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寺

二聖寺

徠二聖寺前名天寧寺。明三袁宗道、撰有二聖寺遊記,禮部尚書張璧(石首人)、工部郎中張義(崑山人)等,前人騷客,來此把酒賦詩。新中國建立后,二聖寺處建電灌站。

歷史


二聖寺
二聖寺
二聖寺前名天寧寺。東晉太和二年丁卯,公元三六七年,慧遠及勤二僧,於長江中沙洲處卓錫開基修建天寧寺。即今斗湖堤東一公里處。太和三年戊辰,公元三六八年,道安偕弟子慧遠,於斗湖堤下一公里江釁處,建安遠寺。東晉太元元年丙子,公安縣令周道,與沿江居民,夜同一夢二聖,安鎮治水,帶領居民果從長江中撈起流來沉香木兩根,侍立在安遠寺殿中,佛像兩傍。即此,改名為二聖寺。二聖寺由此而得名。後人多已為二聖感應之功,故名其洲為“二聖洲”。唐貞觀二年戊子,公元六二八年,杭州鉅商史青,駕舟過此,大聖、二聖佛法杭商作為護法龍,遂感史青立化於寺,沙門僧人用麻、泥纏覆肉體,謂肉身菩薩,崇奉在寺。
宋太平興國五年庚辰,公元九八零年,賜額為興化禪寺。天聖二年乙丑,公元一零二五年,改為萬壽禪寺。崇寧四年乙酉,敕加天寧萬壽禪寺。紹興七年丁巳,公元一一三七年,改為報恩光孝禪寺。南宋景定五年甲子,公元一二六四年,理宗敕封大聖青葉吉王為(精進如來),二聖婁至德為(妙果如來),黃衣使者為(忠烈侯)、護法龍為(助順侯),尋改為大二聖禪寺。明洪武建文元年已卯,公元一三九六年,因寺基被江水迎流頂沖,崩潰隴寺,改遷至公安油江梅園坊(梅園在今斗湖堤)。英宗正統二年丁巳,公元一四三七年,吉水大賈劉覺得商船過此被淤,遂捐資改修舊寺為新,景泰元年庚午,公元一四五零年,僧紹琛重修。天順二年戊寅,公元一四五八年,大雄寶殿,復遭祝融之災(火災),僧紹珍、滿空,募捐重修,塑佛像金身,后紹琛重塑佛像。明弘治四年辛亥,公元一四九一年,僧會圓愷重蓋佛殿及鐘樓經閣。喜靖十四年辛卯,公元一五三一年,僧滿空更換正殿木樑柱,修蓋牆券及天王殿門壁,諸新牌額表雜。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公元一五四三年,原寺基處,忽茂林蔥鬱,滿空僧人,重修經閣、鐘樓、觀音閣。嘉靖四十五年丙寅,公元一五六八年,江水復嚙,移遷梅園東南郭外,其二聖地藏經閣、二聖閣、由龔侍御仲慶(龔仲慶字椎學,明萬曆時期進士,系袁中郎兄弟之舅父),合朝中官力損資復修。明崇禎元年戊辰,公元一六二八年,梅園失火,寺宇塗炭。灰亮禪師,拾遣材遷修,重建二聖寺之原處。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公元一六八零年,荊宜施道鄧遷羅南征過此,捐屯四六十畝。

文物


二聖寺
二聖寺
大聖青葉吉王、二聖婁至德如來,佛教《大藏經》二聖,本《原芬陀利經》所載,有二聖靈足責幻化之說。後有歷代皇帝,特崇重之,褒賜封額。明有參政知事馮揖,撰有“二聖靈足責記”。明三袁宗道、撰有二聖寺遊記,禮部尚書張璧(石首人)、工部郎中張義(崑山人)等,前人騷客,來此把酒賦詩。
徠舊二聖寺院內,藏有支闢佛牙,金字《法華經》全冊。有十八羅漢圈圖,屬白嚴太宰所提篆,畫家獨步,乃沙門神筆,寺僧僧傳寶,釋氏謂娑馬及靈曇。又有松雪道人(趙子昴),十八羅漢捲圖,謂(趙松雪本)被司徒黃山公鄒子克帶往京師,入朝庭相府之家。還有羅漢若干軸,長不過尺,為沙門別藏,險有神護。有唐朝所鑄之二聖像、精妙古峭。至元朝騰國時期,寺院所藏敕令圖冊、奇書異畫,保存比較完整。其後,兵荒馬亂,叢林浩劫,僧人措手不及,大多散失,之後又因河床變化,迴流掃射,崩潰隴寺,岌岌可危,僧人不得不自離自散。寺字因之悄然無存。

現狀


新中國建立后,二聖寺處建電灌站。一九七八年,人民政府的宗教信仰政策,逐步得到落實。一九九二年七月,挖出東晉二聖寺石龜一個,翹首雄姿,完整無缺。一九八九年,復修兩重。一九九九年,比丘尼寬心席繼住持,屬宗教局批准的正式佛教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