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星毛蟲

梨星毛蟲

梨星毛蟲(Illiberis pruni)是斑蛾科翅葉斑蛾屬的一種昆蟲,又名梨狗子、餃子蟲等。屬鱗翅目,是梨樹的主要食葉性害蟲。以幼蟲食害花芽和葉片,除為害梨樹外,還為害蘋果、海棠、桃、杏、櫻桃和沙果等果樹。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0毫米左右,翅展20-30毫米,全身灰黑色,雌蛾觸角短羽狀,翅面有黑色絨毛,前翅半透明,翅脈清晰,色較深。卵扁橢圓形,長約70-75毫米,初產時白色漸變淡黃色,孵化前呈暗褐色,數粒至百餘粒不等。老齡幼蟲乳白色,身體粗短,體長15-18毫米,中胸、后胸和腹部第1-8節側面各有一圓形黑斑;各節背面有橫列毛從。蛹黑褐色,略呈紡錘形,體長約12毫米。繭白色,有內外兩層。
成蟲全身灰黑色,翅半透明,暗灰黑色,雄蛾觸角短羽毛狀,雌蛾觸角鋸齒狀。卵橢圓形,初為白色,后漸變為黃白色,孵化前為紫褐色。數十粒至數百粒單層排列為塊狀。幼蟲初為淡紫色后白色或黃白色,紡錘形,體背兩側各節有黑色斑點兩個和白色毛叢。蛹初為黃白色,近羽化時變為黑色。

生活習性


梨星毛蟲成蟲
梨星毛蟲成蟲
東北、華北每年發生一代。河南、陝西每年發生1~2代,四川每年發生一代。以2、3齡幼蟲在樹榦裂縫和粗皮間結白色薄繭越冬。翌年早春萌芽時開始出蟄活動,危害芽、花蕾和嫩葉。展葉后,幼蟲吐絲綴葉呈餃子狀,潛伏葉苞危害。幼蟲一生危害7—8張葉片,老熟后在葉苞內化蛹,蛹期約10天。成蟲白天靜伏,晚上交配產卵,卵多產於葉背面呈不規則塊狀,卵經7~8天後孵化為幼蟲,長至2~3齡時開始越冬。

防治措施


(1)早春刮老翅皮,消滅越冬幼蟲。
(2)越冬幼蟲出蟄期噴90%的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50%敵敵畏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3000倍液。
(3)人工摘除蟲苞。
越冬前在樹榦上綁草,誘集越冬幼蟲,然後集中銷毀。
越冬后或上樹危害前刮掉樹榦上的老翹皮,集中處理。
在花芽膨大期噴葯防治,可選藥劑有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50%殺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地理分佈


分佈於各梨產區。

發生規律


1年發生2代。以低齡幼蟲潛伏在樹榦及主枝的粗皮裂縫下或樹基土壤發芽時,越冬幼蟲出蟄,向樹冠轉移,先蛀食花芽,導致花芽,變黑、枯死展葉時,幼蟲吐絲將葉緣兩邊綴連成葉苞居內取食為害,吃掉葉肉,殘留丁黑乾枯。1頭幼蟲能為害7-8個葉片,在最後的1個苞葉中結薄繭化蛹。到6月上中旬,第一代成蟲在8月上中旬發生。成蟲飛翔力不強,多在傍晚或乇葉片背面。
梨星毛蟲在渤海灣和華北地區1年發生1代,以2-3齡幼蟲在樹皮裂縫等處做白色薄繭越冬。翌春梨花芽萌動時出蟄危害,但出蟄不整齊。幼蟲於4月中旬進入盛期,危害花蕾,5月上中旬是危害葉盛期,大齡幼蟲綴葉呈餃子狀,居中食取葉肉,5月中下旬於包葉內結繭化蛹,6月上旬羽化,中下旬進入盛期。成蟲多產卵於葉背,6月下旬開始孵化,7月上旬進入盛期,而後進入越冬。

分佈寄主


分佈:東北、華北、華東、西北等地。
寄主:海棠、梨、蘋果、山楂等園林植物。

發生與為害


又叫裹葉蟲、餃子蟲等,為害梨、蘋果、桃等多種果樹,各梨產區均有分佈,常發生於管理粗放的果園。以幼蟲蛀食花芽、花蕾和嫩葉。花芽被蛀食,芽內花蕾、芽基組織被蛀空,花不能開放,被害處常有黃褐色黏液,並有褐色傷口或孔洞以及褐色幼蟲。展葉期幼蟲吐絲將葉片縱捲成餃子狀,幼蟲居內為害,啃食葉肉,殘留葉脈呈網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