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梁平木版年畫的結果 展開

梁平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重慶市梁平縣的梁平木版年畫屬於民間美術梁平"三絕"(竹簾、年畫、燈戲)之一,是梁平縣境內人民群眾為慶賀年節而繪製的一種繪畫藝術,至今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梁平木版年畫
所屬地區:重慶 · 梁平縣
遺產編號:Ⅶ—10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重慶市梁平縣
遺產級別:國家

簡介


重慶市梁平縣的梁平木版年畫屬於民間美術梁平"三絕"(竹簾、年畫、燈戲)之一,是梁平縣境內人民群眾為慶賀年節而繪製的一種繪畫藝術,至今約有三百年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梁平年畫用浪漫主義手法,大膽的藝術提煉,以驅邪納福、喜慶吉祥、歷史故事等為題材,畫面飽滿簡潔,造型古樸粗獷,神態生動,構圖完整,對比強烈,作為套色木刻版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在西南地區,梁平木版年畫與川西北的綿竹年畫、川南的夾江年畫齊名,是四川歷史上著名的三大年畫之一。
梁平竹簾梁山燈戲並稱"梁平三絕",曾被譽為川東奇葩,2000年被評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然而,久負盛名的梁平木版年畫卻瀕臨滅絕失傳的尷尬。

溯源


梁平木版年畫據傳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康熙、雍正時已相當發達,民國時達到鼎盛。據《梁山縣誌》(十卷·清光緒二十年刻本)禮儀民俗中對梁平門神畫有以下表述:“臘月二十三、四兩日,掃舍宇,夜‘祀社’。”相傳灶神是日上天奏人間善惡事,故禱之。“除夕”,易門神,作春貼。用豬首、雞、魚祀祖先,迎灶神。放爆竹,少長團聚酌酒,謂之“守歲”。梁平木版年畫隨著社會風俗的演變而產生,隨著印刷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當時,梁山屏錦鋪(今梁平屏錦鎮)發展到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木刻版,戶戶描繪丹青。
梁平屏錦鎮1536年最初出現印刷紅紙的刷房,當時,刷房在紅紙上用墨印單圖案和神靈,以滿足百姓婚喪嫁娶的需要,後來開始生產年畫。清乾隆年間,年畫業成立了行會,作坊主與工人都可以參加,名為“梅葛會”,由染紙、年畫作坊主捐資修建“梅葛廟”。每年農曆6月16日辦會,祭祀梅葛先師,並討論決定行會一切事務,選舉總值、值年,協調行內一切事宜。
清代,梁平木版年畫"馳名京省處",暢銷東南亞。據《梁平縣誌》記載:在清康熙年間就已在宜昌、沙
梁平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市、漢口均設有分庄,產品銷往陝西、西南各地及長江流域,盛極一時。據調查,當時的年畫作坊在屏錦鋪就有“元興號”、“信立號”、“正興號”、“恆泰正”、“德和泰”、“鳳祥雲”、“王幺門神“等。"閑披屏市諸先生,官綠榜黃色色新,更有馳名京省處,鉤金水甲土門神。" 這首竹枝詞,說的就是梁平年畫在清朝盛極一時的盛況。
1913年到1934年,梁平年畫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產數百萬幅,除滿足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外,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民國初年,一王姓者把年畫印刷業傳到袁壩驛(今梁平袁驛鎮),其字型大小叫“錕發號”。由於年畫手工業作坊林立,屏錦、袁驛兩地逐漸形成了繁華的“刷坊街”。梁平縣有30餘家作坊,眾多的年畫手工作坊,小者有藝人二三十人,大者四五十人不等,從業人員數百人。年畫由單色發展到多版彩色套印,並在此基礎上施以手工彩繪,工藝由簡單到複雜,品種不斷豐富,成為全國著名的年畫產地之一。鎮上當年半邊是作坊店鋪,半邊是客棧、茶樓、酒肆,每逢年畫定貨、銷售旺季,全國各地商賈雲集,有“小重慶”之稱。典型的刷房前鋪后坊,分上下兩層。底樓多間樓梯通達樓上,供各工序所需材料的搬運;二樓連通作為作坊,工匠們按年畫製作工序一字排開,流水作業。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又被蘇聯、美國和法國等地的博物館收藏,由此蜚聲中外。20世紀末,《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三峽民間藝術》和《民間年畫》等大型畫冊中都收錄了傳統的梁平木版年畫。
隨著歷史的變革,梁平年畫逐漸衰落,手工作坊也在1958年就先後停產了。

品種以及內容


梁平年畫的品種有水貨、托貨、清章、花箋四大類,鉤金描銀,畫印結合,色彩艷而不俗,華美富麗,形勢活潑,內容多是門神、戲曲故事、神話傳說、各種吉祥圖案等。
梁平木版年畫的內容大體可分三類,一是門神,主要有《將帥圖》、《立刀頓斧》、《加官晉爵》、《揚鞭》、《五子登科》等作品;二是神話傳說,主要有《老鼠嫁女》、《麒麟送子》等作品;三是戲曲故事,主要有《四郎探母》、《踏傘》、《鍾馗嫁妹》等作品。梁平縣也生產各種類型的花箋、花紙和門畫

