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之精

後天之精

人出生后,機體由脾胃的運化作用從飲食物中攝取的營養物質,稱為“後天之精”。

後天之精經脾氣的轉輸作用以灌四傍,則為臟腑之精。各臟腑之精化為各臟腑之氣,以推動和調控該臟腑的生理功能。各臟腑之精支持其生理功能后的剩餘部分,則輸送到腎中,充養先天之精。’

《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因此腎精的構成,是以先天之精為基礎,加之部分後天之精的充養而化成。

先天之精是腎精的主體成分,後天之精僅起充養作用,因而腎精所化的腎氣,也主要屬先天之氣,即元氣。

簡介


● 英文名稱:Acquired Essenc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神氣血津液

古籍摘選


● 兩精相搏謂之神。兩精者,先天之精,後天水谷之精。是真氣即是神氣。(《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名詞解釋


● 人出生之後,從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及攝入的飲食物中攝取的營養精華成分,及臟腑氣化所生成的精微物質。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後天之精是精的重要組成部分。精是構成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根據其來源不同,精可以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後天之精的生成與脾胃密切相關。

後天之精的生成

● 後天之精主要來源於從肺吸入的輕清之氣,與從脾運化的食物精微。脾主運化水谷,將胃中受納的食物轉化為精微物質,並輸送到全身各處,因此脾胃為“後天之本”,為化生後天之精的主要臟器。
● 後天之精的生成不僅需要合理的飲食結構,更需要正常的脾胃功能。後天之精的化生需要先天之精的推動,先天之精是一切生命活動的源動力,腎精充足,則脾胃功能旺盛,後天之精的轉化與生成才會正常。

後天之精的功能

● 後天之精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其對於機體生命活動有重要的促進與推動作用。
● 精可以轉化為氣,氣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可以維持體溫,可以防禦外邪。
● 精可以轉化為血,血可以濡養官竅、通利關節。
● 精可以轉化為神,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精旺則神足,精虧則神虛。
● 腎中精氣為先天之精,機體在日常生活中會不斷消耗腎精,因此腎精需要不斷補充,這主要來源於後天水谷之精。脾胃運化能力的強弱決定了水谷之精的多少,也決定了腎氣與腎精的充沛與否,因此後世醫家治療腎精不足時多從脾胃入手。
● 腎稱為先天之本,脾胃稱為後天之本,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維護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