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豬

地方豬種資源中的一種珍貴的自然資源

黑土豬是地方豬種資源中的一種珍貴的自然資源,是畜牧業中生豬產業生產發展的物質基礎,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價值。一個地方品種就是一個基因庫,是培育新品種的基礎。

優點


1、繁殖力高、母性好。經產母豬窩產活仔12.18頭,仔豬育成率達90%。
2、肉質好,肉嫩味鮮。黑土豬的肉色、系水力、大理石紋,氨基酸總量,肌纖維、肌原纖維等與肉質有密切相關的六個方面指標與國外瘦肉型豬和國內其它品種相比都名列前茅。
3、耐熱、耐粗性好、抗逆性強。黑土豬在南方的濕熱高溫氣候環境中和缺乏精料的粗放飼養條件下,保持正常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能力。
4、體型緊湊,早熟,遺傳力穩定,配合力好,是現代理想的雜交母本。
5、生產性能好。黑土豬肉質細膩,腌臘製品是當地人們傳統的肉食品和饋贈禮品,市場銷售較好。

地理分佈


黑土豬全國各地均有養殖。優質黑土豬產地主要來自大別山地區英山縣及其周邊地區。因大別山地區自然資源十分優越。

區別


外觀性狀
黑土豬
1.豬肉:紅肌纖維多;肉色接近於牛肉,肉色評分3.5分;大理石紋分明,評分為4分;不滲水或很少滲水。
2.豬肝、豬腎:小而圓,顏色發亮,呈寶石藍色。
3.脂肪:潔白如雪。
4.骨質:骨質堅硬,骨髓充盈飽滿。
飼料白豬
1.豬肉:紅肌纖維少;顏色較淡,肉色評分2.5分;大理石紋清晰度差,評分2.5分;滲水嚴重。
2.豬肝、豬腎:大而扁,顏色灰粉、發暗,很少有光澤。
3.脂肪:顏色污黃,鬆軟。
4.骨質硬度差,骨髓不充盈。

內在品質

黑土豬
1.不含瘦肉精、抗生素、外源性激素等對人體有害的外源性物質。
2.平均每百克肉含膽固醇52.15毫克,不足工廠化白豬的二分之一,可減少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
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23.79%,比工廠化白豬肉高6—9個百分點。
4.每百克肉含谷氨酸1987毫克。
5.肌纖維445根/平方毫米,直徑46.76μm。
6.肌肉拉力710g/2.5cm,肌纖維橫向延展率67%。紅肌纖維比例12.15%。
7.水分含量為72.15%,貯存損失2.23%。
8.肌內脂肪沉積性好,潔白如雪,含量高達4.4%。
飼料白豬
1.許多豬肉存在葯殘和外源性激素等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2.平均每百克肉含膽固醇106.90毫克,是黑土豬的兩倍,對人體有害。
3.不飽和脂肪酸含量17.58%。比山黑豬低。
4.每百克肉含谷氨酸1527毫克。
5.肌纖維386根/平方毫米,直徑49.15μm。
6.肌肉拉力350g/2.5cm,肌纖維橫向延展率21.8%;紅肌纖維比例8.01%。
7.水分含量為75.39%,貯存損失12%。
8.肌內脂肪沉積性較差,脂肪在肌肉內模糊不清,含量為1.54%。

風味口感

黑土豬
肉質富有彈性,熟肉口感勁道。
兒,具有濃郁醇香的豬肉原味。
飼料白豬
豬肉彈性差,口感差;通常有腥味,食用后感覺不舒適。

飼養成本

黑土豬
1.散養運動場面積大,布局分散,人工、交通、運輸、管理等費用高。
2.土地、山林、水體、大氣等污染少,生態環境控制成本高。
3.生長周期長,運動量大,耗料多,成本高。
4.生產、加工設備、包裝、防偽等標準高,投入大。
飼料白豬
1.規模化生產,布局集中,人工、交通、運輸、管理費用等。
2.土地、水體、空氣等污染嚴重,環境控制成本低。
3.生長周期短,運動量小,飼料質量差,價格低;耗料少,成本低。
4.一般生產、加工設備、包裝等標準低,投入少。

烹飪加工

黑土豬
1.水煮時無異腥味,湯汁清亮。烹飪時豬油基本不沾鍋。
2.脂肪熔點高,烹飪時間比白豬長20左右。
飼料白豬
1.水煮時常有異腥味,湯汁混濁,有漂浮沫狀物。烹飪和刷鍋時豬油普遍沾鍋。
2.脂肪熔點低,烹飪時間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