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市實驗中學

南陽市教育局直屬的半寄宿制初中

南陽市實驗中學是南陽市教育局直屬的半寄宿制初中,位於進賢街36號,佔地59畝,辦學規模30個班。近年來,學校以優良的校風、突出的教育教學質量享譽宛城,位居南陽名校前列。

學校坐落於宛南書院舊址之上,有南陽“文脈”之稱。校園內文物整修一新,庭院式景觀美麗如畫:翠竹如蓋、綠草如茵、四季花開。近年來,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加大基礎建設力度,在全面裝備國家一類標準實驗室、功能教室的基礎上,還建成高標準的心理諮詢室、數學教室、地理教室、以3D列印和機器人為方向的創新實驗室、報告廳等,硬體建設引領全市。

近年來,學校大力實施新課程改革,積極在翻轉課堂、拓展性課程、平板教學等方面進行實驗,成效顯著。學校十分重視教師培養,“青藍工程”“斑竹沙龍”“青梅論壇”等平台著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職業幸福感。

1600多年前,這裡曾是南陽名寺——彌陀寺;300多年前,這裡成為全國著名的宛南書院;110年前,成為省立第五中學,也就是南陽一中的前身。這是一塊南陽教育的風水寶地,在這裡走出的有共和國的領導者、將軍、兩院院士以及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們在祖國建設的各個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在這座院落中,有七處省級文物建築:宛南書院總講堂、學以致用堂、崇經樓、東講堂等,彰顯著校園的悠久歷史、深厚積澱。近幾年來,又先後建起了現代與古典相融合風格的餐廳、公寓、教學樓、綜合樓和塑膠操場,使整個校園煥發著青春的活力。

辦學歷史


在元朝泰定元年(1324年),今市實驗中學所在地,即建為東大寺,原名彌陀寺,一說建於貞觀初,不可考。到了元代至元年(1335年)改為學府,稱宛南書院。書院負責人叫山長,教師分為講師、助教、助理等。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詔改宛南書院,南陽知府庄有信重修改建宛南書院,四周築垣為院,三門分別命名為:左社門、右儀門、中為大門,直入先賢祠。次為總講堂,藏書樓為尊經閣,閣後到堂,左右分為四齋:一曰教仁,二曰集義,三曰復孔,四曰達智,各齋均設講堂,列書屋數十間,坐落棋布,嚴謹大方。射圃亭后建草廬,有池、有橋,疊石為山,風景宜人。除東北的文昌閣,東南的奎星閣外,西南建有土地祠。院門向東,立雕彩牌樓,知府庄有信書“道義淵府”四個大字於牌坊之上。全院佔地80畝,房舍300間,其規模與著名的嵩山書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不相伯仲,可容學生300餘人,規模之大,為河南書院之最。
清光緒29年(1903年),書院改為南陽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宛南第一中學;民國四年(1915年)河南省劃為六個學區,南陽被劃為第五學區,設省立中學一所,故改為河南省立第五中學,簡稱“南中”,當時學生6班300人,學制6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上世紀60年代改為河南省南陽市第一高中;70年代改稱為南陽一中,2002年7月改稱為南陽市一中分校,2006年9月改稱南陽市實驗中學。
南陽城區自宋至清共有八大書院,這八大書院是:諸葛書院、豫山書院、志學書院、養正書院、南陽書院、紫山書院、宛南書院、崇正書院,其中以宛南書院為最大,從元至今近700年,南陽名士多出於此。700年間,從這裡走出多少學子,無從考究。1993年在北京召開南中校友會,在京校友報到者123人,估計總數在300人以上。據史料記載,從光緒元年到光緒29年,南陽共出進士6人,舉人34人,大部分是從宛南書院走出去的。1955年到1999年選聘的兩院院士中,河南省籍院士53名,南陽佔13名,為全省之冠,其餘的,如開封5人、新鄉5人,鄭州4人,安陽4人,其他地市,1-3人不等。在這13人中,從南中走出的院士是:語言學家丁聲樹、建築學家楊廷寶、選礦專家余永富、水利發電工程專家張勇傳、地質學家張國偉,一所學校走出這麼多院士,在全省所有百年名校中,絕無僅有。
早期的南陽一中,可謂名儒薈萃。1903年首任教習張嘉謀先生,為清廷內閣中書,民國初年任眾議院議員,是中州八大名士之一,他不置家產,耗盡祖業,興辦學校;1908年,主政學校的楊鶴汀先生,是辛亥革命后南陽首任知府,同時任南中總督,其兒子楊廷寶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1924年即獲美國建築設計一等獎,他的著作被美國、英國作為建築學教科書使用,主持參與了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先後兩次當選國際建築協會副主席;1912年的宛南中學學堂堂長羅飛青女士是辛亥革命烈士。現代史上在這裡任教的彭禹廷、董作賓、吳麗泉、黃廷晌、徐玉諾、胡耀亭、米至亭、段雅亭,都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學家、文字學家等。五四時期,這裡是南陽進步思想的發源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裡走出了大批進步青年,不少人英年早逝,成為革命先烈。

