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寧的結果 展開
- 寧姓
- 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市
- 中國漢字
- 寧夏簡稱
寧
中國漢字
寧(徠拼音:níng,nìng,zhù)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寧”和它的繁體“寧”原是兩個不同的字,簡體“寧”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一說像上下及兩旁有立柱,中空可貯物的容器,本義為貯積,讀zhù。由貯藏引申出盛放、久遠等義,再由久遠引申出久立,這個意思後來寫作“佇”。再由“佇立”引申指人佇立的地方,古代宮殿的門和屏之間,以及正門內兩側屋之間都稱“寧(zhù)”。“寧”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室內的桌上安放著器皿,“皿”可盛放食物,表示豐衣足食,生活安定。由安寧引申為問安,作動詞用。讀níng。“寧(寧)”也有寧願的意思,表示主觀上有所選擇。“寧(寧)”也作副詞,指比較后做出選擇,相當於豈、難道,以上義讀nìng。
南京在隋代以後歷為江寧縣及江寧郡、江寧府治所,所以別稱寧(Níng)。
“甯”是“寧”的異體字,由“寧”分化而來。用作姓氏的“甯(Nìng)”仍作“甯”,與“寧(Nìng)”是不同的姓氏。
寧níngㄋㄧㄥˊ
1.平安,安定:~靜。~謐。息事~人。
2.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視父母:~親。歸~。
3.守父母之喪,喪假:「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三年」。
4.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別稱。
5.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簡稱。
寧nìngㄋㄧㄥˋ
1.情願:~肯。~死不屈。~缺毋濫。
2.豈,難道:王侯將相~有種乎?
3.語助,無實際意義:不~唯是。
4.姓。
寧zhùㄓㄨˋ
1.貯藏;積聚。同「貯」。
2.久立。同「佇」。
3.大門與屏風之間。
寧
寍、寧níng
〈形〉
● ● (本作「寍」。從宀(mián),從心,從皿。表示住在屋裡有飯吃就安心了。後世假「寧」為「寍」,「寧」行而「寍」廢。今用「寧」字作「寧」簡化字。「寧」本讀zhù,是「貯」的本字。本義:安寧,平安)
● ● 同本義[peaceful]
寍,安也。——《說文》。經傳皆以寧為之。
三日康寧。——《書·洪範》
惟若寧侯。——《考工記·梓人》
歸寧乃邦。——《儀禮•覲禮》
身欲寧。——《禮記•月令》
雞狗不得寧。——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寧汝於斯。——清·袁枚《祭妹文》
幸寧心哉。——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 ● 又如:心神不寧;寧吉(安寧吉祥);寧息(安寧平靜);寧和(安寧和平);寧泰(安寧太平);寧康(安寧康樂)
● ● 安定[stable]。如:寧一(安定統一);寧止(安樂);寧平(安定太平);寧昌(安定昌盛);寧居(安居);寧殷(安定富庶);寧晷(安定的時刻)
● ● 平靜;寧靜[quiet]
正是猴性頑劣,再無一個寧時。——《西遊記》
朕心緒不寧,教汝等且退,何故又來!——《三國演義》
● ● 又如:寧貼(妥貼,妥當);寧晏(平靜;安定);寧俗(使民風寧靜和睦);寧極(寧靜至極之性);寧息(安寧;平靜)
詞性變化
寧
寧níng
〈動〉
● ●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親[visitone’sownparents]
歸寧父母。——《詩·周南·葛覃》
● ● 又如:寧省(探望年長的親屬);寧親(省親);寧覲(返里省親)
● ● 使安定[stablize]。如:寧人(安定民眾);寧內(安定國內);寧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寧神(安定其心神);寧家(使家庭安定);寧亂(平息災禍戰亂);寧親(使父母安寧);寧邊(使邊境安定)
