E攻擊伊軍巡邏艇群,擊沉和重創共10艘巡邏艇,當日也又擊沉了伊軍3艘導彈艇。至此,伊拉克弱小的海軍幾乎不復存在。
退出現役
美國A-6攻擊機
美國A-6攻擊機
海灣戰爭后A-6E逐漸退出現役。從1993年期每個艦載航空聯隊只保留1個A-6E攻擊機中隊。1996年12月19日A-6E從“企業”號航母上起飛,進行最後一次海上飛行。1997年2月28日最後兩個A-6E攻擊機中隊(第196艦載攻擊機中隊和第75艦載攻擊機中隊,分屬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退役。退役后的A-6E大部分被回爐,還有一些被拆散後放入海中充當養殖場,只有極少數的被一些博物館收藏。

總體評價


A-6攻擊機除了用於電子戰的EA-6B外,其餘型號A-6均已退役,它的作戰任務由F/A-18來承擔。但在退役前,A-6攻擊機以其強大的攻擊力和廣泛的作戰範圍,特別是可以承擔夜間或惡劣氣候條件下奇襲任務,而突顯該機的應用價值。(《名機點評》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