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痘病毒
微生物
豬痘病毒是痘病毒屬的一種微生物,可以引起豬發生豬痘病,豬身上會有丘疹、水皰、膿皰等病症。
豬痘病毒(Suipoxvirus)屬於豬痘病毒屬中只豬痘病毒一個成員。
豬痘發生於歐、美和日本等地,是養豬業發達地區常見的病毒性傳染病。多發於夏季,常在冬季開始后停熄。主要感染幼齡豬,特別是乳豬。痘病變發生於腹下部和前後肢的內側,偶亦見於背部和腹側。
豬痘病毒
豬痘實際上由兩種病毒引起:一種是痘苗病毒,大多是由痘苗接種的人群傳播給豬的;另一種是真正的豬痘病毒,其在抗原性上與痘苗病毒不同,但兩者引起的痘病變類似。
豬痘病毒粒子呈磚形,約300nm×250nm×200nm大小,病毒基因組約為175kb,帶有約5kb的反向末端重複序列(TIRs)。TIRs不穩定,這可能與TIRs中易變的70bp直接重複序列有關。病毒基因組很少與其它痘病毒DNA有同源性。痘苗病毒末端區域的痘苗病毒生長因子、結合補體蛋白和與感染宿主種類別有關的閱讀框架C7L和K1L,在豬痘病毒末端區域不存在。這可能與該病毒感染宿主的局限性和毒力不高有關。
豬痘病毒TK基因位於基因組HindⅢG片段左末端18kbHindⅢ-BamHⅠ片段上。編碼181個氨基酸。與禽痘病毒有52%同源性,也是早期轉錄基因。TK基因和其附近3個基因的排列及它們分別編碼的蛋白氨基酸序列顯示,豬痘病毒與山羊痘病毒關係比較密切。
感染豬痘病毒的細胞內出現由微細絲狀物組成的核內包涵體,在胞漿內包涵體的附近,也常見有這樣的帶有橫紋的纖維絲樣結構。
豬痘病毒對熱比較穩定,於37℃放置10~12天,仍有活力。
豬痘病毒具有比較獨特的抗原成分。應用康復豬作交叉保護試驗,可與痘苗病毒清楚區別。應用康復血清與感染細胞培養物作瓊脂擴散試驗和免疫電泳,通常出現3~4條甚至更多的沉澱線。但與痘苗病毒也出現1~2條沉澱線。
依據豬痘病毒單克隆抗體識別感染細胞中病毒抗原的大小,將其劃分為A至H8個組。A、B、C、G組單克隆抗體分別識別感染細胞漿包涵體內的分子量為9765、48、15kDa的晚期抗原。D、H組單克隆抗體分別識別首先出現在細胞漿內的包涵體,然後彌散到胞漿和細胞膜的35、12kDa的晚期抗原。F組單克隆抗體識別顆粒狀分佈於胞漿的18kDa晚期抗原。E組能識別32kDa早期抗原。A、D、E、F、G、H組所有單克隆抗體是豬痘病毒特異性抗體。屬於B、C組的部分單克隆抗體與其它痘病毒成員呈現交叉反應。B組中一種單克隆抗體與兔纖維瘤病毒和羊接觸傳染性膿皰性皮炎病毒有交叉反應。C組的兩種單克隆抗體與痘苗病毒、牛痘病毒、鼠痘病毒、兔纖維瘤病毒有交叉反應。說明至少兩種豬痘病毒抗原含有發生交叉反應的抗原決定簇。
豬痘病毒可在豬的腎細胞、睾丸細胞和豬胎肺細胞等增殖,併產生細胞病變,包括胞核空泡化以及形成核內包涵體。加瓊脂層后,可在接毒后5天左右產生蝕斑。產生病變和蝕斑的時間明顯比痘苗病毒晚。豬痘病毒不能在來源於牛、羊、鼠和人等的細胞培養物中生長,也不能在雞胚和雞胚細胞內增殖。
豬是豬痘病毒唯一的自然感染宿主。乳豬和幼豬最為敏感。潛伏期為5~7天。病初體溫略有升高。隨後在下腹部或腿內側出現小的紅斑。紅斑迅速增大,變成丘疹、水皰和膿皰,直徑約1cm,膿皰中心陷凹呈臍狀,並最後乾涸成痂皮。整個病程約10~14天。但必須指出,許多病例的痘病變,並不呈現上述由紅斑→丘疹→水皰→膿皰→痂皮的典型過程,紅斑或丘疹經常直接被覆痂皮。將豬痘病毒直接塗佈於敏感豬的皮膚划痕上,經4~7天的潛伏期,開始出現輕度發熱,病變迅速發展為隆起的硬固腫脹,直徑1~3cm並被覆堅硬痂皮。
發病率在幼豬中可達30%~50%以上,但死亡率極低,一般不超過1%~3%,而且大多是因發生併發症而死亡。取病變部作切片檢查,可見上皮增生,感染細胞胞漿內含有嗜鹼性和嗜酸性包涵體,胞核可能發生典型的空泡化。
如上述,人工接種豚鼠、乳鼠、犢牛、山羊和綿羊,均不引起感染。皮內接種豬痘病毒於家兔,可以使其發生丘疹樣病變,但迅即癒合,而且不易傳代。
豬痘極少發生接觸感染,但發病乳豬有可能感染為其哺乳的母豬。豬虱是豬群間本病傳播的主要媒介。有謂虱體內的豬痘病毒可以活存一年之久。其它昆蟲也可能具有散播本病的作用。
免疫
恢復豬具有堅強持久的免疫力,通常不易發現病毒中和抗體。口服豬痘病毒,可產生低水平循環和腸道中和抗體。ELISA檢測有高滴度抗體反應。該病毒有希望成為表達豬腸道病毒保護性抗原的病毒載體。
診斷
豬痘的臨床診斷不難。
由於豬痘可由豬痘病毒或痘苗病毒引起。實驗室內有時需要加以鑒別。豬痘病毒具有嚴格的宿主特異性。自然條件下除豬外不感染其它動物。實驗感染除家兔出現迅速癒合的局部病變外,雞胚和任何其它動物均不發生感染。且除豬源細胞外,不能在其它動物來源的細胞培養物中增殖。相反,痘苗病毒的宿主和細胞感染範圍極廣。
再者,這兩種病毒的抗原性不同,感染豬痘病毒的恢復豬仍對痘苗病毒有感染性,反之亦然。兩者在瓊脂擴散試驗中也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