● ● 守父母之喪[mourn]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漢書•哀帝紀》
● ● 又如:寧喪還家;寧告(古代官吏告假奔喪);寧考(亡父)
● ● 安心[settledown]。如:寧奈(忍耐);寧耐(忍耐);寧心(安心;耐心);寧候(安心等待);寧業(安心從事其所為之業);寧意(使之安心)
● ● 返回,回[goback]
干連的人,盡數保放呆家。——《水滸傳》
● ● 如:寧家(回家)
寧
寧níng
〈名〉
● ● 南京的別稱[anothernameforNanjing]。如:滬寧線。
● ● 寧夏回族自治區的簡稱[theshortfortheNingxiaHuiAutonomousRegion]。如:陝甘寧邊區。
● ● 姓
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漢·賈誼《過秦論》
● ● 另見nìng。
基本詞義
寧
寕、寜、甯nìng
<連>
● ● 寧可;寧願[rather;wouldrather]
寧,願詞也。——《說文》
寧適不來。——《詩·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寧赴常流。——《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不遜也寧固。——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寧斬吾頭。——清·邵長蘅《青門剩稿》
寧請汝先死。——清·林覺民《與妻書》
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清·劉開《問說》
● ● 又如:寧個(寧願);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詞性變化
寧
寧nìng
〈副〉
● ● 豈;難道[couldtherebe]
子寧不來。——《詩·鄭風·子衿》
● ● 又
子寧不嗣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寧有政教。——《史記•貨殖列傳》
寧不哀哉。——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寧止不避。——唐·李朝威《柳毅傳》
寧知此為歸骨所。——清·袁枚《祭妹文》
(3)又如:寧渠(難道;如何);事之可怪,寧有逾此
寧
寧、甯nìng
〈名〉
● ● 姓
● ● 另見níng
基本詞義
寧zhù
〈動〉
● ● 貯藏;積聚。本作「寧」。後作「貯」[store]
寧,辦積物也。象形。——《說文》。按,與貯略同。
惠風佇芳於陽林,醴泉涌溜於陰渠。——《文選•孫綽·游天台山賦》。唐·李善注:「‘佇’與‘寧’同。」
● ● 久立。後作「佇、竚」,簡化為「佇」[standforalongwhile]
天子當寧而立。——《禮記•曲禮》
位寧有官司之典。——《國語•楚語》
以人君門外有正朝,視朝則於此寧立故耳。——江永《鄉黨圖考》
● ● 又如:寧僚(同朝任職的官僚)
詞性變化
寧zhù
〈名〉
● ● 古代宮殿的門與屏之間[spacebetweenthethronescreenanddoor]
門屏之間謂之寧。——《爾雅》。李注:「正門內兩塾間。」孫注:「門內屏外君視朝所寧立處也。」
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禮記》
● ● 又如:寧位(帝王視朝時所居之位)
● ● 另見níng;nìng
【卷十四】【寧部】直呂切(zhù)
寧,辨積物也。象形。凡寧之屬皆從寧。
【卷三】【用部】乃定切(nìng)
甯,所願也。從用,寕省聲。
【卷五】【丂部】奴丁切(nínɡ)
寧,願詞也。從丂寍聲。
說文解字注
【卷十四】【寧部】寧
寧,辨積物也。辨今俗字作辦,音蒲莧切。古無二字二音也。《周禮》:以辨民器。辨,具也。分別而具之,故其字從刀。積者,聚也。寧與貯蓋古今字。《周禮》注作𡪄。《史記》作積著。《釋宮》:門屏之間曰寧。郭云:人君視朝所寧立處。《毛詩傳》云:寧立,久立也。然則凡雲寧立者,正積物之義之引申。俗字作佇、作竚,皆非是。以其可寧立也,故謂之寧。《齊風》作著。
象形。其旁有御,其下有阯,其上有顛,辦積之形也。直侶切,五部。
