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氏宗祠
天台縣知名歷史建築之一
夏氏宗祠位於天台縣祥和鄉白坭坦村。白坭坦的夏氏宗祠保存至今,氣勢宏偉,飛檐高翹,雕樑畫棟。祠堂始建於明隆慶年間,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
目錄
夏氏族始千二百夏王朝。夏斌陟封稽郡王,會稽郡夏氏始祖。宋英宗年間,夏鄎端從會稽遷往仙居,居西門外的夏家庫。到夏怡松,已是仙居夏氏十一世了。其父抗元殉國之後,他誓不當元朝的官,毅然棄儒從醫。在遊覽天台山時,被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樂而忘返。元初,夏怡松舉家從仙居遷往天台,定居城西太坊,成為夏氏天台始祖。夏怡松有二個孫,長孫夏伯忠居城裡,次孫夏伯和於元至正年間,從天台城裡,遷往城外六十華里的白坭坦,世代居於此,一晃又是六百多年。家族的每一次遷徙都是一次新枝抽芽,帶來的是枝繁葉茂。雖說是遷徙,但族人都知道他們的來路,能清晰地追溯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尋到自己的族人,自己的家。
夏伯遷居坭坦源私塾。夏氏族遷居台城,讀族追求,夏伯兄夏伯忠台夏氏。兄弟倆聰穎,讀,詩,雖取功,城。春節剛,城姓份聘送夏府,敬慕夏伯,請讀識。,讀選擇,鄉,份倍尊職業。夏伯鄉,剛二,未。
背簡單囊,布袋冊線裝件衣服,夏伯城,沿始豐溪,轉崔嶴溪。坭坦附近零散戶居,形村落,居嶴嶴,坭坦北,附近戶。,夏伯附近嶴觀景,漸漸喜歡片。,城,買坭坦片,築瓦房,居。附近戶周姓,材,配。夏氏坭坦派漫延。
白坭坦村位於天台西南大雷山區,現屬祥和鄉。村中有一口塘,因四周有白坭,而得名白坭潭,村莊最初的村名就是白坭潭,後來稱為白坭坦。白坭是一種白色的粘土,可制碗具。白坭坦村建於山嶴之中,許多民居建於清末民初,房屋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幾條山道和山溪穿插其中。西北邊山崗上的道地當年也是非常氣派,村中有“一百二十根屋柱落地”的說法,可惜早已毀於火災。村口有一座廟,稱鎮龍廟,始建於明代,供奉仙皇佛。
村中現有夏、陳、張三姓居民,其中夏氏為大姓。從夏伯和定居於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在夏氏定居白坭坦一百多年之後,明崇禎年間,陳文可從石柱村遷入白坭坦東邊的井頭和下富洋。井頭因旁有一口水井而得名,井水清冽,一直為村民們所飲用。在下富洋,陳氏建有一座陳氏祠堂,為四合院結構,祠堂保存至今。又過了一百年,清康熙年間,張存錦從張家桐遷至村西的橫檐。三姓人和睦相處,世代居於村中。
天台城裡樟下路的北側建有一座夏氏宗祠,可惜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拆了。白坭坦的夏氏宗祠保存至今,氣勢宏偉,飛檐高翹,雕樑畫棟。祠堂始建於明隆慶年間,現存建築為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因祠堂建於雙鳳山麓,位於高崗之上,所以就有了“白坭坦祠堂起高坎”的說法。祠堂門樓為三開間,前立一對旗杆,門樓上建有二層的聖旨亭,門樓之後為戲台。戲台對面的正廳面闊三間,為歇山頂,名“追遠堂”,左右兩廂為五開間二層硬山頂樓房。
