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姓

寧姓

寧姓,中國姓氏,寧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五。

先秦時,寧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北部地區。宋朝時,寧姓人口稀少。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山西、甘肅、江西等地。

明朝時,寧姓大約有8.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9%,為明朝第一百六十位姓氏。寧姓在全國主要分佈於廣西、福建、山東、湖南,這四省區集中了寧姓人口的62%。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北、山西、安徽等。廣西為寧姓第一大省區,大約佔寧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了以廣兩、閩豁湘、魯冀為中心的三塊寧姓聚集區。

今寧姓多為甯(nìng)姓所改,但寧(nìng)姓與甯(nìng)姓原為二姓,將甯姓寫作寧姓也是錯誤的,簡化字方案中,只規定“寜”簡化為“寧”,而“甯”作為姓字,並沒有被簡化。1981年國家標準總局實施的“漢字編碼字符集”,就保留了“甯”字在電腦簡體字型檔中。

2009年,國家語委歷時8年研製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也為“甯、氾、仝、谿、缐”等姓氏得以正名。出於對家族傳統的尊重,特以姓氏用字的身份,被保留在三級字表中。表中明確提到:“甯:nìng,僅用于姓氏人名,其他意義同‘寧’。”

今部分由甯姓所改的寧姓已恢復原姓甯,現中國境內漢族使用寧姓大部分採用nìng讀音,少數民族改寧姓讀níng。在《現代漢語詞典》仍將寧姓注níng音。

今部分由甯姓所改的寧姓已恢復原姓甯。

歷史發展


姓氏源流

寧姓
寧姓
寧(甯)氏源出有:
● 源於姬姓
寧氏的遠祖乃是周文王姬昌第九子姬封,因他初封於康,後人稱他為康叔。
據史籍《元和姓纂》中記載:“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采於甯,弟頃叔生跪,跪孫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又據史籍《潛夫論》引《世本》記載:“甯氏出自衛武公子季亹,食采於甯,因以為氏。”再有史籍《姓氏考略》中也記載:“甯,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采於甯,以邑為氏。望出齊郡,又與寧通。漢甯成,史記作寧城。”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寧俞後裔寧相、寧渝、寧喜等皆為史籍上衛國有名的大夫。其中一名寧戚者,從衛國遷去齊國的國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居住,也當上齊國的大夫,後來世代為官。
源於嬴姓
據史籍《姓纂》、《急就篇》記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曾孫謚寧公,支庶因以為姓。”
春秋時期,秦國君主秦襄公嬴開有一個曾孫,他去世后謚號為“寧”。在其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世代相傳寧氏至今。
● 其他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錫伯族、滿族寧武圖氏多冠漢姓為寧氏、鈕氏、劉氏、武氏等。
水族、壯族布依族瑤族等民族均有寧姓。
蒙古族寧佳特氏、蒙古族俄格德格氏、蒙古族寧嘎德氏、蒙古族吉喇特氏,漢姓為寧姓。

得姓始祖

寧俞。即寧武子,春秋時衛國人,衛文公、成公時大夫。成公無道為晉所攻,失國奔楚、陳,卒為晉侯所執。寧俞不避艱險,周旋其間,卒保其身,而濟其君。孔子曰:“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因寧俞機智果敢,忠心耿耿,故後世寧姓尊寧俞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寧姓發源於春秋時衛國之寧邑,得姓不久,便風光顯赫,見諸史冊者有寧俞(寧武子)及其子寧相,寧殖(寧惠子)及其子寧喜(寧悼子),寧速(寧莊子)等均為衛大夫,另有被放逐於秦的衛國大夫寧跪,這樣寧跪子孫和秦寧公之支庶便在陝西相融合,另寧戚仕於齊,子孫便落籍山東。
戰國時,有周威王師、趙國中牟(今屬河南)人寧越,秦時有魏(今河北臨漳)人寧昌,東陽(今安徽天長)人寧君,西漢時有東平亢父(今山東濟寧)人寧壽,南陽穰(今河南鄧州)人寧成,東漢有朝歌(今河南淇縣)人寧季,廣漢(今屬四川)人寧叔。這些史實表明,在兩漢時寧姓已分佈於今河南、河北、陝西、山東等黃河中下游省份,並有進入安徽、四川等南方省份者。魏晉南北朝時,寧姓曾繁盛於今山東濟南一帶,故後世寧姓有以濟南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這一時期的寧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有避亂南遷進入今湖北、湖南、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者,就連祖國西南端的廣西也有了寧姓人家的足跡。
隋唐兩代,寧姓名人再次多見於史冊,一改魏晉南北朝時期沉頓的局面,使寧姓發展呈現新局面。兩宋以後,寧姓人南遷者漸漸多起來,並逐漸播遷於廣東、福建。
明初,山西寧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山東、河北、北京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河北、京津等地之寧姓進入山海關以北繁衍生息,並有四川、廣西之寧姓入遷雲貴。張獻忠屠川后,有湖南、湖北之寧姓填四川。清康乾年間以後,山東、河北、河南之寧姓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吉林等地,並有閩粵沿海之寧姓入居台灣,山西之寧姓入遷內蒙,陝西之寧姓進入甘肅。
如今,寧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吉林、陝西、湖南、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之寧姓約佔全國漢族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字體變更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姓氏大辭典》載:寧、甯本一姓。甯姓與寧姓通。