【卷三】【用部】甯
甯,所願也。此與丂部寧音義皆同,許意寧為願詞。甯為所願,略區別耳。二字古皆平聲,故公孫寧儀行父,《公羊》作公孫甯也。漢《郊祀歌》:穰穰復正直往甯。師古曰:言獲福既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甯音寧。
從用,寧省聲。此不雲寍省聲雲寧省聲者、以形聲包會意也。乃定切。十一部。隸隸變作𡩋。非。
【卷五】【丂部】寧
寧,願詞也。其意為願,則其言為寧,是曰意內言外。寍部曰:寍,安也。今字多假寧為寍,寧(寧)行而寍廢矣。《古文尚書》蓋有寍字。陸氏於《大禹謨》曰:寍,安也。《說文》安寍字如此。寧(寧),願詞也,此陸氏依許分別二字。今本經宋開寶間改竄,不可讀。
從丂,寍聲。奴丁切,十一部。
廣韻
直魚切,平魚定‖寧聲魚部(zhù)
寧,門屏間。又音佇。
直呂切,上語定‖寧聲魚部(zhù)
寧,門屏之間。《禮》云:“天子當寧而立。”
奴丁切,平青泥‖寧聲耕部(nìng)
寧,安也。《說文》曰:“願詞也。”亦州名,《禹貢》古西戎地,秦為北地郡,亦為豳州,又為寧(寧)州。奴丁切。九。
康熙字典
【寅集上】【宀部】寧·康熙筆畫:5·部外筆畫:2
(zhù)《唐韻》直呂切。《集韻》《韻會》展呂切。竝音佇。《爾雅·釋宮》:門屏之間謂之寧。《禮·曲禮》:天子當寧而立。註:門內屏外,人君視朝所寧立處。
又《集韻》:通作著。《詩·齊風》:俟我於寧乎而。今作著。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韻會》《正韻》陳如切,亞音除。義同。
又《說文》:寧,辨積物也。象上隆四周之形。按積物,與《爾雅》正意相背。《韻會》六麌分注。
【午集上】【用部】甯·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7
(nìng)《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乃定切,音佞。《說文》:所願也。徐曰:甯,猶寧也。今俗言寧可如此為甯可如此。
又姓。
又邑名。《春秋·僖七年》:公會齊侯,宋公,陳世子款,鄭世子華,盟於甯母。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於衙,反過甯,甯嬴從之。註:甯,晉邑,汲郡修武縣也。《水經注》:武王伐紂,勒兵於甯,更名甯曰修武。
(nínɡ)又《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竝與寧(寧)同。《前漢·郊祀歌》:周流常羊思所幷,穰穰復正直往甯。註:言獲福既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
又《王莽傳》:永以康甯。
【寅集上】【宀部】寧·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11
古文:寍
(nínɡ)《唐韻》奴丁切。《集韻》《韻會》囊丁切。《正韻》奴經切,竝佞平聲。《說文》:願詞也。從丂,寍聲。
又安也。《易·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詩·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書·康誥》:裕乃以民寧。註:行寬政,乃以安民也。
又《書·洪範》:五福,三曰康寧。註:無疾病也。
又女嫁歸省父母曰寧。《詩·周南》:歸寧父母。
又予寧居喪也。《前漢·哀帝紀》:博士弟子父母喪,子寧三年。
又無寧,寧也,願辭也。《左傳·隱十一年》: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又《襄二十六年》:若不幸而過,寧僭無濫。《書·大禹謨》: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
又丁寧,徠屬付諄復也。《前漢·郎顗傳》:丁寧再三。俗作叮嚀。
又丁寧,鉦也。《左傳·宣四年》:著於丁寧。正義:言著於丁寧,則丁寧是器。《晉語》:伐備鐘鼓,聲罪也。戰以錞於丁寧,儆其民也。是丁寧,戰之用也。
又州名,秦北郡,魏置華州,西魏改寧州。
又姓。
(nìng)又《集韻》乃定切,音佞。通甯。《前漢·郊祀歌》:穰穰復正直往甯。師古註:叶音平聲。言猶福既多,歸於正道,克當往日所願也。
