鏨胎琺琅,琺琅器品種之一。鏨胎琺琅製作工藝也稱為鏨胎琺琅。
鏨胎琺琅是在金屬胎上鏨出花紋,使紋樣輪廓線起凸,在其下陷處填充琺琅葯料,經焙燒、磨光、鍍金而成呈現寶石鑲嵌的效果。元明時稱為“拂郎嵌”。鏨胎琺琅起源於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後傳至歐洲,元代由歐洲傳入中國。圖為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鏨胎琺琅仿古犧尊”。
元代鏨胎琺琅,尚未見其遺物。明代留下的鏨胎琺琅實物甚少,已確認的纏枝勾蓮圓盒底嵌銅絲“
宣德年造”
篆體款,鑄胎厚重,鏨工粗獷,
琺琅淺淡失透,與
掐絲琺琅一致。
目前最早的鏨胎琺琅器實物是明宣德年間製造的《勾蓮紋小圓盒》,也是唯一的一件明代鏨胎琺琅器實物。造型規整,紋飾清朗,風格古樸,應是明中期的作品。
清朝的鏨胎琺琅器數量也不多,但是相對於
明朝來說有所變化,一是雕工細膩精湛,磨光柔潤;二是造型上增加了比較大的器物;三是顏色上已經不單單局限於藍色和白色,而是與清朝發達的配色技術相適應,出現了多種色彩並存於一器的現象,比如綠色、黑色與褐色等並施的情況。另外,清朝鏨胎琺琅的最高成就體現在
乾隆時期,其代表作品就是《
鏨胎琺琅犧尊》。
清乾隆鏨胎琺琅四友圖屏風
清代鏨胎琺琅工藝的中心是廣州。廣州鏨胎琺琅是在歐洲金屬工藝和琺琅工藝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盛期在乾隆時代,
乾隆帝降旨在
長春園北部修建方外觀、
海晏堂、
遠瀛觀等西洋式建築群時,需要大量的室內陳設,遂命粵海關燒造大量巨型鏨胎琺琅器運京陳設,促進了廣州鏨胎琺琅的發展。這批陳設於1860年
圓明園遭劫時化為灰燼。傳世的廣州鏨胎琺琅器件頭較大,有盤、碗、爐、瓶、罐、缸、寶座、
屏風、床、櫃等嵌片以及五供、
太平有象、塔龕等。器胎成型有鑄胎和錘拼接兩種。鑄胎厚重,減地較深;錘胎所用銅片較薄,減地也較淺,技術熟練,鏨活勻細,琺琅粘著力較強,很少崩裂或脫落。廣州鏨胎琺琅造型奇倩,裝飾豪華,圖案有蓮花大卷葉、
纏枝蓮、
夔龍、
夔鳳、
拐子、
回紋、萬字不到頭、
芭蕉、如意雲頭、獸面以及折枝花等,結構嚴緊,布局繁密,已看不出歐洲圖案的影響。
嘉慶,
道光以後的鏨胎琺琅器已很少見,不久也就停產了。只是兼用掐絲琺琅、畫琺琅等多種工藝。
內廷琺琅作,北京、
揚州也能雕造鏨胎琺琅器。不過偶爾制之,在鑄胎的鏨胎琺琅上也兼用掐絲琺琅。還有的在鑄胎掐絲琺琅器上留有局部兼施鏨胎琺琅。這種兼有鏨胎和
掐絲兩種琺琅工藝的器物,僅見於乾隆時和
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