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廣仁

康有為之弟,清末維新派

康廣仁(1867年-1898年9月28日),本名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又號大廣,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之弟,清末維新派。與楊銳譚嗣同等人號稱戊戍六君子。

早年不事舉業,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禁人才所致。曾作過浙江小吏,后恥於官場污穢,腐敗而辭官。1897年初,在澳門創辦《知新報》,任總經理,旨在"發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設女學堂,並與梁啟超等設立戒纏足會,遭守舊份子詆毀。后聞康有為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即積極響應,主張在外交上聯合英國,在內政上廢八股取士之制,廣開學校,講求實用之學,以培養更多的維新愛國志士。

1898年春,與梁啟超結伴入北京,助康有為擬新政奏稿,奔走呼號不遺餘力。戊戌政變因梁啟超帶病往北京應付官試,與他同行,因而被捕入獄。9月28日,與譚嗣同等同時遇害,合稱戊戌六君子。時年31歲。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辦學辦報

康廣仁歷來反對科舉制度,從不參加應試,並認為國家弱亡,皆因八股錮塞人才所致,變法圖強應廣開學校,講求實用之學,以培養愛國志士。所以,康廣仁對辦學辦報興緻盎然。

反對八股

康廣仁認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發展,因而每次應試都放棄作答,20歲后曾在浙江當小吏,其後曾當保甲差、文闈差。在戊戌變法中,康廣仁勸其兄康有為:“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弟旦夕力言,新舊水火,大權在後,決無成功,何必冒禍……”。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地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故常謂但竭力廢八股,俾民智能開,則危崖上轉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願,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
變法失敗,六君子下獄論死,廣仁在獄中“言笑自若,高歌聲出金石”,他對譚嗣同說:“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
康廣仁塑像
康廣仁塑像

血濺京華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宮廷政變,將“百日維新”扼殺於搖籃之中。康有為有幸事先得密報,死裡逃生,潛往海外。而康廣仁卻在北京南海會館被捕,他在獄中談笑自若,視死如歸;9月28日,與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於菜市口,臨刑前他昂首向天,大聲喊道:“中國自強之機在此矣!”犧牲時年僅31歲。

軼事典故


少年軼事

十六歲時,不喜歡帖括而不喜歡學習,被父親和兄長責怪,便自薦當小孩的老師。別人以為他在玩,便試試他,找來八九名小孩做其弟子,上課時甚為莊重嚴肅,更自創學規,令頑皮驕橫的小孩都很聽話。其他人才知道他有辦事能力,便委託他負責不少家事。他令出必行,奴僕都很怕,因此沒有事辦不成。
康有溥將他居住的樓前的芭蕉鋤走,康有為斥責他不仁,康有溥說那芭蕉沒有用,只會煩擾人。
康有為叫康有溥檢查、整理閣上的舊書,康有溥竟將數代傳下的帖括一把火燒掉。康有為問他原因,他反問康有為是否這些區區的東西也不能放棄,並認為留下那些東西,那座樓就不會清凈。
以上各事,可見康有溥為人剛斷。

史籍記載


《知新報》

人物爭議


被殺真相

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
“六君子”當年被殺的罪名是與康有為結黨所謂“戊戌六君子”,系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殺害的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等六人。此六人均與當年之維新運動有關,其中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四人乃光緒皇帝戊戌年新任命之軍機章京;楊深秀乃山東道監察御史;康廣仁乃康有為之胞弟。1898年9月28日,朝廷下達殺害“六君子”之上諭,稱:“康廣仁、楊深秀、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大逆不道,著即處斬,派剛毅監視,步軍統領衙門派兵彈壓。”次日,內閣所奉硃諭將“六君子”之“大逆不道”的罪名具體化。硃諭稱:“主事康有為首倡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隱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經覺察,立破奸謀。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髮指。……康有為實為叛逆之首,現已在逃,著各直省督撫,一體嚴密查拿,極刑懲治。舉人梁啟超與康有為狼狽為奸,所著文字,語多狂謬,著一併嚴拿懲辦。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及御史楊深秀、軍機章京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實系與康有為結黨,隱圖煽惑。楊銳等每於召見時,欺矇狂悖,密保匪人,實屬同惡相濟,罪大惡極,前經將各該犯革職拿交刑部訊究。旋有人奏,稽延日久,恐有中變,朕熟思審處,該犯等情節較重,難逃法網,儻語多牽涉,恐致株連,是以未俟復奏,於昨日諭令將該犯等即行正法。”