夏氏宗祠的名聲不只是建築的宏偉,更來自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夏氏人家要將天台夏氏家族在不同時期所建樹的功業都在這座祠堂中呈現出來。走進祠堂,似乎進入了夏氏家族的歷史,每一塊匾額,每一副楹聯都在講述先輩們所創下的功績,這是整個家族的榮耀。門樓開有三對門,中間大門的門楣上掛“夏氏宗祠”匾額,左右門楣上分別是“父子進士”和“祖孫都憲”匾,中間大門的楹聯是“一門二代三進士;二都雙事七大夫”。
“父子進士”指的是夏塤和夏鍭父子,他們分別是天台夏氏第六世和第七世。夏塤,字宗仁,號介軒,天台縣城人。明景泰二年進士,那年他二十五歲。任監察御史巡視廣西時,剷除貪官污吏,查勘冤案,受百姓愛戴。成化十三年,他年過半百,辭職還鄉養親。從官場退隱天台鄉間的五年時間裡,他閉門著述,著有《介軒稿》。夏鍭,字德樹,晚號赤城。明成化二十三年進士,父子倆人得中進士相隔了三十六年。夏鍭不樂仕進。與父親一樣,年過半百就請求還鄉。只不過他還有三十年的居家時間,他過著悠閑自在的生活,在赭溪旁建了一座見霞亭,植柳樹於亭邊,坐在亭中,欣賞著遠處的赤城霞。在這段時間,他完成了《赤城集》,收錄了他所寫的許多詩詞,有與朋友的唱和,也有游家鄉山水的感慨。
“祖孫都憲”,都憲是都察院、都御史的別稱。“祖”是夏迪,“孫”是夏塤,他們都曾任都憲。夏迪(1365—1426),字庭簡,號慎密。明洪武二十年,鄉試中舉,三年之後授溧陽縣丞,之後的三十年,一直廉潔居官,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最後卒於任。夏迪是夏伯忠的兒子,也就是夏伯和的侄子。夏迪與叔叔夏伯和相差二十六歲,在夏迪出生時,夏伯和已從城裡遷至白坭坦數年。小時候,夏迪曾來到白坭坦遊玩,每年春節,也定會到叔叔家拜年吃粽子。在夏迪鄉試中舉時,夏伯和已是四十八歲了,在得知夏迪中舉的那個夜晚,夏伯和在白坭坦的家中溫了一壺酒,他為夏家出了一位舉人而高興,這畢竟是夏家遷居天台之後第一位中舉。夏迪、夏塤和夏鍭是天台夏氏家族的榮耀。
門樓上建有一座二層的聖旨亭,下層掛“都憲第”匾,上層掛“聖旨”匾。讀書不只是明理,也為中舉,只有考取了功名,才有機會走上仕途,一展宏圖。一位位夏氏族人,一個個的功名和官職,最終都落在了祠堂的匾額和楹聯上了。
門樓之後是戲台,飛檐翹角,屋脊有文臣武將雕塑。戲台前掛有“鏡花水月”匾額,似乎在提醒觀眾,戲文中的事如鏡中之花,水中之月,一切都是幻影。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人的一生就是重複先人早已演過的那場戲,喜怒哀樂只是一種表情,演過了也就經歷過了。戲台兩側木柱上的楹聯:“格外文章圈外注,水中明月鏡中花。”楹聯看似平淡,實則耐人尋味,這戲里戲外,台上台下演的都是同一齣戲。戲台對面為享堂,稱“追遠堂”,堂名的匾額就掛在正中的位置,“追遠”意為追念先人。堂內木柱上有不少楹聯,多為讚頌先人的句子。
夏氏宗祠在本世紀初曾有過一次整修,整修后的祠堂面貌煥然一新。平時,村民們都會坐在祠堂門口,聊聊天,老人們也會講講從前的事。祠堂內保存著一套《天台夏氏宗譜》,族人們都知道《白坭坦伯和公派》在第十七卷,自己的名字就記載在宗譜的某一頁上,往上能尋到祖先的蹤跡,往下也能知道兒孫的漫延,這就是宗譜的意義。它記載著一個宗族的源流、始祖的功績、輾轉的遷徙過程和各族支的世系承傳與繁衍。
祠堂是用來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折射出的是祖先們所創下的功績。這些匾額、楹聯都在告訴後人祖先出類拔萃的事迹,為後人樹立起效法的楷模,時刻都在激勵著後人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