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廟遺址
舜帝廟遺址
位於湖南省寧遠縣城南30公里九疑山瑤族鄉舜源峰北麓。又名舜祠、舜殿。原有儀門、拜亭、正殿、寢殿等,今僅存儀門、拜亭、寢殿部分建築。“帝舜有虞氏之陵”碑兩側碑林猶存部分碑刻。殿前古香杉、古櫧樹已枯凋。廟后舜源峰,廟前娥皇、女英雙峰玉立,清泉飛流,環境秀麗。
娥皇峰位於舜源峰北500米處。山勢端莊秀麗,豐腴俊美,有如大家閨秀,含情脈脈,對望舜源峰。峰頂白雲繚繞,蒼鷹翱翔。
女英峰位於舜源峰西北1公里處。山峰清秀文靜,亭亭玉立。兩旁美女峰和梳子峰,傳說是女英的侍女,每天給女英梳妝打扮。娥皇、女英兩峰相峙並立,若倚若訴,一同偎依在舜源峰兩旁,令人遐想。
寧遠縣有關方面的領導專家組成的評審組,認真聽取了省考古所張濤同志所作的《寧遠舜帝廟遺址本體保護方案》專題彙報,對該遺址保護方案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論證。與會代表對該方案的設計理念、總體規劃、保護原則、保護工程技術手段等均給予充分肯定。同時提出了對遺址周邊環境整治、道路布局、民居村落規劃、庫房建設、景觀設計等方面的要求。做到既對遺址本體進行科學有效的保護,又能讓廣大群眾對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有直觀清晰的感受。
.
舜帝廟遺址位於寧遠縣城東南的山間盆地中,總面積約3.2萬平方米。是我國唯一一處從漢代延續至明初為祭祀舜帝而建的大型祭祀建築,前後達1000多年,是一處有傳世文獻、存世碑刻、出土古地圖以及發掘資料彼此印證的舜帝廟遺址。2002年初至200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大面積的發掘,確認其為一處高規格、大規模遵循上古以來多級遞進,沿中軸線高低錯落,對稱分佈的宗廟建築遺存。
作為一處古代建築遺址,舜帝廟遺址反映了我國歷史上自唐宋至明初建築工程中的設計、規劃、選址、布局、排水、建築材料的建築理念和技術水平,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
舜帝廟遺址
舜帝廟舊在百官南端龍山北麓,坐東朝西,前臨街河,左右兩側緊鄰廟弄。遺址通面闊約30米,通進深約80米。始建於唐,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毀於火災,後由鄉紳谷連元等捐資重建,廟前後共三殿。第一殿祀舜帝,第二殿祀后稷,第三殿祀四岳,廟北有舜井。民國十年穀連元曾孫谷肇祥資款重修。解放以後用作上街糧站,上世紀80年代初被拆除。
在塘與江交接處有一過船堰壩,名“百官壩”,俗稱“上堰頭”,故址在今龍山酒家一帶,“百官壩”南不遠龍山頭下有百官渡。當時西來東往,南下北上的商賈貨船,官宦旅人,文士騷客均要在此泊岸停歇、轉行。舜帝廟座落於此,由民間崇奉歲時設祭,香火鼎盛,熱鬧異常。
當時舜帝廟既是人們的精神安頓之所,同時又是一處極佳的人文景觀。
唐人朱慶餘《舜井》詩云:“碧*(上面秋字,下面瓦字)磷磷不記年,青蘿深鎖小山巔。向來下視千尋水,疑是蒼梧萬丈天。”
宋代詩人陸遊《舜廟懷古》詩云:“雲斷蒼梧竟不歸,江邊古廟鎖朱扉。山川不為興亡改,風月應憐感慨非。孤枕有時鶯喚夢,斜風無賴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盡,輸與漁舟送落暉。”
清代詩人唐九皋有感於舜帝廟鐘聲的清亮悠遠,也欣然題下詩云:“鳳翥龍蟠聳碧峰,剡溪繚繞舊虞封。低徊野渡秦時日,出沒斜陽舜廟鍾。”
舜帝廟雖然被毀,它的舊址上也早已建起幢幢高樓,但後人思賢之心始終未泯。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下,一座更大規模嶄新的舜帝廟在曹娥江西鳳凰山北麓拔地而起,舜帝廟在時隔20多年後又一次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