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蒙漢調的結果 展開

蒙漢調

蒙漢調

“蒙漢調”,俗稱“漫瀚調”。明、清以來,由於漢族群眾的逐步遷入,鄂爾多斯大部分地區形成了蒙漢雜居區。漢族群眾在學習蒙古民歌時,往往把一部分旋律吸收后變作內蒙古西部地區“二人台”音樂的牌子曲。如《森吉德瑪》、《巴音杭蓋》、《敏金杭蓋》、《大青馬》、《四公主》等。還有一部分鄂爾多斯民歌,漢族群眾在演唱和流傳中,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一系列特點,同時,也慢慢地融入漢族的“山曲兒”、“二人台”音樂的調式因素。這樣,漸漸地就形成了兼有兩個民族民歌的的某些特徵的民歌品種,當地群眾稱之為“漫瀚調”。

蒙漢調演變


蒙、漢族人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以至文化藝術之間也展開了廣泛、直接的交流。蒙古民族一向以淳樸熱情、能歌善舞著稱。濃郁的民情風俗,自然而然地對於漢族群眾產生了影響。
從現在的“漫瀚調”曲目來看,《白菜花》,《達乎爾希里》、《小西召》、《韭菜花》、《四蓬花》、《妖精太太》等十幾首歌,詞曲是固定的,題材內容基本上都是反映愛情生活的。而其餘的20多首“漫瀚調”歌曲,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唱詞已逐步減刪直至全部遺忘,只留有曲調。如《雙山樑小調》、《二少爺招兵》、《巨河灘小調》等即是。今天,蒙漢人民仍然喜愛這部分曲調,在演唱中,有的是事先編好唱詞,爾後根據內容的需要及感情的表達,擇其相宜的曲調。有的是歌者根據演唱環境、地點、目的、在場人物和個人感受,即興編詞演唱。這種演唱往往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因而深受群眾歡迎。即使是即興編詞演唱的“漫瀚調”,也要求結構完整、主題明確。或是敘說一件事情的始末,或是從一個側面去反映一種思想感情,既抒發了情感,又具有濃重的敘事特點。演唱時一般都有四胡揚琴、笛子、三弦等樂器組成的民間室內小樂隊做伴奏。唱時,句、段間也都有根據歌曲調式而加入的間奏、尾聲等伴奏手法。尤其是近些年來,隨著民間音樂的發展,“漫瀚調”逐步由民間被正式搬上城鎮舞台,常常以獨唱、對唱、齊唱等藝術表現形式出現在群眾的面前。

詠唱者


“漫瀚調”的詠唱者絕大多數是當地的漢族群眾,因而,不論是歌調的結構,還是演唱時的吐字,依字行腔、氣息控制及感情的抒發,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以漢族人民的藝術鑒賞習慣與審美要求為出發點的。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它的唱詞與結構和遣詞造句的方式,都與“爬山調”十分相近。“漫瀚調”就其音樂的淵源而言,主要來自鄂爾多斯傳統的蒙古族民間“短調”歌曲。此歌曲在風格特點、旋法規律、節奏、音程及音的組合等方面,更多地保留了鄂爾多斯傳統民歌的特點,使它具有腔調瀟灑、豪放,感情熾烈、爽朗,旋律樸實無華而新穎,結構短小,句法整齊等特點,成為準格爾旗和達拉特旗的鄉土歌調。

反映的內容


“漫瀚調”所反映的內容,多以男女愛情、婚姻家庭、熱愛生活、歌唱美好未來等內容為主。象反映愛情生活的《栽柳樹》、《唐慶扎布》、《白菜花》、《咚鈴拉岱》等便是廣泛流傳的幾首。而《蒙漢人民心連心》則是蒙古族傳統的民歌曲調《雙山樑小調》填詞而成。歌中這樣唱道:
大青山青松根連根,
蒙漢人民心連心。
一苗樹呀兩朵花,
蒙漢人民是一家。

旋律特徵


“蒙漢調”的旋律特徵,大多數是五聲性的。旋法規律、節奏等方面有它相對的個性。但整個音階、調式和鄂爾多斯蒙古族是一致的。即“羽調式”居多,宮調式、徵調式次之。常用節奏為2/4拍子與4/4拍子。旋律多以四分音符、附點八分音符及“切分音”的巧妙組合而形成了它的特點。再加上大、小六度、八度、小七度、九度及四五度音程跳動,使“漫瀚調”有別於一般,成為蒙漢音樂文化交流的代表產物,是蒙漢民族長期以來共同培育的一朵瑰麗的藝術之花。

蒙漢調收集行動


二茬茬的那個韭菜整呀么那啦整把把
娶不過的那個媳婦兒領呀么那領侉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