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口相聲
相聲形式之一
徠曲藝名詞、又叫雙春。相聲形式之一,指由逗哏、捧哏兩個演員對講的相聲。曲藝的一種,兩人交替說些有趣的話,引人發笑。常用來比喻兩人一唱一和,一鼻孔出氣,有貶義。
對口相聲是通過甲乙兩人對話的方式進行表演的。它是從單口相聲脫胎而來,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經出現,便顯示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對口相聲的演員,通常分為逗哏的、捧哏的這兩個角色。由於這兩個演員所表演的人物不同,兩人所負擔的任務就不是平均的,一個是主要的敘述人,一個是輔助敘述的對話者。對口相聲的長處,在於可以更便利地與台下觀眾進行溝通,捧或逗的一方可以將自己虛擬為與觀眾同等的位置,它的表演與欣賞在時空上是統一的。節目中較大部分的笑料,是由逗哏的來表述的,觀眾的注意力也主要在逗哏的身上。但是,捧哏的在對口相聲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捧哏的話是代表著觀眾的,代表觀眾來對逗哏的表述的內容表達肯定或否定的觀點,有時還給予必要的烘托。
徠描寫藝人軼事:《跑海》、《杠刀子》;寫軍閥趣事:《韓復榘講演》、《家務事》、《拔牙》。
一般以敘述某事或談論某一事為主,一般都是一頭沉的敘述方式,捧哏起輔助作用。中間沒有大段的貫口,也沒有捧逗子母哏類的激烈衝突,主要依靠鋪平墊穩的敘述來推進情節,展開包袱。
兩個演員(逗哏和捧哏)所承擔的任務基本相同,如通過相互間爭辯來組織包袱等。
指相聲里模擬方言。像傳統段子《繞口令》、《找堂會》、《拉洋片》等,幾乎從頭到尾都是“倒口”。
相聲中學唱類型的段子,具體的說是屬於相聲說,學,逗,唱中“學”的範疇,它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