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批判理論的結果 展開
- 社會學詞語
-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朗納所著書籍
批判理論
社會學詞語
任何同時是解釋性的,規範性的,實踐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社會理論。該述詞首先由霍克海默(M. Horkheimer)所發展,用於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一個左翼思想家團體,也是與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the Frankfurt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成員有關的一種激進社會理論形式
批判理論的一個重要特色在於它不是某個具有明確的所指界限的理論,而是一個理論的“群”。所以,很難給批判理論下一個明確定義。基於該理論對社會結構、群體文化、自由與解放的關切,筆者對批判理論的涵義作如下概括:批判理論是指通過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權對畸形社會(如奴役、不平等、壓迫等)的製造和複製,啟蒙人的自覺、反抗的意識和能力,以獲得自由、解放的理論。其中,霸權即特權群體通過能夠行使權力的各種機構,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來維護其對其他群體統治地位的方式。
20世紀20年代戰敗的德國經濟衰退、社會矛盾突出,通貨膨脹、失業、種族壓迫以及工人運動的失敗、當局對革命的殘酷鎮壓等,強化了法蘭克福學派對社會不公、階級壓迫的認識,他們期望通過批判和揭露扭曲的社會現實,將之導向公正、自由。他們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猶太人的同情,加之對權威的批判,最終招致法西斯與納粹主義的仇視和迫害,他們不得不流徙至美國。法西斯主義、資本主義獨裁由是成為批判理論的關注重點。而在美國的經歷又進一步衝擊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觀與文化觀。美國通俗文化“麻醉的、一般化的、易於著迷的”(P28)、工業化的、藉助大眾媒體廣泛流傳的特徵對傳統上習慣於嚴肅的、精英的、美學的文化的法蘭克福學派成員再次造成了巨大衝擊,文化研究尤其是文化工業批判成為他們研究的重心和研究的方法;此外,美國在社會研究上對自然科學方法的運用,如描述、實驗、測量以及對事實的預設等,使批判和否定實證主義、經驗主義而同時信奉價值參與與社會建構成為批判理論的又一特徵;美國法律標榜平等與不平等的現實間的矛盾,進一步強化了批判理論學者質疑和批判政治、社會制度的基本立場。
1、批判理論否定和排斥實證主義及其研究方法
實證研究是與自然科學相適應的一種獨立的、主流的研究範式,但實證研究“科學方法”突破了自然科學研究的範疇,被引入社會研究。針對實證主義及其科學方法的“客觀化、中立化、實證化、定量化、操作化”,批判理論進行了否定,認為這種科學的方法破壞了人類世界的整體性和意義,否定了人對世界的建構及在此過程中人的價值參與。批判理論認為,任何“事實”都經由了人的建構,不可避免地包含著主觀性、相對性和價值判斷。
2、批判理論以“利益”為研究中心,尋求“啟蒙”社會
批判理論主張對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加以啟蒙,啟蒙即揭露個人及團體的真正利益所在,利益則是指特殊團體(優勢的、弱勢的)的需求與關切,尤其是指在自利的意識與原則下對既得利益或不利地位的關注。對於優勢群體來說,他們總是維持既得利益,從屬的的、弱勢的團體則傾向於改變困境,爭取權力和利益。批判理論就是要揭露這種不平等,並啟發人們為爭取平等而戰。所以,在批判理論學者的眼中,社會生活的核心是衝突的、緊張的。
3、批判理論的目標在於促成“解放”
批判理論認為,從屬的(實質上是被統治的)團體因為某些因素的束縛而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而難以控制自己的生活並達到幸福。批判理論試圖揭露束縛個人自由的因素,如特權的操控、權威的限制等,在啟蒙社會的基礎上並指導人們擺脫束縛,達到自由,即獲得解放。解放是該理論的主要訴求,也是作為一種理論對於“做些什麼”提供指導的價值所在。
4、批判理論批判工具理性
人類對現代科技的過度使用使自身陷入了科技宰制的泥淖。工具理性是科技主義宰制的同義語,它關心方法、效率而非目的,偏愛知性而無視感情,使得事實與價值被生硬地剝離。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核武器的威脅都是工具理性泛濫的後果。批判理論批評工具理性為一種控制欲支配的慾望,造成個人與社會的扭曲、變形。核武器威脅、教育領域對效率原則的偏信、經濟判斷標準的涉入、市場導向等都是工具理性的反映。
5、文化是批判理論研究的重心
在文化研究上,批判理論關注高級文化、大眾文化、青少年文化、文化與自然的關係,尤以大眾文化為研究的核心。該理論指出,高級文化是統治者或優勢團體的精英型文化,是維護特權和排斥弱勢階層的工具,它使弱者陷入對高級文化的憧憬而放棄追求的沉默中。對於大眾文化研究,批判理論重在文化工業批判。文化工業即文化的商品化,它被批判理論學者看成是壟斷資產階級的一種更隱蔽、更有成效的統治方式,是一種“欺騙大眾的啟蒙精神”,它使受眾產生被動、順從和虛假的舒適之感,並相信社會是公正的,同時忘卻了自身的不利處境和對自由的追求,從而有利於壟斷資本主義控制。青少年文化是被批判理論學者寄予厚望的次文化,因為它具有成人大眾文化所不具有的反抗的積極性,馬爾庫塞甚至將解放的希望寄託於青年學生身上。在文化與自然關係上,批判理論譴責工具理性和人類中心主義促使人對大自然的奴役和破壞,強調動物與人的平等權。
6、意識形態的“常識化”
意識形態滲透於人類日常生活中,如家庭、學校、友情等,是一種充滿常識性假設和日常經驗的意識。它以常識的形式遮蔽著人的真正利益,壓抑和消解了人的覺醒意識和塑造社會的能力,從而服務於特定團體的利益,助長著社會的不公。批判理論致力於解釋和揭露常識掩蓋下的意識形態,使人認識到常識的本質,並獲得啟蒙和走向解放。
7、關懷美學,即精英知識