又葉乃挺切,佞上聲。張戰《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丹冥換投烽,青徼釋警。
又葉女良切,音娘。蘇軾《富鄭公碑》:堂堂韓公,與萊相望。再聘於燕,四方以寧。望平聲。
《韻會》:本作𡨴,經史作寧(寧),俗作寜。
會寧、遑寧、飫寧、寧人、寧候、寧邊、寧壹、寧親、無寧、位寧
坐卧不寧、心緒不寧、寧缺勿濫、寧缺毋濫
“寧”和它的繁體字“寧”原是兩個不同的字,要分開解釋。
寧
簡體寧本讀zhù,在甲骨文(甲組圖1)中是象形字,有人認為它像上下及兩旁有立柱,中空可貯物的容器,本義是盛放、貯藏。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說寧(zhù)字“象門屏之形,視朝所立處,因之有寧(zhù)立之義,又有待義。相承增作佇,又作貯。”周代在宮殿正堂即大廳內設置一塊屏障,大門和屏障之間的空處稱“寧(zhù)”。君主上朝時當寧(zhù)站立,大臣或諸侯站立在空處兩邊,中間有寧(zhù)相隔,以示君臣有別。這一制度蓋始於商代,然而卜辭中難以判斷是否用了寧(zhù)字的本義,更不可能從商朝宮殿遺址發掘中找到實物證據。周代典籍則有明確記載。如《爾雅·釋宮》:“門屏之問謂之寧。”郭璞註:“人君視朝所寧立處。”邢曷疏:“謂路門之外,屏樹之內,人君視朝寧立之處,因名為寧。”甲骨文金文“寧(zhù)”字不論何種形體,均可看成南北向之門屏間空處形。
金文(甲組圖2)沿襲甲骨文的寫法,另有異體作橫置狀。小篆將中間部分改為曲筆作甲組圖3、4,致使隸定後上半部分變形為“宀”,而下半部分變形為“丁”。繁體字“寧”的早期甲骨文作乙組圖A,上部是“皿”字,是盛器的形象,有時也用於祭祀。下部的“構件D”,一說是“示”字,即祭台的象形,代表人們祈福的對象。稍晚的甲骨文,在上部加上了房屋的形狀(宀)。這幾個象形象意的獨體組合起來,以表示“祭神祈福禱安寧”的心意,反映了初民迷信的生活風俗,屬會意字。後期加上的“宀”表示在室內進行。這一構型也可以理解為屋中有盛食物的“皿”,表示有地方住、有吃有喝,生活安穩。也有人認為下部的“構件D”是“丂”字,“丂”字有老人的意思,老人最擔心晚年無依無靠,生活得不到保障。老人有器皿盛食物,可以吃飽肚子。故字從丂、皿,義為心裡平靜,生活安定。
寧
安寧是心中的希望,故有的字形從“心”作乙組圖2、3、4。部分字形將D構件省去,隸定作“寍”(乙組圖3),這一形態延續到秦漢之後;部分字形將“寧”下部的“構件D”和“皿”訛寫成“用”(乙組圖7),隸定作“甯”。隸書(乙組圖13)承自戰國文字,所從“皿”變易作“罒”。楷書“寍”“甯”“寧”“寕”等一組異體字,都源自商周,並有安寧、寧願義,是一源之派生分化。秦漢后,“寍”字已久無用例,自然淘汰。1955年《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淘汰了“甯”“寕”二字,確定“寧”為規範正體。2013年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恢復“甯”為規範字,但限於用作姓氏,其他意義上仍為“寧(寧)”的異體字。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根據群眾的創造,用保留輪廓的辦法,把“寧”簡化作“寧”,與“寧(zhù)”為同形字。“寧(寧)”本義是安寧、安定。引申為問安、慰問。由本義還引申為安靜、止息。由問安義引申為已婚女子歸望父母。以上諸義都讀níng。“寧(寧)”引申為副詞,表示寧願、寧可,即內心安於某種選擇。有時相當於“豈”或“乃”“曾”等語氣副詞。以上副詞用法都讀nìng。
漢字簡化時,“寧”簡化為“寧”,為了避免“寧(zhù)”與“寧”的簡化字混淆,佇、貯、紵等原以“寧(zhù)”為偏旁的字,“寧”均簡化為“㝉”。
寧
“宀”寬“丁”窄。“宀”首筆在豎中線上端。“丁”,橫筆在橫中線,亅(豎鉤)在豎中線。
寧
中上古音
時代 | 字頭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寧 | 高本漢系統 | dʰ | i̯o | |
寧 | n | ieŋ | |||
寧 | 周法高系統 | 魚 | d | iaɣ | |
甯 | 耕 | n | eŋ | ||
寧 | 高本漢系統 | ||||
寧、甯 | 王力系統 | 耕 | n | ieŋ | |
寧、甯 | 董同龢系統 | 耕 | n | ieŋ | |
寧 | 李方桂系統 | 耕 | n | ing | |
