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地震工程學的結果 展開
- 地震出版社地震工程學
- 機械工業出版社地震工程學
地震工程學
地震出版社地震工程學
出版日期:2006 年1月
開本:16
頁碼:566
版次:2-1
第一篇是概論與基礎。第一章概論是作者關於地震工程學範疇的個人見解。結構動力學是本書的主要基礎知識,屬地震工程專業研究生必修課,另有講授,國內又已有不少較好書籍,故本書從略,而只介紹地震學基礎和隨機振動必備知識。第二篇是工程地震,重點是第六章地震動;第四章關於地震烈度部分是結合我國具體需要寫的。這一篇是主要目的是想說明,在結構抗震中,現在是從烈度過渡到直接採用地震動的時候了。第三篇是結構抗震理論,重點和基礎是第七章結構地震反應分析,由於國內已有的抗震專著對此均有詳細論述,故本書僅就必要的基礎、重要的概念和最新的進展作詳細介紹。本篇力圖貫徹作者的一個基本信念,即地震工程學的基礎是實際震害經驗、強震觀測資料和現場與室內試驗結果,因此,本書將結構物實際地震反應和試驗擴大為獨立的第九、十兩章。第四篇是地震工程理論的應用,包括地震危險性分析與區劃和抗震設計。
第一篇 概論與基礎知識.
第一章 概論
1.1 前言
1.2 地震工程學研究的內容
1.3 地震工程學與地震學
1.4 地震工程學與社會經濟的關係
第二章 地震學基礎
2.1 地球內部構造
2.2 板塊構造運動
2.3 板內構造活動與板內地震
2.4 震源機制
2.5 地震活動性
2.6 地震波
2.7 地震的儀器觀測與震級
第三章 隨機振動基礎
3.1 隨機過程的基本概念
3.2 譜參數及其物理意義
3.3 最大值分佈
3.4 地震動的隨機過程描述
第二篇 工程地震
.第四章 震害與地震烈度
4.1 地震的宏觀現象
4.2 地震烈度與地震烈度表
4.3 震害及幾次地震實例
4.4 地震烈度的性質及其適用性
4.5 地震烈度分佈
4.6 震烈度的衰減規律
4.7 場地條件對地震烈度的影響
第五章 中國的地震
5.1 中國的地震區和地震帶
5.2 中國的地震歷史
5.3 中國的地震活動性
5.4 中國的大地震與震害
第六章 地震動
6.1 地震動的量測
6.2 強地震動特性
6.3 影響地震動特性的因素
6.4 地震烈度與地震動
6.5 地震動的估計
6.6 人造地震動
第三篇 結構抗震理論
第七章 結構地震反應分析
7.1 地震反應分析的發展過程
7.2 單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反應與反應譜
7.3 多自由度體系的地震反應
7.4 頻域分析
7.5 結構隨機地震反應
7.6 振型組合
7.7 豎向地震反應與p-△效應
7.8 阻尼理論
7.9 結構非線性地震反應
7.10 多維多點輸入的地震反應
7.11 土結相互作用..
7.12 地震反應分析的實用性
第八章 土體地震反應與地基抗震
8.1 地基震害經驗
8.2 土動力性能
8.3 砂土液化
8.4 地基地震反應
8.5 土壩與邊坡的地震穩定性
8.6 樁基地震反應
第九章 結構與地基實際地震反應及其觀測
9.1 幾次近代大地震中結構反應的宏觀經驗
9.2 結構或地基地震反應記錄及其分析
9.3 結構強震觀測結果的重要作用
第十章 結構振動試驗與結構動力性能
10.1 結構試驗的目的
10.2 結構振動實驗與抗震理論的關係
10.3 結構試驗方法
10.4 材料動力性能
10.5 構件動力性能
10.6 結構動力性能
10.7 環境振動
10.8 結構破壞試驗
10.9 結構識別
第十一章 基礎隔震和能量耗散技術及結構振動控制概論
11.1 基礎隔震技術的發展概況
11.2 規則型隔震房屋和橋樑的簡化分析
11.3 疊層鋼板橡膠支座的簡化計算模型
11.4 結構減震消能技術概述
11.5 阻尼器的基本特性
11.6 裝置附加阻尼器的結構抗震設計
11.7 調諧質量阻尼器的原理和簡化設計方法
11.8 主動控制概述
11.9 主動控制演演算法
11.10 半主動控制和混合控制
11.11 主動控制裝置和工程應用
第四篇 工程抗震
第十二章 地震危險性、危害性分析和地震區劃
12.1 地震危險性及危害性分析
12.2 地震活動性分析
12.3 地震危險性分析
12.4 結構易損性與地震危害性分析
12.5 地震區劃
12.6 地震小區劃
第十三章 抗震設計原則和構造措施
13.1 結構抗震理論的發展歷史
13.2 抗震設防標準
13.3 抗震設計原則
13.4 各類工程抗震設計特點
13.5 抗震構造措施
第十四章 結構抗震設計規範
14.1 抗震設計規範的一般情況
14.2 中、日、美三國抗震規範的沿革與現狀
14.3 抗震設計規範一覽表
14.4 現有抗震規範的對比分析
14.5 抗震設計規範的發展趨勢
附錄一 參考文獻
附錄二 人名譯名表
附錄三 地名及單位譯名表
附錄四 中英名詞對照表及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