所有的美學形式等都是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下通過特殊的社會過程而被生產、分配和評價的。批判理論努力尋求美學評價的社會標準,並確認美學所服務的利益。最初的批判理論學者相信高雅的藝術具有自由、解放的意向和內質,藝術質疑不公平,嘲諷特權,所以他們稱賞“詩人是世界上未經公認的立法者”。但後來批判理論改變了對美學的觀點,批判美學藝術不過是維護特權利益的工具,“莎士比亞是形成意識形態的場所之一”。
8、心理分析理論是批判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礎
批判理論的形成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的影響。例如,批判理論受心理分析學說關於潛意識的概念影響,指出社會表面下隱藏著強力的思潮和結構;心理分析重視分析人的精神畸形,批判理論則關注社會事實的扭曲;前者希望通過心理分析治癒患者,後者則相信批判理論本身可以促成解放。此外,批判理論引用了心理分析的人格分裂概念,指出階級、性別、文化競爭等所帶來的利益衝突使社會呈現分裂狀態,因此社會是衝突的,而非和諧的。批判理論試圖揭露這種分裂、衝突,使弱勢團體發現社會扭曲的原因,進而實現自我治癒,即解放。
9、批判理論的解釋層次
對一事件進行解釋時應結合三個層次:層次一,即個人角度;層次二,即制度角度;層次三,即結構角度。例如在引言里所提到的問題,為何不同學生的學業成績會差異迥然?按三層次相結合的觀點,首先應考慮到個人的因素,如努力程度、智商高低等;其次,應考慮差班與好班的因素,或者同一班內的座次等因素;最後則需要考慮是否存在種族歧視等因素。儘管批判理論主張三個層次應結合起來,但實際上它更多地從層次三來分析問題。
該研究所是由F. Weil於1922年創立的,他是一位熱烈追隨馬克思激進主義的政治學家。在納粹當權時期,這個研究所遷至紐約,1949年遷回法蘭克福。研究所於1969年解散,但它的影響仍然存在,尤其是J. Habermas近年的研究工作。許多傑出的左翼理論家與這個學派有正式的關係,包括T. Adorno,W. Benjamin,E. Fromm,H. Marcuse,M. Horkheimer(他於1931-1958年期間任研究所所長)等.
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
1923年,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成立。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本雅明等。他們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出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宏觀的廣泛的批判性研究。1934年遷往美國。1949年回到法蘭克福。一般認為,法蘭克福學派自開創至今,已歷三代,每代各有一位核心人物。
第一代是霍克海默,他的《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Traditionelle und Kritische Theorie)為法蘭克福奠定經驗研究和社會批判相結合的思想路線。
第二代是哈貝馬斯,用《認識與興趣》為批判理論奠定一個規範的研究框架。
第三代是霍耐特(Axel Honneth),在最近一篇綱領性文章《關於社會研究所的未來》(Zur Zukunft des Institus fuer Sozialforschung)中試圖在經驗與規範之間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
法蘭克福批判理論學派的獨特研究方法,是一種以馬克思主義的和和新左派思想的姿態,既與西方實證論(positivism),也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主義(scientism)進行爭論,同時既批判西方資本主義,也批判由布爾什維克創建的社會主義社會形式。法蘭克福理論學派學者們的重要貢獻有以下幾個方面:
對適合於社會科學的非實證論認識論的辯論.
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的.
融合Karl Marx和Sigmund Freud的思想,使佛洛依德理論激進化,並為馬克思主義提供一種更完整的人格理論.
學派成員著作的這些特徵,首先是以重新研究馬克思年輕時的哲學思想和修正盛行的前蘇聯官方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為基礎的,法蘭克福理論學派的學者認為這類解釋是屬於經濟主義且太過決定論.
儘管有著這些共同的主題,學派成員們的著作並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觀點。不僅個別的理論家追求他們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而且總的來說,學派成員們經常改變他們關於現代社會分析中使用的方式,以適應研究所成立以來發生的大規模政治和經濟變化,包括法西斯主義的崛起和西方革命運動的失敗。最初,研究所的成員們期望競爭性的資本主義會轉變成壟斷資本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從而直接導致社會主義。後來,學派中一些成員的思想,尤其是T. Adorno和M. Horkheimer日益變得悲觀,認為工人階級總是被新的大眾文化(mass culture)模式所左右,將來不太會發展出革命的意識型態。但其他的理論學家,尤其是H. Marcuse仍是比較樂觀的,他指出在傳統的無產階級之外,已有了新的革命意識泉源,如少數族群和學生。然而不論對革命的前景抱持悲觀或是樂觀的看法,所有的法蘭克福學派理論家仍是在探討一個共同的主題:西方資本主義和蘇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組織形式均展現出的狹隘和非人性化的「技術理性」(technical rationality),倒轉了啟蒙理性的理想。這種技術理性又與社會科學的實證論形式和科學主義形式串聯起來,這一點正是批判理論必須予以抨擊的.(PP. 26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