甯 | 耕 | n | ingh | ||
西漢 | 寧 | 耕 | |||
東漢 | 寧 | 耕 | |||
魏 | 寧 | 耕 | ieng | ||
晉 | 寧 | 耕 | ieng | ||
南北朝 | 寧 | 宋北魏前期 | 庚耕清青 | ieŋ | |
寧 | 北魏後期北齊 | 庚耕清青 | ieŋ | ||
寧 | 齊梁陳北周隋 | 庚耕清青 | ieŋ | ||
隋唐 | 寧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ȡʰ | i̯wo | |
寧 | n | ieŋ | |||
寧 | 擬音/王力系統 | ȡ | ǐo | ||
寧、甯 | n | ieŋ | |||
寧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ȡʰ | jo | ||
寧、甯 | n | ieŋ | |||
寧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ɖ | io | ||
寧、甯 | n | iɛŋ | |||
寧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ḍ | jwo | ||
寧、甯 | n | ieng | |||
寧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ȡʰ | ǐo | ||
寧、甯 | n | ieŋ |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寧 | 寧 | 梗 | 平聲 | 下平十五青 | 泥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奴丁切 | nieŋ | |
寧 | 除 | 遇 | 平聲 | 上平九魚 | 澄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直魚切 | ȡʰjo | ||
寧 | 佇 | 遇 | 上聲 | 八語 | 澄 | 開口呼 | 三 | 全濁 | 直呂切/音佇 | ȡʰjo | ||
集韻 | 寧 | 梗 | 平聲 | 下平十五青 | 泥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囊丁切 | nɛŋ | ||
寧、甯 | 梗 | 去聲 | 四十六徑 | 泥 | 開口呼 | 四 | 次濁 | 乃定切 | nɛŋ | |||
寧 | 遇 | 平聲 | 上平九魚 | 澄 | 合口呼 | 三 | 全濁 | 陳如切 | ȡiɔ | |||
寧 | 遇 | 上聲 | 八語 | 知 | 合口呼 | 三 | 全清 | 展呂切 | ȶiɔ | |||
寧 | 遇 | 上聲 | 八語 | 澄 | 合口呼 | 三 | 全濁 | 丈呂切 | ȡiɔ | |||
寧 | 遇 | 去聲 | 九御 | 澄 | 合口呼 | 三 | 全濁 | 遲據切 | ȡiɔ | |||
韻略 | 寧 | 平聲 | 青 | 奴經切 | ||||||||
寧 | 上聲 | 語 | 丁呂切 | |||||||||
增韻 | 寧 | 平聲 | 青 | 奴經切 | ||||||||
寧 | 去聲 | 徑 | 乃定切 | |||||||||
寧 | 平聲 | 魚 | 陳如切 | |||||||||
寧 | 上聲 | 語 | 直呂切 | |||||||||
中原音韻 | 寧 | 寧 | 陽平 | 庚青 | 泥 | 齊齒呼 | 次濁 | niəŋ | ||||
中州音韻 | 寧 | 平聲 | 庚青 | 尼經切 | ||||||||
寧 | 去聲 | 庚青 | 葉寧去聲 | |||||||||
寧 | 去聲 | 魚模 | 張恕切 | |||||||||
洪武正韻 | 寧、甯 | 寧 | 平聲 | 十八庚 | 泥 | 奴 | 次濁 | 奴登切 | nəŋ | |||
寧、甯 | 甯 | 去聲 | 十八敬 | 泥 | 奴 | 次濁 | 乃定切 | niəŋ | ||||
寧 | 除 | 平聲 | 四魚 | 牀 | 直 | 全濁 | 長魚切 | dʒ‘y | ||||
寧 | 柱 | 上聲 | 四語 | 牀 | 直 | 全濁 | 直呂切 | dʒ‘y |
行書
篆書
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