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戴穎的結果 展開
戴穎
南大“旗袍女神”
室友:她是個真性情、不虛偽的人,雖然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但我們相處融洽。我們能理解她對高雅文化的堅持。
才女
自編自導自演“民國微電影”
這部名為《斷錦》的“民國微電影”改編自戴穎原創的40萬字小說,她擔任編劇、主演和製片人,期待還原一個真實的民國故事。“這部電影里,所有的服裝、飾品甚至是電報、舊報紙都是我自己做的。”劇中的服裝,戴穎很講究,“女主角的服裝由素雅到絢爛,到最後就成了如斯嘉麗一般的‘亂世佳人’;女二號是一位‘洋派淑女’,所以從頭到尾她只穿洋裝。”
首屆滬港台旗袍文化論壇
淑女
鍾愛裙裝的90后“女紅”高手
“女紅”這個詞對90後來說已經很陌生了,可出生於1991年的戴穎卻是個“女紅”高手,針線、紡織、刺繡、縫紉都會,衣櫃里很多衣服都是自己做的。“很多人都感到奇怪,認為在工業如此發達的時代,為什麼要費時費力去做這些‘過時’的事,但這是女性的自我修養,和讀書寫字一樣,再正常不過,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雖然因為一些報道引起了爭議,但實際上是某些記者缺乏常識,把“洋裝”這一歷史辭彙當成了奇裝異服的代名詞,並把劇照當成生活中來報道。實際上她只是堅持優雅、莊重的打扮,”穿著端莊是對他人的尊重,這是社交禮儀規範。“
雖然“旗袍女神”的風波令南京大學文學院研一女生戴穎“鴨梨山大”。但她依舊全心投入親自製作、編寫並主演的微電影《斷錦》的後期製作中。因“旗袍女神”的走紅,這部微電影也引來了眾人的關注。正與“旗袍女神”的稱呼是個誤會一樣,《斷錦》也並不是一部旗袍劇,記者今天走近戴穎的同時,也走近了這部反映了風雲變幻民國歲月的微電影。
“我們這個電影主要是個偽紀錄片,是紀錄片的外殼,其實是一部劇情片。我們所有的現場採訪、群眾演員都是之前安排好的,是比較創新的拍攝手段。也是一個巨大的嘗試,中國有一批很前衛的第六代導演如賈樟柯也做過這類影片,希望向他們學習。趙潤東認為這樣的嘗試就是與這批導演交流的過程。”《斷錦》導演、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專業大四學生趙潤東如是介紹。
戴穎補充,這部電影反映的歷史背景是1936年到1958年,講述了一對民國的男女青年成長為學者的故事。她解釋,其實導演用仿照賈樟柯的《二十四城記》的偽紀錄片方式,也是解決了場景上、技術上的難題,雖然是在民國氛圍濃厚的南大取景,但有時候並不能避免現代物品“闖入”鏡頭。用偽紀錄片的形式就使得這些現代化的事物避免了穿幫之嫌。
因為完全展示一個大時代的風雲變化比較困難,戴穎就想到從服飾入手來展現這段民國文化。對傳統文化頗為了解的她說:“中華民族與其他民族有個很大的區別,就是注重衣冠,衣冠載道。從服飾展現文化比較好入手,服飾各個階層都能接受,對知識層面要求不高,對服飾有直觀印象,對人物性格有個印象,如果文化層面高一點,就能體會更深層的含義。”
“這部作品里涵蓋了許多文化反思,可能受眾面比較狹窄。出版比較困難,小說是典型的海派風格,微電影裡面也是用的吳方言,會講一點上海話,還教其他演員講,小說裡面是舊派上海話,審美差異和語言差異,擔心受眾面比較狹窄,突發奇想,海派的作品視聽效果會很好,就想著拍出來是不是效果會不錯。很喜歡《亂世佳人》這樣的作品,就希望能夠有一天自己也能拍一下那種見證了一個時代的影片。就把想法告知身邊的同學,有興趣的同學就被召集進來,成立了劇組。”她說。
整個劇組的成員都是南京大學的學生,因為是友情出演,演員的甄選並不容易。戴穎透露,找演員花費了很長時間,起初先在朋友中找尋,後來因為這部劇,吸引來了許多同樣愛好電影的新朋友。“很多人是通過電影認識的,這個過程很美好。”戴穎坦言很享受電影的創作過程。
這部電影的殺青,戴穎不禁感謝提供拍攝場地的南大和一群全力支持拍攝的老師、同學。電影中的服裝、造型、化妝都是戴穎一個人解決。男演員服飾的主要“贊助人”是戴穎的父親,而男一號的西裝背心是戴穎從師兄那裡借來的,還有一位師兄把自己訂做的長衫借給戴穎。
昨天某媒體的一篇名為《南大“旗袍女神”走紅 365天都是復古范兒》的文章一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該文章迅速席捲網路,令文中主角戴穎一夜躥紅,並有了一個“旗袍女神”的稱號。對此戴穎表示很苦惱也很無奈,認為該篇娛樂口味較重的文章是別有目的。
今天,記者走進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見到了傳聞中的“旗袍女神”。與眾人的想象猜測不同,身穿青色時裝裙、身材高挑的戴穎裝扮精緻、時尚優雅,舉手投足極具書卷氣與知性,與她的交談間,記者不禁驚嘆這位90后大學生貫通古今的博學與深厚的文化底蘊。
對於356天穿旗袍,戴穎解釋那是誤會,她告訴記者,在網路上傳播的大多都是《斷錦》的劇照,並非是自己生活中的樣子。“那個標題之所以能誤導人,是因為旗袍的確很有特色,但旗袍文化畢竟有很強的地域和文化層次的局限性,所以會產生一些誤會。”她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