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應龍

人物

梁應龍(1597年—1677年),又名梁霖海,字德開,祖籍廣東鐃平縣信寧都,后居海陽縣東津(今廣東潮州),為明代潮州后八賢之一。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初授太平府(大致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蕪湖市一帶)推官,掌管刑獄。后升任保寧府(今四川閬中)知府。

人物介紹


梁應龍任保寧府知府時,正值崇禎末年,天下大亂,他研究防務,並率眾修築梁山關、土地關。在閬中境內,嘉陵江以東為巴山山脈,以西則為劍門山脈。梁山位於巴山山脈的靈山與盤龍山支脈相交的山樑,傳蜀漢張飛鎮守閬中時即在此設驛,后曾建有梁山寺。寺廟已早廢,刻在岩壁上的“古梁山關”幾個大字於近代因修建公路才被鑿毀(見《閬中縣誌》)。

相關事


據清代《保寧府志》載:“梁山關在縣東北十里梁山側”,“土地關在縣北二十五里與蒼溪(羅石鋪)接”。梁應龍率眾修築梁山關、土地關之前,保寧府周邊僅有往南的南津關,往北的鋸山關、滴水關,往東的河溪關(目前可見最早之記載是明嘉靖《保寧府志》)。
當時,農民軍已先後攻破安龍府(今貴州安龍)、潼川府(今四川三台)等20餘城,保寧府所轄州縣一片嘩然,大為震動。為此,梁應龍遵照朝廷“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部署,並採納縣令成友的建議,在城池附近選擇關隘,構築工事。“依山置戍、憑水立防、可以備不虞、可以固封守”,成了他上任后的當務之急。
梁應龍在保寧府上任不久,又被召回京,因戰事需要,他仍擔任保寧府守備,繼續築關設險、以扼要衝。
流賊攻保寧不下,走犯廣元”(清。彭遵泗撰《蜀碧》)。直到5個多月後,農民軍被紛紛擊退,梁應龍才赴任兵部主事,后又晉陞戶部員外郎。隨著明亡清立、江山移幟,他棄官回鄉,至81歲高齡時,病卒於老宅。而今,在其故里潮州市牌坊街,尚有“盛世元凱”(又稱“戊辰八賢坊”)石牌坊,以彰崇禎戊辰年當地八人同榜進士之盛事,其中就刻有梁應龍的名字。
梁應龍任保寧府知府時間不長,但在四川留下了他的痕迹,今峨眉山金頂,還有他留下的一副對聯:“不陟高寒處,安知天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