藝術特色


梁平木版年畫所用的紙張為產自本地百里竹海生產的白夾竹手工紙。又名二元紙。由畫師描繪出畫稿后,刻版工匠用糯米飯搗碾成的漿狀物,將畫稿完全粘貼在光滑的梨木板上,根據畫稿精雕細刻出主要的輪廓線,再根據線版,再刻成各種套色版,一色一版,線條粗細勻齊,清晰、挺拔有張力味。
在繪製技法上,梁平木版年畫不僅繼承了傳統水印木板年畫的工藝流程和川派雕刻技術,也吸取了徽派、金陵派的雕版套色技術,還運用西洋繪畫中的焦點透視,巧施陰陽(明暗畫法),區分遠近;其構圖飽滿簡潔,人物誇張變形,色彩對比強烈,動靜處理得當,造型古樸粗獷,使人過目難忘。
梁平木版年畫有別於四川綿竹木版年畫以彩繪為主的藝術處理手法,而是採用以木版套印為主,局部略施彩繪的表現手法。
梁平木板年畫
梁平木板年畫
比如畫師在給人物開像時,五官的造型就別具一格;將兩個黑眼珠的中距離拉得很近,似“對對眼”,但兩目對視卻炯炯有神,使人物形象格外威武;再者,在人物的五官,如眉或眼的上緣,鬢髮的內側部位,均以手繪大筆觸墨黑色塊,同時又在二者的下緣或外側,勾出數根平行墨線。這種粗細、疏密錯落有致的線、面組合,形成了一種具有立體感的中間色調,對比強烈,富有鮮明的節奏韻律。民間匠師在處理鼻子時,多以一特製的上小下大有如木杵的鼻子輪廓線板,印墨線於面部中央,然後以此為準,逐一畫出五官來,之後,在兩頰下部抹上兩道紅色。這是梁平木版年畫獨具的藝術特色。通常,民間藝人在面部套印肉色或白粉后,於將干未乾之際,用筆塗抹兩道紅色,或乾脆以指代筆,蘸以赭紅再蘸少許白酒,迅速抹之。這樣,臉部的整個畫面色彩在強烈對比中仍然能鮮明地跳出來。特別是門神畫中,神靈的威嚴形象被很好的逗趣化、生活化了,喜慶祥和氣氛頓增。梁平年畫臉部的細緻描繪和橢圓腮紅處理的生動活潑,與木版印刷的規整形成對比,機智幽默、妙趣橫生,在中國民間年畫中獨樹一幟。
在色彩運用上,梁平年畫工藝考究,原料上乘,色彩鮮艷奪目,凝重沉著,保存多年色彩不退。線條運用手繪與套色水印相結合,粗細勻齊,清晰挺拔,細而不弱,遒勁有力。匠人有“紅配綠,嫩篤篤;紅配黃,喜洋洋”的配色口訣。為達到這種濃艷厚重、對比強烈的色彩效果,軟色(取自各種染色植物,加粉后淺淡柔和)、硬色(由各類有色礦物質研磨而成,色澤厚重濃郁)兼用,色調分陰陽(冷暖色),主色塊與疏密色塊適當搭配,在多次套版印製時的疊加和錯版下,畫面色彩豐富和諧,正符合民間年畫“色多不亂,色少不單”的說法。
梁平年畫構圖飽滿簡潔,疏與密、虛與實、靜與動對稱呼應。有的門神畫,在兩側下角通常任意增加一至五個小孩,整個畫面顯得穩重均衡。“英雄無項,美女無肩,文人如釘,武夫如弓”,梁平年畫人物造型古雅雍容,神態生動。尤其是門神畫人物,盡量誇大頭部突出五官、縮短下肢,全身僅三四個頭長,顯得粗壯結實,穩健剽悍。
在題材上,無論是描繪風俗人情,還是民間故事、戲曲神話,都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傳承意義


作為重慶市惟一的年畫產地,梁平年畫以其特有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魅力,蜚聲海內外。作品具有節令性、地域性、集體性、民族性、傳承性、變異性,不少傳統年畫與神話、戲曲故事有著密切的聯繫,大多數品種都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並在發展過程中融會了正統(官方)的和外來的文化影響,逐漸成為觀賞性很強的藝術商品。抗日戰爭時期,不少畫作被帶往蘇、美、法等國家博物館或被東方藝術愛好收藏。
但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轉變,民間習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梁平木版年畫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部分年畫和雕版珍品散落民間,一些傳承人先後去世,年畫技藝後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進行搶救和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經歷了“四清”、“文革”衝擊和現代化衝擊的梁平木版年畫,目前仍健在的工藝傳承人有塗國發、徐家輝、全昌明和劉勇。
梁平年畫工藝傳承人基本情況
姓 名出生年月性別擅長工藝學藝方式
塗國發1919年
花紙版雕刻
門神版雕刻
作坊學徒
徐家輝1964年年畫印製家傳
全昌明1965年雕版工藝家傳
劉 勇1958年紙張、雕版、印刷拜師學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