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齒蛇鯔

多齒蛇鯔

多齒蛇鯔是海洋暖水性中下層魚類。體圓筒形。頭粗而圓,吻短,中間凹,體長約420mm。體背部棕色,體側淡棕色,腹部白色。白天棲息於深水層之處,夜間向海面附近作垂直移動。生活於近海的中下層水域。

多齒蛇鯔分佈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北至菲律賓、中國,南至澳洲等。

形態特徵


多齒蛇鯔
多齒蛇鯔
體延長,呈長柱狀;橫切面為橢圓形;尾部細長。體長為體高的6.94—7.91倍;為頭長的3.97—4.45倍。頭長為吻長的3.854.69倍;為眼徑的4.62—5.72倍;為眼間距的3.79—4.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25—2.62倍。沿體、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均被大圓鱗,鱗片較易脫落,體長在20mm以下的個體尤甚。鱗片的前緣呈雙波狀。前部有3—5條輻射線,後部光滑。側線鱗47—53;側線上鱗3.5,側線下鱗6.5。側線發達,較直,側線鱗片的前緣中間凸出,前部有2條輻射線,後部光滑。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一大的腋鱗。幽門肓囊18223。脊椎骨數48—53。腹膜白色。幽門盲囊數18—23。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頭中等大,背部平扁。吻鈍,吻端有缺刻,其長略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距吻端較鰓蓋后緣為近。脂眼瞼較發達。眼間距寬,中間凹,微粗糙;其寬度明顯大於眼徑。鼻孔每側1對,位於眼的前方,距吻端明顯比距眼為近,前鼻孔具1短皮質鼻瓣。口大,前端位;口裂長,向後延伸於眼的遠後方。上下頜約等長;兩頜布滿細小的犬狀齒,上頜齒3—4行;下頜齒4—5行,兩頜內側齒比外側齒顯的長和大。齶骨每側有2組齒帶,外齒帶的齒組窄長,前端2—3行,成魚可在3行以上。舌窄短,舌上具有小齒。頭背部縱列鱗18—20;頰部鱗3—4。鰓蓋后緣無棘。鰓蓋骨薄。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假鰓明顯。鰓耙不很發達,如短針尖狀。鰓膜骨條12—14。
背鰭11—13;臀鰭lO—12;胸鰭14—15;腹鰭9;尾鰭19。背鰭位於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距脂鰭較距吻端為近;平放時,前部鰭條的末端超過後部鰭條的末端。脂鰭小,位於臀鰭基的上方。臀鰭位於脂鰭的下方,其基底長短於背鰭基底長。胸鰭中等大,其末端向後延伸可超過腹鰭的起點。腹鰭內側鰭條略長於外側鰭條;第五、六分枝鰭條最長。尾鰭叉形。上下葉約等長。尾柄橢圓形,兩側有弱嵴棱。
其他特徵
最大體長60cm
棲息深度10-60米
模式種產地Malabar,India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習性


多齒蛇鯔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域。屬肉食性,通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有時會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獵物游經時,躍起吞食。

藥用


【藥名】:多齒蛇鯔
【來源】:為狗母魚科動物多齒蛇鯔的肉。
【功效】:健脾補氣,固精縮尿。
【主治】:用於脾氣虛弱、疲乏無力、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腎虛陽衰引起的遺精、滑精、遺尿、夜尿等證。
【性味歸經】:甘、咸,溫。入脾、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0一200克。
【別名】:泥狗棍、狗棍、奎龍(《中國藥用動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我國東海和南海。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多齒蛇鯔之肉,鮮用或鹽腌一夜入葯。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