宗族特徵


1、寧姓濟濟多才,早在先秦時期,其名人便競現史冊。
2、寧之古體有兩種寫法,一作寜,乃秦寧公之支庶,一作甯,乃衛康叔之後,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他們統統是黃帝之裔,又加后俱簡化為寧,所以寧姓人更無須分彼此了。
3、曾任齊國上卿的衛國人寧戚,他用來打動齊桓公的歌曲可以說是古代較早的一首詩。歌曰:“南山矸白石爛,中有鯉血長盡半,生不逢堯與舜……,長夜漫漫何時旦。”

名人精粹


寧戚:衛國人,春秋時齊國大夫。他懷才不遇,隱於商賈,宿齊東門外。桓公外出他正在喂牛,叩角而歌。桓公聞而異之,謀於管仲。管仲根據他的擅長,向桓公推薦,遂任為大田(農官),后拜為大夫。寧戚為大夫后,管理農事,獎勵墾種,薄取租賦,為齊國的富強和齊桓公的霸業起了重大作用,著有《相牛經》一卷。寧戚仕齊國四十餘年,死後葬於膠水之東,其墓稱“寧戚冢”,位於今山東省的青島市所轄平度市馬戈庄鎮冢東村。
寧喜:(公元?~前546年待考),又稱寧子、寧氏,謚悼子,寧殖之子。著名春秋時期衛國卿大夫。衛獻公姬衎三十~三十一年間(公元前547~前546),寧喜擔任衛國卿大夫。早在周靈王十三年(衛獻公十八年,公元前559年),衛獻公被寧喜的父親寧殖驅逐出國。到了周靈王二十五年(衛獻公三十年,公元前547),逃亡在外的衛獻公派使者悄悄告訴執政上卿寧喜:“苟返,政由寧氏,祭則寡人。”於是,寧喜遂設計謀殺了衛殤公姬秋,迎衛獻公返衛國。當時,老子的弟子、著名政治家文子聽說此事後就尖銳地指出:“寧氏要有災禍了!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他用“舉棋不定”的圍棋術語來比喻寧喜在政治上的優柔寡斷,指出其必因此而亡。
后孫林父以其采邑戚(今河南濮陽)在反叛,並將寧喜謀殺衛殤公之事訴之於春秋霸主晉國。於是晉平公姬彪即糾集了魯襄公姬午、宋國大夫向戌、鄭國大夫良霄、曹武公姬勝(曹滕),組成聯軍在澶淵(今河南濮陽)討伐衛獻公,在擊敗衛軍之後,抓捕了衛獻公、寧喜、北宮等人,押至晉國看管起來。後來,衛獻公再次複位,在周靈王二十五年(衛獻公三十年,公元前547年)起任命寧喜擔任衛國卿大夫。不久,衛獻公厭惡寧喜恃傲專權,於是在第二年(公元前546年)借大夫公孫免余之手,殺死了寧喜,並將其陳屍於朝。
寧越:(生卒年待考),中牟人(今河南中牟)。著名戰國時期周朝大夫。寧越家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太辛苦,便問朋友說:“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呢?”他的朋友說:“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散失年,就不用再辛苦種田了。”寧越說:“那麼,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十五年,應當有所成就吧。”果然,寧越從此刻苦讀書十五年,因為品學兼優,周王室的成公就聘他為老師。終於實現了他的志願。
寧成:南陽穰(今河南鄧州)人,西漢酷吏。貪暴殘酷,武帝時任內史,后畏罪解脫歸家。再起為關都尉。人說:“寧成治,如狼牧羊。”他任濟南都尉時,執法十分嚴厲。後來任關都尉時,出入關的人都哀嘆:“寧見乳虎,無直寧成之怒”。後來寧成辭官回鄉經營,居然也大富大貴,家族昌盛。
欽州寧氏原居住於臨淄(今山東淄博市東北)。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其地被北魏吞占,於是舉族南遷,落腳於“南平僚”聚居地區,成為南平渠帥。梁武帝時(502—557年),族人寧逵出任定州(今廣西桂平)刺史,總督九州諸軍。陳朝,改任安州(今廣西欽州市)刺史。寧逵死後,其子寧猛力為寧越郡(后改名欽州)太守,對居住在這一帶的烏武僚“修其教不易其俗”,將他們團結在一起,因而得到他們的擁戴,成為烏武酋帥。
寧賡: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唐代官吏。僖宗廣明中黃巢起兵,賡與弟寧袞統鄉兵拒之,守饒、歙二州。官至御史大夫。
寧濤: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宋代畫家。善畫,師範寬,多作關右風景,以精雅稱。
寧智:絳州曲沃(今屬山西)人,北宋學者。舉鄉貢進士。通《五經》,教授晉絳。其德性學問,為時所重。
寧時鳳:饒州浮梁(今屬江西)人,南宋官吏。進士出身,官蘄春主簿。金兵至,眾皆驚懼,獨時鳳慷慨陳詞,卒死於難。
寧玉: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元代將領。膂力絕人,從世祖渡江有功,授百夫。後攻襄樊、滅南宋,累官浙西道都元帥兼沿海上萬戶。
寧正:鳳陽府壽州(今屬安徽)人,明初將領。沉著有膽略,隨朱元璋征討四方,並屯田數萬頃,兵農饒足,積功至四川都指揮使,后守雲南。
寧欽:湖廣衡陽(今屬湖南)人,明代官吏。正德時為御史,諫武宗南巡。又奏革吉王府漁稅,定遞馬之制,減帶徵之數。
寧調元:湖南醴陵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詩人。留日期間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后,任廣東三佛鐵路總辦。后因參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凱所殺。有《太一遺書》。
寧澤濤:1993年3月6日出生於河南鄭州,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游泳隊運動員。主攻短距離游泳,主項為自由泳。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寧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濟南郡——漢代設置。治所在東平陵(故城在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治歷城(今山東濟南)。轄境相當今山東濟南、章丘、濟陽、鄒平等地。
● 郡望
據《姓纂》記載:“衛康叔之後,至衛成公生季亹,食采於寧,以邑為氏。”望出齊郡。
齊 郡:西漢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今在山東省淄博市。
● 堂號
寧姓的主要堂號有:“齊郡堂”、“達孝堂”、“篤親堂”、“成德堂”等。
堂號:“濟南”、“寬廉”、“解衣”等。