知名校友


一百年來,從這裡走出的大批學子成為蜚聲海內外的名人,他們是:國家領導人袁寶華、胡清源,大學校長王德炳、吳雲鵬,共和國將軍金濤、曹誠、張天,以及在各個領域的領軍人物如馮健、尹煥章、郭家申、董玉京(台灣)等等。
南陽之成為歷史文化名城,乃因為南陽有幾千年的文明史;南陽之所以名人輩出,是因為南中100餘年作為南陽的最高學府而存在。正因為這樣,南中被稱為南陽的“文脈”所在,被稱為南陽的“文曲星座”。
董作賓先生之子董玉京先生,現任台灣台北中華醫院榮譽院長,著名心臟科指導醫師,中國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台灣甲骨文學會顧問,在台數十年,自謂“我也是永遠的南中人”,每年從外地回家的學子,都要回來看一看母校,他們中有九十高齡,讓兒子推著輪椅來的,有三十年代再此求學的八十多歲的老人,有五十年代畢業的,讓兒子陪著的,有已經去世的尹心田先生,四個兒子專程來母校探訪父親當年生活過的地方,更有三五成群,十個二十個同學聚會,結伴回到母校的。每年學校接待的海內外校友都在150人左右。他們心繫母校,不忘母校,母校的圖片在網貼上傳遞,共同表達對母校的思念,也為21世紀的母校如此破舊而扼腕嘆息。
和本院相關的民間傳說有“東大寺傳奇”、“不出狀元不改門”等。學校歷史沿革:
南陽市實驗中學位於南陽市東關書院街,佔地70餘畝。是東晉永昌三年興建的彌陀寺(後人稱東大寺);元泰定(公元1324年)建立的宛南書院(地址在察院),於元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遷往彌陀寺,改為“學府”;明英順二年(公元1458年)稱之為“府之廟”;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2年)又改為“宛南書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詔改書院為學堂,稱“宛南中學堂”。清光緒32年(1906年)改為“南陽府中學堂”。1906年前均為南陽府創辦。民國元年(1912年)宛南中學堂與南陽府公學合併改稱“宛南第一中學堂”,屬南陽縣主管;1912年(民國元年)教育部令將學堂改為學校,1914年(民國三年)改稱“南陽中學校“。民國四年(1915年)改為“河南省立南陽中學”,收歸省辦。民國九年(1920年)以河南著名中學為序列改為“河南省立第五中學”。民國二十二年(1934年)複名為“河南省立南陽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仍沿用其名。1954年,更名為“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中學”,1959年更名為“河南省南陽市第一高級中學”,1971年更名為“南陽市第一中學校”,2002年市六中整體遷入稱“南陽市一中分校”,2006年更名為“南陽市實驗中學”至今。地理位置

辦學條件


學校擁有中學高級教師43人,中學一級教師47人,國家骨幹教師4人,省學科帶頭人6人,市學科帶頭人8人。省市級骨幹教師45人,獲國家、省市級賽課獎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0%。
2002年遷校以來,重點升學人數三年翻兩番后始終位於中心城區前列,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大幅度提高,已成為我市寄宿制學校的首選,成為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學校2002年至今的飛速發展,為中心城區教育均衡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學校領導


校長:王建波
副校長:付少林、趙天亮、李曉、段紅偉
工會主席:林成臻
辦公室主任:劉啟峰
教務處主任:龔永濤
政教處主任:王偉
總務處主任:王文東
設備處主任:徐明清
生活中心主任:顧遠

校園環境


校園位於宛南書院舊址之上,有南陽“文脈”之稱。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學校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創建省級園林單位,形成以文物建築“宛南書院總講堂”“學以致用堂”“崇經樓”為中軸、以儒家文化為主題、以厚重典雅為風格的園林景觀的設計思路。中軸兩側,U字形集義樓、達智樓東西對稱,把校園隔為四進院落,嚴整的布局體現出儒學嚴瑾中正的內涵。
源遠流長的南陽教育文化及豐富的文物古迹,使得校園呈現出古樸典雅的風格和濃郁的人文氣息。
前三進院落形成各具風格的主題式園林景觀:一進,總講堂前,“象”形文脈石如屏,叢叢翠竹如蓋;百年銀杏樹高聳挺拔,寄寓著正直的品性,樹下“思賢石”引人向上;紫荊、臘梅、桂花四季畫境。二進,學以致用堂前,“實驗之眼”湧泉內鑲嵌世界地圖,寓意學子放眼世界,才如泉涌;“抗戰柏”巍然屹立,訴說滄桑歲月;碧桃、海棠春華秋實。三進,崇經樓前,月季灼灼其華,香樟綠雲團團,一年四季飛紅滴翠,文物“報鼓石”“魁星樓碑冠”,文化石“聞道”“觀德”“省身”“守仁”與紅花綠樹俯仰生姿。
自然靈動的庭院式園林設計與規整的建築格局相配合,打造出一步一景的觀賞效果,徜徉其間,清風明月,鳥語花香,令人賞心悅目,昂揚奮進。
古韻悠悠,書香綿綿,守一方鍾靈毓秀地,育滿園麟鳳芝蘭才。南陽市實驗中學將秉承文脈精神,銘記南陽父老鄉親的厚望,肩負教育使命,載譽前行,再譜華章!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交通指引


地址: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進賢街36號
南陽市實驗中學附近的公交站
醫聖祠口、鴨灌局(世恩醫苑)、南陽市酒精總廠、汽車東站、魏公橋、煙廠廣場、中心醫院、市三中、摩托市場、工農路建設路口、小東關清真寺、孔明路仲景路口、名流傢俱世界、新華賓館、王府飯店。
南陽市實驗中學附近的公交車
18路、29路、19路、20路、1路、6路、14路、15路、23路、22路、26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