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森

揚州市文聯副主席

曹永森,1953年12月出生,江蘇揚州人。

簡介


曹永森
曹永森
曹永森 1953年12月出生 揚州人,1961年至1966年就讀於汶河中心小學,1967年至1970年就讀於揚州中學,1970年至1978年在揚州鋼鐵廠工作,1978年至1981年就讀於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1981年至1982年在揚州市委宣傳部工作,1983年至今在揚州市文聯工作。1994年至1997年就讀於揚州師範學院外語系,1997年至1998就讀於南京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班。現為揚州市文聯副主席、《揚州文學》雜誌副主編。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揚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文藝創作簡歷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曹永森同志開始從事民間文藝的採風和研究工作,發表了許多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學作品,其中,《酒幌子》、《桑樹和楝樹》等8篇作品,作為江蘇地區民間文學代表作品收入了《江蘇文學50年》和《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八十年代,曹永森同志編著出版的書籍有:《鄭板橋傳說》(該書1983年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揚州八怪傳說》(該書1985年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揚州民間故事集》(該書1989年由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出版)。
九十年代,曹永森同志將研究範圍從民間文學擴展到民間工藝和民俗學。在此期間發表和獲獎的重要作品及編著出版的書籍有:論文《期喪筵樂考》、《吉高故事研究》分別入選了江蘇省第二、第三屆民間文藝理論研討會;民間文學作品《三丁包子鯽魚口》1997年榮獲“江蘇省第二屆民間文學作品評獎一等獎”;《揚州風情》(該書1991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揚州民間工藝》(特約編輯,《中國民間工藝》第13、14期合刊,1993年出版);《農諺集錦》(該書1996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並榮獲1998年揚州市第二屆“五個一工程”著作類作品獎);《民間傳說故事》(該書1996年由江蘇文藝社出版社出版,並榮獲1997年“江蘇省第二屆民間文學評獎書籍類榮譽獎”);《民間風俗》(該書1997年由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本世紀以來,曹永森同志在民間文化領域裡繼續不斷地進行研究探索,2001年他擔任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基金項目《揚州歷史與文化叢考》課題研究的項目負責人,參加了《揚州文化叢書》的編輯出版工作,並撰著其中的《揚州風俗》一書(該書2002年由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並於2002年在“江蘇省第三屆民間文藝理論研究優秀成果評選”中榮獲了“優秀論著獎”和“第十三屆國家圖書獎”)。2002年作為《揚州歷史與文化叢考》課題研究的項目一套八冊的《揚州文化叢書》一併榮獲了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頒發的“第十三屆國家圖書獎”。2002年,他還應約主編了《神奇的鳳凰島》一書(該書2002年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曹永森同志作為我市民間文藝和民俗學方面的學科帶頭人,在民間文化的領域裡努力耕耘著。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飛躍發展,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這社會轉型時期,民間文化也隨之而產生巨大的變化,新的民間文化事象不斷湧現,許多傳統的民間文化事象也瀕臨冷落、遺棄或是消亡,作為民間文化研究者,有義務有責任對即將失傳、難以再生的傳統文化事象及時地進行搶救、挖掘和研究,以便通過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及時地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根”留住。在社會飛速發展的同時,促進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弘揚光大。

三大細節感受全國文代會


文藝也要“務實”

曹永森說,現在社會比較浮躁,文藝界也比較浮躁。一些人為了追逐名利,追求作品數量,或出書賣錢,而這些作品有多少能成為傳世之作呢?在文藝界,頭銜並不是衡量一個文藝家的唯一標準,也不是一個文藝家真正價值的體現,關鍵是能夠創作出“傳世之作”。有才華的文藝家要“甘坐板凳十年冷”。

紮根社會,開拓視野

在文代會開幕當天的晚會上,《在那遙遠的地方》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兩首歌。在曹永森看來,這兩首歌意味深長。“《在那遙遠的地方》是首民歌,意在為保護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歌唱,希望文藝家們深入到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創作出民族文化的精品佳作;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是一首外國民歌,則是要藝術家們開闊視野,站在世界的高度去看中國、寫中國。文藝工作者不僅要紮根社會、深入社會,還要高瞻遠矚,創作一些反映時代聲音的文藝精品。”

文藝創作要“用心”

在曹永森的筆記本上,清晰地記錄著三句發言詞:“……我在用心講話、用心做事、用心做人……”當時,全場掌聲雷動。曹永森深有感觸地說,看上去是很普通的白話文,但三個“用心”反映出人的虔誠和責任心。而缺少“用心”是目前文藝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一方面是文藝工作者急功近利,比較浮躁;另一方面是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不夠。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也要有三個“用心”,即用心創作、用心做事、用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