宗祠楹聯

四言通用聯
奇才霸國;
史筆直書。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寧戚,想輔佐齊桓公,但又因窮困無法自薦,於是為商旅挽車到了齊國,住在齊都東門外為人喂牛。一次,他見桓公出東門,便扣牛角而歌道:“南山矸,白石爛,后不遭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Gàn 音贛,意小腿),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桓公聽了,認為他是異人,便用為上卿,后遷國相。下聯典指唐代寧悌原,累官至諫議大夫。修國史直刺王妃,玄宗欲易之,不從,遂以違旨名去官。
匡勷桓公;
師事威王。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寧戚扣牛角而作歌,齊桓公用為大夫,遂成霸業。下聯典指戰國時趙國人寧越,耕種之餘,發憤讀書,十五年後終成為西周威公(周考王所分封的小國西周國君)之師(一說為齊威王之師)。
五言通用聯
嚴肅朝廷相;
勤奮帝王師。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骨史寧成。寧成,南陽人。執法嚴峻,為宗室、豪強所畏懼。武帝時任內史。下聯典指西漢趙國人寧越,原為中牟農民。因努力求學,十五年後即成為周威公之師。
七言通用聯
禮賢下士稱良將;
博學鴻儒任大臣。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師職寧玉,禮賢下士,人稱有古良將風。下聯典指清代實錄總裁官寧完我,擢宏文院大學士,后授議政大臣。
修史直書全其節;
輔君復國表其忠。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人寧原悌,曾參與修國史,因違逆玄宗旨意而去官。下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大夫寧俞,衛成公被晉國抓獲時,他以忠輔君,終於復國。
祖德綿長光衛國;
宗功赫爵耀齊邦。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寧氏宗祠齊郡堂通用聯。全聯典出寧氏先祖在春秋戰國時代衛、齊兩國的事迹。寧氏在衛國九世卿族,權重一時;后寧戚又在齊國任大夫,輔佐齊恆公。齊郡堂為寧氏之堂號。
福海恩深宗源遠;
鰲山德高世澤長。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新圩鎮堯家村寧氏福海公支系祠堂聯(1)
七言以上通用聯
扣角興歌,得為霸佐;
讀書發憤,終成王師。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寧戚為人挽車,至齊,於車下飯牛,扣牛角而歌,桓公聞而異之,拜為上卿,后遷國相。下聯典指春秋時寧越苦耕勤讀,卒為西周威公師(一說為齊威王師)。
勤學直書,應念先人之德;
輔君佐霸,當弘乃祖之功。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阜陽市寧氏宗祠聯。上聯典指戰國時趙國人寧越、寧原悌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寧戚、寧俞事典。
濟水分流,千年尚識支派;
鰲山肇啟,百世難忘本源。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山縣新圩鎮堯家村寧氏福海公支系祠堂聯(2)
奇才霸國,名高衛國無雙士;
史筆直書,吏列齊卿第一人。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寧氏宗祠齊郡堂通用聯。
或智或愚,成保身濟君宏業;
且歌且挽,儲為卿作相奇才。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寧武子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衛國卿士寧戚事典。
統系接閩江,由茲派別分支,數十世來綿兩粵;
祠堂歸化縣,此後宗聯本根,五百年前證一家。
——佚名撰寧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廣東省化州寧氏宗祠聯。

