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是一篇散文,出自西漢文學家劉向編的《戰國策》。“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魏桓子採用“欲擒故縱”的謀略,消滅了驕狂膨脹的知伯。這個事典倒應了西方的那句諺語:“上帝要叫一個人滅亡,必先使他瘋狂”。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魏桓子弗予。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國必恐;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知伯必而輕敵,鄰國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知氏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君不如與之,以驕知伯。君何釋以天下圖知氏,而獨以吾國為知氏質乎?”君曰:“善。”乃與之萬家之邑一。知伯大說,因索蔡、皋梁於趙,趙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於外,趙氏應之於內,知氏遂亡。
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給。任章問他道:“為什麼不給他呢?”桓子說:“無緣無故來索要土地,所以不給。”任章說:“沒有緣由就索取土地,鄰國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滿足,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給了他,知伯必定越發驕橫。一驕橫就會輕敵,鄰國害怕就自然會相互團結。用相互團結的軍隊來防禦對付輕敵的國家。知伯肯定活不長了!《周書》上說:'想要打敗他,一定先要幫他一把;想要奪取他,一定先要給他一點。'所以您不如把土地給他,以便使知伯越來越驕橫。您怎麼能放棄和天下諸侯共同圖謀知伯的機會,卻偏偏讓我國成為知伯的攻擊對象呢?”魏桓子:“好吧。”於是就把一個有萬戶人家的城邑給了知伯。知伯很高興,於是就又向趙國索取蔡、皋梁等地,趙國不答應,知伯就圍攻晉陽。這時韓魏從國外反擊,趙氏從國內接應,知伯於是是很快就滅亡了。後來韓趙之間又發生爭執。韓國去向魏國借兵說:“希望能借給我軍隊來攻打趙國。”魏文侯說:“我和趙國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不久,趙國又向魏國借兵去攻打韓國,魏文侯說:“我和韓國是兄弟之邦,不敢遵命。”兩國都沒借到兵,就生氣地返回本國。過後才知道魏文侯在中間替他們講和,因此,都來朝拜魏國。
謀士的高明就在於能夠反常思維,而且看問題看得長遠。一般人面對知伯的無理要求第一反應就是拒絕,但是謀略家們就具有不同於常人的心態和思維,用表面的、暫時的曲意逢迎換來最終的勝利和報仇雪恨。這種迂迴曲折的思維方式,是謀略的一大特色。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也會遇到眾多狂妄自大的人,對待這類人大可不必直接頂撞,我們完全可以在忍耐等待中尋求眾人的支持,因為狂妄自大,必然招致眾怨,引起眾怒。多行不義必自斃,看你橫行到幾時。
《知伯索地於魏桓子》出自《戰國策》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歷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是第一部)又稱《國策》。是戰國時期遊說之士的著作。主要記載戰國時期謀臣策士縱橫捭闔(bǎi hé)的鬥爭。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分為12策,33卷,共497篇,約12萬字。所記載的歷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實際上是當時縱橫家〔即策士〕遊說之辭的彙編,而當時七國的風雲變幻,合縱連橫,戰爭綿延,政權更迭,都與謀士獻策、智士論辯有關,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常用寓言闡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畫蛇添足”“亡羊補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轅北轍”等。這部書有文辭之勝,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我國一部優秀散文集,它文筆恣肆,語言流暢,論事透闢,寫人傳神,還善於運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戰國策》對我國兩漢以來史傳文政論文的發展都產生過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