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SC技術
RISC技術
相信大家在日常電腦使用或CPU的廣告介紹中時常聽到見到“RISC”這個詞,什麼Pentium Ⅱ/Pro採用先進RISC技術……K6採用RISC86結構,從而……總之大凡稍高檔點的中央處理器都稱採用RISC技術,那麼RISC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如果你是電腦初學愛好者,並想從事電腦的開發、學習,那你應認真讀一讀,因為它是計算機技術中一個相當重要的環節。
首先,要了解RISC技術就該從計算機的指令談起,我們都知道計算機的工作就是取指令、執行指令,一條指令一般給出的是操作碼和地址碼,這是基本的結構,然而指令又涉及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指令字長有多少位,是定字長還是變字長;其次,操作碼結構需幾位,位數是定量還是浮動量;再次,地址的結構和定址方式如何。這種種因素使計算機指令產生了“簡單指令”和“複雜指令”之分。70年代以前的計算機均用傳統的CISC指令結構,即完全採用複雜指令來支持高級語言、應用程序和操作系統。這種PC不但成本高且效率較低,速度受限,後來人們發現機器執行的指令中85%左右的都是簡單指令,複雜指令甚少,因此開始研製精簡指令系統計算機(RISC)。自從Intel的Pentium問世以來(92年末),RISC技術更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開始滲透到小、中、大型機領域,可謂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1)程序中指令數I;
(2)每條指令執行所用周期數CPI;
(3)周期時間T。
這三者又有:程序執行時間=I*CPI*T,因此,從這個等式可看出減小其中任一個都可提高CPU的速度,因此RISC技術就從這三方面下手,對I、CPI、T進行優化改良,其措施如下:
1、採用多級指令流水線結構
採用流水線技術可使每一時刻都有多條指令重疊執行,以減小CPI的值,使CPU不浪費空周期。實例:Pentium Ⅱ/Pro/Celeron可同時發出執行十條指令,AMD-K6/K6-2可同時發出六條指令。
2、選取機器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簡單指令及部分複雜指令
這樣可減小時鐘周期數量,提高CPU速度,其實質是減小CPI下的值實現。實例:選取運算指令、載入、存儲指令和轉移指令作主指令集。
3、採用載入(Load)、存儲(Store)結構
4、延遲載入指令和轉移指令
由於數據從存儲器到寄存器存在二者速度差、轉移指令要進行入口地址的計算,這使CPU執行速度大大受限,因此,RISC技術為保證流水線高速運行,在它們之間允許加一條不相關的可立即執行的指令,以提高速度。實例:主要體現於預測執行、非順序執行和數據傳輸等方面,除Intel P54/55C不支持,像K6-2、PⅡ均支持。
5、採用高速緩存(cache)結構
為保證指令不間斷地傳送給CPU運算器,CPU設置了一定大小的Cache以擴展存儲器的帶寬,滿足CPU頻繁取指需求,一般有兩個獨立Cache,分別存放“指令+數據”。實例:PⅡ/Celeron:16K+16K,AMD-K6/K6-2為32K+32K,Cyrix MⅡ:64K(實也為2個32K Cache,此作共享Cache),PⅡ還加了L2 Cache,更是大幅提高了CPU速度。
以上簡談了RISC的精髓,望對計算機愛好者有所幫助,希望你能在通向計算機寶庫的大道上邁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