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研究

李商隱研究

《李商隱研究》是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吳調公、駱冬青。

內容簡介


《李商隱研究》
《李商隱研究》
《李商隱研究》是已故知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吳調公的著作,曾於1982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現在作為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題研究系列的一本,重新出版。全書共九章,對李商隱的生平與思想、他的政治詩、愛情詩、詩歌的藝術特色、歷代對李商隱的研究評價等方面進行了論述,立論公允中肯,材料紮實嚴謹,是研究李商隱必備的參考書。

圖書目錄


讀《李商隱研究》(代前言)
第一章 李商隱的生平和思想
第一節 艱苦的童年時期
第二節 十年應舉時期
第三節 以長安為中心的求仕活動時期
第四節 天涯飄泊的幕府生涯時期
第二章 李商隱的審美觀
第一節 婉約的優美感和堅韌不移的風骨
第二節 李商隱對悲劇性生涯的體驗與探索
第三節 美的理想火焰永遠在寂寞中燃燒
第三章 李商隱的政治詩
第一節 李商隱無關乎牛、李黨局
第二節 李商隱政治詩的內容之一——唐王朝衰微的鳥瞰圖的描繪
第三節 李商隱政治詩的內容之二——對封建統治階級內部腐朽勢力的揭露和抨擊
第四節 李商隱政治詩的內容之三——對國君的諷諫
第五節 李商隱政治詩的內容之四——對理想人物的讚美、同情和悼念
第六節 李商隱政治詩的內容之五——對生平政治抱負的強烈抒情
第七節 李商隱全面回顧畢生政治遭遇的名詩——《錦瑟》
第四章 李商隱的愛情詩
第一節 李商隱愛情詩的歷史土壤
第二節 李商隱愛情詩的抒情對象
第三節 李商隱愛情詩的藝術特徵
第五章 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
第一節 深情婉約 意境曲折
第二節 脈絡細密 詩律暢適
第三節 鏤物精細 用典工切
第四節 發展詠史詩和側重創寫“無題”詩
第六章 李商隱詩歌風格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從三幅畫面看三個階段的風格
第二節 創作《嫩筍》時代的早期風格
第三節 創作《流鶯》時代的中期風格
第四節 創作《錦瑟》時代的晚期風格
第七章 李商隱詩歌的淵源
第一節 李商隱對前輩詩人的一瓣心香
第二節 李商隱所受屈原的影響
第三節 李商隱所受六朝詩人的影響
第四節 李商隱所受杜甫的影響
第五節 李商隱所受李賀的影響
第八章 李商隱詩歌的影響
第一節 從西昆體的因襲李詩之短到王安石、黃庭堅善於吸收李詩的營養
第二節 李商隱詩歌影響在明代的中衰
第三節 李商隱詩歌在清代的綺麗餘波
第九章 對李商隱詩歌的評價
第一節 關於古人在思想性方面的評價
第二節 關於古人在藝術性方面的評價
第三節 古人評價所存在的問題和今天評價的商榷
附錄 怎樣做李商隱詩的“解人”
後記

圖書前言


一位大科學家說:世界上第一個大學教授,肯定沒有上過大學。
准此,亦可說,世界上第一所“大學”,肯定不在“大學”之中。
學者,覺也;大學,乃大智慧、大精神、大境界的象徵,是追求真理、探尋價值的心靈,是自由之意志,獨立之精神和終極之關切,是理念,是神聖,是永恆燃燒的活火!……而不是一種體制、一些場所,更不是學銜、學位、學歷的授予地。“大學”之前的“大學”,是孔子、孟子、苟子,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朱熹陸象山王陽明,等等,等等,他們一個“人”就是一所“大學”,一所永遠的“大學”。
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有一所“我的大學”,每個人都應當成立自己的“大學”。只要有求知意志、價值情懷與探索精神,只要崇尚真理、自由、境界,“大學”就不會死。心在,大學在。
大學是精神的修鍊,是高深學問的探求,是白髮的先生和青春的學生構成的最美麗的精神風景,是“我與你”在“同一個世界”中的“同一個夢想”!是升華的生命意志,是凈化的性情氣質,更是人類智慧的無窮求索。

精彩書摘


在此我們還要附帶說明一個問題。李商隱的隱居學道固然反映了他思想中頹廢消極的一面,但和道教思想有聯繫而又不盡同的老莊思想,對詩人的蔑視孔孟正統、發揚獨創精神卻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這又構成他思想中積極的一面。如果說詩人的少年時代受了那位堂叔的較深影響,孔孟之道佔了主導地位;那麼,這一個時期由於隱居學道的關係和積極用世思想的不能實現,所受老莊思想的浸潤較多,因而對儒家正統的批判和個性解放的追求,就發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了。他在《上崔華州書》中說道:
始聞長老言,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常悒悒不快。
退自思曰: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耶?蓋愚與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揮筆為文,不愛攘取經史、諱忌時世。百經萬書,異品殊流,又豈能意分出其下哉?抗顏周、孔,蔑視偶像,反對尊經,提倡獨創,這種糞土神聖不可侵犯的儒家道統的“異端”精神,真可說是夠大膽的了。如果詩人不能利用老莊哲學中否定現實和追求自由的一面作為孔、孟“異端”的一種思想武器,那麼在這一個時期他能舉起向封建傳統宣戰的戰旗,是難以想象的。
開成二年(837),李商隱由於得到令狐絢的吹噓,考中進士。唐代科舉考試是中小地主唯一的進身之階,而進士一科則更受人艷羨。王定保《唐摭言》說:“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王讜《唐語林》則更記述了“宣宗愛羨進士”的具體情況。因此,長期蹭蹬的詩人一朝登第,出長安而經過灞上時,一路看到的風雲花鳥也都是饒有興會的了。“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所思’’(《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充分說明了詩人的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