被廚子出賣

康廣仁比較溫和穩健,不如梁啟超那般激進,他最激烈的改革意見是主張廢除八股文考試,考近代科學。對於維新變法,他曾經勸康有為:“阿兄回廣東或上海,梁啟超去湖南,專心辦教育,著書立說,激勵文人的愛國心,培養眾多實用人才,三年後必有一定的成就,然後再來推行變政,救中國大行改革,才可能有希望成功。”康廣仁在給朋友的信中也表達過對維新變法的看法:“阿兄規模太大,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少……而皇上又無權,怎麼可能成功呢?”1898年9月21日(農曆八月初六),康有為、梁啟超等4人正在北京南海會館打牌,清軍大隊人馬向會館撲來。鄰院有個廚子看到清軍,知道是來抓康氏兄弟的,趕忙跑來通風報信。梁啟超得信,立即起身,塞了一把銀子給廚子,匆匆離去,因而脫險。
康廣仁也給了廚子錢,並換上了廚子的衣服。但是,他臨走前又猶豫不決,二返其院,於是發生了變故。清軍包圍了南海會館,康廣仁自家的廚子(非報信的那位廚子)—因為前兩天康廣仁因故打了他一下,正懷恨在心,看到大隊清兵和康廣仁彷徨的樣子,知道清軍是來抓他的,便趁機報復,向清軍告發了他,康廣仁因而被捕。因為康廣仁秘密出入宮廷充當康有為和光緒之間聯絡員的角色,所以慈禧深恨他,9月28日那天,第一個被殺的就是他。由於宮外男人秘密出入宮廷是皇室的醜聞,所以在正式的官方通報之中,並沒有提到康廣仁的這一大“罪狀”。

墓葬之謎

康廣仁作血濺京華后,清政府將他們的遺體棄市3日,遂拋向郊外。從此,康廣仁的遺骨葬於何處,成為一大懸謎。有的說,被百姓厚葬於京郊;有的說,被維新派餘黨遷葬於上海……
經康有為在大陸的兒媳,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龐蓮老人的講述並求證有關史料,終於弄清了康廣仁的墓址。
當時,康廣仁家人及維新餘黨,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將他的遺骸偷運至香港,默默掩埋。康有為之母及元配夫人張雲珠逃往香港居住后,便十幾年如一日,守護著康廣仁的墳塋。1913年8月9日,康母去世,康有為由日本奔喪歸港,是年12月1日,康有為租“海明”輪,運母與弟靈柩回廣東南海縣老家,淺葬母與弟於銀塘鄉之後岡。
康有為疼愛這位英年慘死的幼弟。他無論住在上海新閘路辛家花園,還是住在愚園路“游存廬”,經常肅立在奉有康廣仁遺像的“三本堂”前,久久地凝視乃弟的英俊形象。
康有為到上海生活,常常感到對不起淺葬故鄉的母與弟。1914年,他最寵愛的三太太何旃理病逝,悲痛之餘,他決定將母、弟遷葬,與三太太同葬在一處山明水秀的勝跡。康有為曾多次遊覽江蘇的大茅山,此乃道教聖地,林木森森,濃蔭蔽日,峰壑泉流,渾然天成。康有為晚年迷信風水堪輿之學,他見大茅山集偉岸與靈秀於一爐,遂出重金請風水先生,一同上山尋找最佳的陵寢地。最後,他們選定大茅山積金峰下的青龍山,認為此山有龍首龍尾,坐北朝南,狀似巨龍騰飛,乃吉祥之處。1920年6月16日,康有為攜全家披麻戴孝,扶著3具至親的靈柩,在吹鼓手、道士那悲愴、沉鬱的號角和誦經聲中,完成了葬禮。是時,康有為在親人墓前涕淚交加,長跪不起。
1927年早春,康有為做七十大壽前夕,突然心思變化,常常念叨人以葉落歸根為好,表示要將3位親人的遺骨從大茅山遷回故鄉厚葬。在以後的許多年中,康有為的幼子康同凝龐蓮丈夫,1978年去世)一直想完成父親的遺願,可惜天不假年。然而,因康氏後人絕大部分在海外,都沒有精力去完成遷葬之事。
康有為3位親人的墳冢地處偏僻,“文革”中又被扒毀,如今,康廣仁墓葬大茅山的史實連當地人也不清楚了。唯康母墓前的半截殘碑,被大茅山的道士移至印宮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