家譜文獻

族譜名稱修撰人編撰方式藏地其他信息
江西,永新《神泉甯氏七修族譜》寧正仁(纂修,清上海圖書館堂號 達孝堂;出版處 永新寧氏;存卷3、4、6、7、9、12、13、16-18書名據版心題;內容參見清寧隆名修《楚南雲陽寧氏六修族譜》(茶陵)條目。卷三垂絲,卷四至十七齒錄,卷十八傳、墓誌銘等。
湖南,攸縣《楚攸寧氏五修族譜》寧之瑞(纂修)上海圖書館
堂號 篤親堂附註 殘本書名據版心、書衣題
內容 存譜為世錄等。
湖南,茶陵《楚南雲陽寧氏六修族譜》寧隆名(纂修,清)上海圖書館
堂號 成德堂
存卷1、2、4版心題楚南洣水寧氏重修族譜
始祖時發,南宋光宗時以大理寺丞出知吉州,解組永新洋江,再家神泉。九傳至仕槐以武舉押運被參,始從洋江徙於茶陵。卷一譜序,卷二家規條例、家訓、家傳、像贊等,卷四世系。
廣東欽縣《嶺南寧氏家乘初稿》寧可風民國三十八年刊本、不分卷、一冊香港大學

文物遺跡

寧姓始祖季亹墓,在獲嘉縣張巨鄉李村東北300米處,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季亹墓西南1000米的宣陽驛村附近有古寧邑遺址。在季亹墓西南200米有寧家墳,曾被平掉,寧家清朝同治年間房屋文書在獲嘉縣檔案館保存。武王伐紂“牧誓同盟”的古迹——同盟山,山上有武王廟,在獲嘉縣城東北2000米處,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獲嘉縣大張朴村北地有文王陵。以“寧”字命名的地名古今都有,如中和鎮前五福村東地有古“大寧城”,程遇村有“崇寧寺”,縣城南邊有“寧南中學”。

姓氏名望


先秦秦漢

寧戚:衛國人,春秋時齊國大夫。
寧喜:(公元?~前546年待考),又稱寧子、寧氏,謚悼子,寧殖之子。著名春秋時期衛國卿大夫。
寧越:(生卒年待考),中牟人(今河南中牟)。著名戰國時期周朝大夫。
寧成:南陽穰(今河南鄧州)人,西漢酷吏。

隋唐五代

寧賡: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唐代官吏。僖宗廣明中黃巢起兵,賡與弟寧袞統鄉兵拒之,守饒、歙二州。官至御史大夫。

宋元

寧濤: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宋代畫家。善畫,師範寬,多作關右風景,以精雅稱。
寧智:絳州曲沃(今屬山西)人,北宋學者。舉鄉貢進士。通《五經》,教授晉絳。其德性學問,為時所重。
寧時鳳:饒州浮梁(今屬江西)人,南宋官吏。進士出身,官蘄春主簿。金兵至,眾皆驚懼,獨時鳳慷慨陳詞,卒死於難。
寧玉: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元代將領。膂力絕人,從世祖渡江有功,授百夫。後攻襄樊、滅南宋,累官浙西道都元帥兼沿海上萬戶。

