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
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
民國二十六年,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五隊到了延安,演出了話劇《血祭上海》,引起了觀眾的很大興趣。中共中央很重視這件事,毛澤東同志提議設立一個培養藝術幹部的學校,為了紀念革命文學家魯迅,就定名為魯迅藝術學院,並決定由沙可夫、李伯釗、左明等同志負責籌備。民國二十七年初,上海救亡演劇第一隊,北平學生流動宣傳隊,上海蟻社流動宣傳隊的部分隊員相繼到了延安,其中從事戲劇工作的有崔嵬、丁里、王震之、荒煤、姚時曉、鍾敬之、張庚等,加上原來負責籌備工作的幾位同志,條件基本成熟。
民國二十七年十月一日,在延安北門外的窯洞里宣布正式成立魯迅藝術學院,內設文學、音樂、美術、戲劇四個系。戲劇系成立后,至民國二十九年,連續招收了三期學員,他們之中有:嚴熹、蘇路、路玲、賈克、張平、干學偉、邸力、陳錦清、張穎、呂朋、蘇里、李綸、張東川、張冶、何文今、馬瑜、王地子、張芸芳、劉因等。每期三十至六十人不等。這些青年學員絕大多數都是從延安以外的各個演劇隊招收來的,有較高的文化、文藝和戲劇方面的知識修養,舞台經驗也比較多。因此,一開始就能進行自編、自導的演出活動。
第二期學員進院以後和第一期畢業留院的學員一起成立了一個實驗劇團,王震之當團長,承擔了宣傳演出的任務。戲劇系和實驗劇團先後自編自演的戲劇節目有:《弟兄們拉起手來》、《人命販子》、《礦山》、《一心堂》、《希特勒之夢》、《國際玩具店》、《松花江》(由京劇《打漁殺家》改編)、《農村曲》、《流寇隊長》、《團圓》、《兄妹開荒》、《趙富貴自新》、《張丕模鋤奸》、《劉二起家》、《夫妻識字》、《減租》、《慣匪周子山》和新秧歌劇《白毛女》等。
民國二十八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決定從延安的幹部學校抽調一批教員、學生到晉察冀去辦學校,開展敵後工作。魯藝戲劇系抽調的有:崔嵬、瑪金、牧虹、韓塞等同志。同時魯迅藝術學院由延安北門外遷至延安城東的橋兒溝。戲劇系也隨院遷至。民國二十九年至三十年,魯藝戲劇系和實驗劇團在"提高"的思想指導下,演出了一些大型中外名著,如《雷雨》、《日出》、《欽差大臣》、《結婚》、《帶槍的人》等。
民國三十一年延安開展整風運動,魯藝戲劇系糾正了"關門提高,脫離實際"的做法,走與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學習和改造民間藝術,組成了秧歌隊,編排出了有花鼓、旱船、挑花籃、大秧歌等一台晚會的節目,演出后,受到了群眾的歡迎。民國三十二年春節,他們以擁軍優屬為主題,編排了一套新秧歌節目,以演員扮演工、農、兵、學、商、婦女、兒童的各色人物進行演出,觀眾十分歡迎。其中王大化,李波演出的新秧歌劇《兄妹開荒》演紅了延安,觀眾讚不絕口。這年春天,魯藝戲劇系的一些教員和學生隨“魯藝工作團”到綏德分區進行勞軍,普及秧歌四個多月。同時,和當地群眾的鬥爭生活相結合,編演了《減租》和《慣匪周子山》兩齣戲。
民國三十四年下半年,戲劇系的師生與魯藝其他各系的幹部、學生合作排演邵子南與賀敬之同志創作的新秧歌劇《白毛女》,王彬、王大化、舒強導演,王琨、林白飾喜兒,張守維飾楊白勞,吳堅飾大春,邸力飾王大嬸,趙起揚飾趙大叔,陳強飾黃世仁,王家乙飾穆仁智,李波飾黃母,韓冰飾張二嬸。在黨校禮堂正式演出,毛澤東同志和七大代表及中央各機關的同志觀看了演出,給予了肯定和讚揚。嗣後,這個戲傳遍了全國各解放區的村村鎮鎮。
民徠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后,為開展新區工作,魯藝奉命轉移到東北和華北去工作,戲劇系也隨之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