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
知行
系列叢書《國學百家講壇·儒學分卷》對中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進行了系統梳理和篩選,汲取儒學的完整性、科學性和精華性,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以直觀和形象的閱讀形式,便於廣大讀者閱讀,也為展示中華博大精深的儒學打開一扇窗口。由宋一夫主編的這本《國學百家講壇(彩版):知行》就是該系列叢書之一。該書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中的核心命題“知行”
儒學,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建構和影響中國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當今,它們仍然是每位中國人必須承傳發揚的文化要素。《國學百家講壇》集萃歷史文化典籍,透過影響中華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視角,以古鑒今,深入淺出,全方位為您講解儒學十二大核心命題“仁、義、禮、智、信、誠、孝、恕、忠、廉、中庸、知行”。本冊《國學百家講壇(彩版):知行》的核心命題是知行。知行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重要思想。知,是指認識、知識、道德意識等;行,本義為道路,引申為行動、行為、踐履之義。在中國古代,知行問題涉及認識論,也涉及倫理道德等其他哲學範疇。知行思想是中國哲學史上出現較早的一對哲學範疇,是古人爭論久遠且又激烈的問題,乃至今日也是認識論中時常討論的重要課題。歷代的哲學家,在探索人的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的過程中提出了諸種看法。這些思想對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具有積極意義。 《國學百家講壇(彩版):知行》由宋一夫主編。
宋一夫,1955年生,哲學博士,編審。現任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社長兼黨委書記,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成果有《漢代功曹、五官掾考》(《歷史研究》1995年第5期)、《社會二重結構論》(《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歷史結構與現實結構的二重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年第5期)等學術論文50餘篇,與人合著及主編著作20餘部。
國學漫談
孔子·說知行(一)
孔子·說知行(二)
孟子·說知行
荀子·說知行
張載·說知行
二程·說知行
朱熹·說知行
許衡·說知行
王守仁·說知行
王廷相·說知行
陳確·說知行
黃宗羲·說知行
王夫之·說知行
唐甄·說知行
顏元·說知行
伯牙學琴
很久以前,有個年輕人名叫伯牙。他酷愛彈琴,但技藝不高。於是,伯牙便拜著名琴師成連為老師,跟他學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經過三年的勤學苦練,伯牙逐漸掌握了彈琴的技巧。但他彈琴時常伴有雜念,不能進入忘我的狀態,技藝水平很難達到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伯牙雖感到十分焦慮,但始終無法提高自己的技藝。成連也在考慮用什麼辦法才能儘快提高伯牙的琴技。
有一天,成連對伯牙說:“我有一位老師,名叫房子春。他家住東海之濱,很有謀略和見識,善於陶冶人的情趣。我送你去他那吧。也許他能幫你改變目前的狀態。”正不知如何是好的伯牙聽老師這麼一說,頓時喜上眉梢,很高興地接受了建議。
於是,師徒二人立即啟程,趕赴蓬萊山。一路上,伯牙與老師談笑風生,好不舒心。他們順利到達蓬萊山,放下行裝,安置好住處。成連見伯牙興緻很高,就對他說:“我先去拜見老師。你不要離開這裡,感到煩悶就彈彈琴。我很快就回來。”說完便撐船遠去。
伯牙送走老師,稍作休息,便開始邊彈琴邊等著老師回來。他想到自己馬上就可以得到名家指點,不禁心花怒放。於是,他取出琴來想抒發一下此時的心情。可是他彈了幾曲,總覺心境慌亂,曲子也平淡無奇,便停了下來。一個時辰過去了,又一個時辰過去了,老師還是沒有回來。伯牙心裡有些著急,於是站起來,四面張望,希望能看到老師的身影。面對大海,放眼望去一片寂寥,沒有一個人,海天一色,空曠渺遠;海浪滾滾,一浪高過一浪地拍打著崖岸,飛濺出無數美麗的浪花,像精靈一樣轉瞬即逝;身後林木深幽鬱郁蒼蒼,襯著深藍色的海水更顯得雄渾、古樸、凝重;空中海鷗飛來飛去,不時鳴唱,劃破了寂靜。好一幅遼闊、壯麗的美景躍然眼前。