明清

寧正:鳳陽府壽州(今屬安徽)人,明初將領。沉著有膽略,隨朱元璋征討四方,並屯田數萬頃,兵農饒足,積功至四川都指揮使,后守雲南。
寧欽:湖廣衡陽(今屬湖南)人,明代官吏。正德時為御史,諫武宗南巡。又奏革吉王府漁稅,定遞馬之制,減帶徵之數。

近代以來

寧調元:湖南醴陵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詩人。留日期間入同盟會,民國成立后,任廣東三佛鐵路總辦。后因參加二次革命,被袁世凱所殺。有《太一遺書》。
寧澤濤:1993年3月6日出生於河南鄭州,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游泳隊運動員。主攻短距離游泳,主項為自由泳。
寧靜:1972年4月27日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模特進修班,中國女演員。

史籍記載


《潛夫論·志氏姓》:寧氏,“襄卄五年《左傳》杜注,寧氏出自衛武公。
《氏族略》三雲,衛武公生季亹,食采於寧,因以為氏。”
《元和姓纂》卷九,寧為“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季亹,食采於寧。弟頃叔,生跪,跪孫速,速生武子俞,俞生殖,殖生悼子喜。九世卿族。”
《古今姓氏辨證》七,所謂寧:“《元和姓纂》曰:出自姬姓,衛康叔之後,衛公生季亹,食采於寧,其地懷州修武縣是也。季亹弟頃叔生跪,以邑為氏,跪生速謚莊子,莊子生武子俞,俞生惠子殖,殖生悼子喜,代為衛卿,謂之九世卿族。齊桓公之相有寧戚,周威王之師有寧越。”
不過《世本》(秦嘉謨輯補本):“寧氏,出自衛武公子季亹,食采於寧,因以為氏。”而且該本所列譜係為“武公生公子季亹,亹生頃叔,頃叔生文仲跪,跪生穆仲靜,靜生莊子速,速生武子俞,俞生成子相,相生惠子殖,殖生悼子喜。”
《通志·氏族略》三,則有“寧氏,杜雲汲郡修武縣。按修武,今屬懷州武陟,然獲嘉有寧城,晉有寧嬴。”又據《姓觽》卷八:“甯,乃定切或作寧。
《姓源》雲,衛武公子季亹,食采於寧。
《左傳》:衛有寧速、寧俞、寧相、寧殖、寧喜、寧跪,皆其後也。《千家姓》雲,齊郡族。《史記》有周威烈王師寧越,齊桓公師寧戚。《漢書》有酷吏寧成。
《唐書》有寧嘉、寧勛、寧原悌。《宋史》有寧子儀、寧智。”《姓解》三十七,“寧,《春秋公子譜》:寧氏出自衛武公之後。古有寧越為周成王師,衛有大夫寧武子。《列仙傳》有寧封,後周河陽令寧詡。”而在《姓氏急就纂》中,則有“寧氏,與秦同姓,秦襄公之孫謚公,支庶以國為氏。
呂氏春秋》:楚有寧國,一曰甯、寍、甯本一姓。衛寧俞之後,《史記》甯成,作寍成。

人口統計


先秦時,寧姓主要活動於河南北部地區。
宋朝時,寧姓人口稀少。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陝西、山西、甘肅、江西等地。
明朝時,寧姓大約有8萬1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9%,為明朝第一百六十位姓氏。宋元明600年間,寧姓人口增長率遠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這可能與南方土著寧姓的漢化加速有關。寧姓在全國主要分佈於廣西、福建、山東、湖南,這四省區集中了寧姓人口的62%。其次分佈於江西、河北、山西、安徽等。廣西為寧姓第一大省區,大約佔寧姓總人口的29%。全國形成了以廣兩、閩豁湘、魯冀為中心的三塊寧姓聚集區。
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中)》數據表明:當代寧姓的人口大約有71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57%,排在全國第一百七十三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寧姓人口增長率呈∧形的狀態。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遼寧、湖南、河北、安徽、山西、廣西,這七省區大約佔寧姓總人口的61%。其次分佈於陝西、山東、黑龍江、江西、內蒙古、廣東,這六省區又佔了25%。河南為當代寧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寧姓總人口的12%。全國重新形成了以中原河南為中心,北連河北與遼寧,南接湖南和廣西的寧姓分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