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日

元宵節之後的又一個中國傳統節日

農曆正月二十五是龍鳳日,這是正月繼元宵節之後的又一個中國傳統節日,據說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鄉間依然按老規矩過。儘管“龍鳳日”來歷的說法頗多,但中國民間向來認為這是取“龍鳳呈祥”之意,希冀新春伊始風調雨順,一年裡百事稱心如意。

何為龍鳳日


正月二十五為龍鳳日。
舊時,各家各戶都要用蒜秸或細高粱秸(截為一厘米左右長條)、各色彩布(剪成銅錢大圓形)用線穿成串,掛於小孩帽子上,稱為"戴龍尾"。建國后漸絕。
漁民以此日風向卜測一年的收成。新船下塢要舉行“祭船”儀式,放鞭炮,燒紙錢,以求人船太平。網具第一次下海,要酹酒祭典,求張網漁豐。春季第一次出海作業,要敲鑼打鼓,焚香化紙,設祭慶祝,以求年內一帆風順。
據說在這天出生的人,命中注定非龍即鳳!
相傳這一天,勞動了一年的人們要吃餃子,放鞭炮,張燈結綵;要燒紙錢,乞求神靈保佑一年風調雨順,出入平安,年終有個好收成。
至於主食,舊時吃“小米乾飯”(小米飯),改革開放后吃“大米乾飯”(大米飯),而今則吃什麼的都有,跟潮流的人家吃餃子、吃春餅,講舊俗的人家依然吃大米飯。但不管主食吃什麼,“和菜”是一定要拌的———不然,“龍鳳日”也就沒有了意義。
還有一說:
二月初二“龍抬頭”,又稱“龍鳳日”。
說明大地回春,萬物蘇生,準備耕耘。各戶 只有沿有吃豬頭肉等美味佳肴改善伙食。

各地龍鳳日習俗


蓬萊:龍鳳日
蓬萊一帶過龍鳳日,有兩個明顯標誌:
一是孩子“戴龍尾”,即各家各戶都要用截成一厘米左右長短的蒜秸或細高粱秸,配之以剪成銅錢大圓形的各色彩布,用線穿成串,掛在小孩帽子上,以此期盼孩子幸福茁壯地成長,長大后“成龍成鳳”。此俗“文革”期間被廢,改革開放后逐漸開始恢復,儘管不很普遍,但鄉間絕不罕見,特別是有老人健在的家庭,不少爺爺奶奶都會給孫子孫女“戴龍尾”。
二是晌午家家戶戶“拌和菜”,即用白菜心、粉條、小海米或小蝦米、香菜、胡蘿蔔絲、蒜泥、醋、香油等拌成冷盤,白的白,綠的綠,紅的紅,可謂顏色鮮艷,誘人食慾大開。“和菜”的“和”,蓬萊方言讀四聲“huò”,並且鄉間有“龍鳳日拌和菜,家家都過得(讀輕聲dei)”的民謠,寓意是“家庭和睦,和氣生財,生活蒸蒸日上”。
即墨:龍鳳日
即墨稱這天為龍鳳日,要用豆面和地瓜面做成起餾,即窩窩頭。
河北:承德
正月二十五為添倉節,或稱龍鳳日,在是夜前傍晚,用灰在院內打成園跡,當中放少許五穀糧示意糧谷滿倉,稱之為“打倉”。這一節日農民至今仍沿襲著。
遼寧:庄河
從庄河一些老輩人那兒得知,“龍鳳日戴龍鳳尾”的習俗在庄河已經流傳上千年了,最開始只給男孩佩戴的龍尾,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女孩也開始戴鳳尾了。
以前,每到龍鳳日之前,家裡的老人便自己製作龍鳳尾。最近這些年,大街上出現了賣龍鳳尾的,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最原始的龍鳳尾是用截成幾厘米長短的蒜秸或細高梁秸,配之以剪成銅錢大圓形或者文形的各色彩布,用線穿成串,掛在小孩帽子上,以此期盼孩子幸福茁壯地成長,長大后“成龍成鳳”。男孩和女孩的龍鳳尾是有區別的,主要是在彩色布的形狀上,男孩的“龍尾”彩色布是圓形的,女孩的“鳳尾”彩色布是方形的。老人們一般將龍鳳尾,縫到孩子衣服的肩膀上。孩子們要從早晨起床開始戴龍鳳尾,到晚上睡覺時才取下來。
2009年,“龍鳳日”民俗被列為大連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寧:普蘭店
普蘭店“龍鳳日”民俗分佈區域廣泛,日期在農曆正月二十五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龍鳳日”是集手工技藝、傳統民間信仰、飲食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儀式有:做“龍鳳尾”、掛“龍鳳尾”驅蟲、小孩戴“龍鳳尾”、吃“活菜”,在普蘭店地區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傳統民間傳承性。
龍鳳尾
龍鳳尾
遼寧建平:哈拉道口鎮
農曆正月二十五為龍鳳日,也叫“填倉”。據說次日乃玉皇大帝與王母娘娘相聚之日,人間為了祈福,家家戶戶於這天早晨在院內用草木灰撒成一大圓圈,圈中劃上十字,十字中央方塊石板,石板底下撒些五穀雜糧,稱之為“打囤”。這天家家早晨吃煎年糕,中午為餃子。
長春:吃蒸餃
家裡人準備好牛肉或馬肉做餡兒,包蒸餃。為的是討個吉利,預示有個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