就這樣,伯牙望著美景,心潮澎湃,不時生髮出一縷曼妙的情思,不時有一股創作衝動激蕩著他的胸膛。景色在他眼裡越來越美,似乎有了生命。海水向他涌過來,鳥兒向他飛來。他無法按捺這美妙的情思,不自覺地坐到琴前,和著濤聲,伴著鳥鳴,疾速地彈起來。他完全沉浸在這大自然的韻律之中,情感的波濤在他手指下翻轉流瀉,邊彈邊唱,邊看邊彈,似把流水彈成樂曲,把樂曲幻化為流水;似把森林彈成樂章,把樂章疊印成森林;小鳥像跳躍的音符,音符像啁鳴的小鳥……就這樣,他彈到不能自持。當琴聲戛(jia)然而止的時候,他已淚流滿面,大聲喊道:“老師,老師,我明白您的一番苦心啦。您帶學生到這裡來,是為了讓我改變意境和情趣呀!”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成連回來了。他見伯牙如痴如醉的樣子,知道自己的苦心沒有白費。他略略點頭,含笑不語,在伯牙身邊站了一會兒,便把仍沉浸在音樂旋律之中的學生喚醒。伯牙見到老師,感動不已,兩人相視,千言萬語盡在其中。
後來,伯牙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大琴師,他無與倫比的琴藝令人讚嘆不已。伯牙學琴三年,技藝無法再提高的原因是缺少更為良好的音樂環境,激發不出新的靈感。來到蓬萊“仙境”后,他觸景生情,進發出新的靈感火花,新的琴音在他手下呼之即出,從而使彈琴的技藝突飛猛進。這正是知與行相輔相成的體現。當然,伯牙的成功,還在於他平時打下的基礎,蓬萊之行只是他成功的外力。假如沒有那三年的努力,要想在任何“仙境”一蹴而就都是不可能的。
越人造車
從前,越國還沒有車,人們不知車是什麼東西,什麼樣子。
有一天,有一個越國人外出旅行,走到晉國和楚國交界的地方,突然眼前一亮,見到了一輛車。這輛車已經破損得十分厲害:輻條已經朽爛,車輪也缺了一個;車鞔折斷,車轅損壞得也非常嚴重。經過日晒雨淋,更顯得破敗不堪。這是一輛被人們丟棄的破車。本來,這輛破車已在這停了多日,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這個越國的旅行者聽說這就是“車”,心裡很高興。他想:“雖是破車,但家鄉人也未曾見過,讓他們見識見識什麼是車也好。”想到這,他就僱人雇船,把這輛破車運回越國。一是讓家鄉人感到新奇,二是誇耀一下自己的見多識廣。
經過一路顛簸,這輛車更破了,勉強運到越國,已快散了架子。越國人見有人運回這麼一件“怪物”十分驚奇,紛紛前來觀看。那個旅行者高聲向眾人介紹:“這就是車,你們以前從來沒見過的車!”圍觀者都讚嘆不已,但沒有一個人提出絲毫疑問,都以為這就是車,車就是這個樣子。既然面前有了實物,當然不能再讓越國繼續沒有車的歷史。一些人感慨萬端,決定造車。他們雄心勃勃、埋頭苦幹,“依樣畫葫蘆”。經過數月的辛苦勞作,越國人終於造出了許多同這輛破車相差無幾的車來。他們面對自己造出的車滿心歡喜。
此時此刻越國人都陶醉在自己能造車的狂喜之中。有一天,一個晉國人和一個楚國人來到越國。他們見到越國人為之驕傲的車,都啼笑皆非。面對這些破破爛爛、不能使用的破車,他們好心地告誡越國人,說這種車是不能跑的,這樣造車是不對的,並想詳細告訴越國人該怎樣造車。可越國人誤解了他們的意思,以為這兩個人在欺騙他們。他們顯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繼而,又表現出瞧不起這兩個人的神態。無奈,晉國人和楚國人只得走了。
事也湊巧,不久,敵國進犯越國。越國人聽到戰鬥警報,紛紛披掛上陣,並自以為這回靠自己造的車必勝無疑了。他們登上車,立即驅車前進。但這些車本來是模仿破車造成的,根本不能用。一啟動機關,各部件就開始“嘎嘎”作響,紛紛掉落下來。有的車勉強跑到陣地前,就再也不動了。最後這些破車都稀里嘩啦散了架:掉輪的掉輪、折轅的折轅,把車上的士兵摔得東倒西歪、七零八落。隊伍一片混亂,士兵們紛紛逃命。有幾個執迷不悟的人,還想利用這些破車,他們撿起掉下的輪子往車上安,七手八腳安好幾輛。有的剛啟動幾步,就“咣”一聲全散了。有的還沒啟動,就這邊修,那邊壞;這邊往裡裝,那邊往出掉,弄得狼狽不堪。敵方見狀感到良機已到,就發起進攻。越國將士早已被破車搞得焦頭爛額,見敵人衝過來,慌忙招架,被打得一敗塗地、潰不成軍。
戰爭結束了,越國人也開始覺得這次失敗似乎與車有關係,但他們仍不知道可以使用的車到底是什麼模樣的。
越人戰敗,敗在他們的無知卻強裝有知。把知之一點當成知之全部,可悲可嘆。真知來自實踐,來自全面的認識。偏處一隅,一葉障目,已是愚昧,卻當做聰慧,必然深受其害。
P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