傴僂

傴僂

傴僂,即腰背彎曲。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

詞語釋義


詞義

傴僂:腰背彎曲(多形容老人)

例句

《醉翁亭記》中: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僂”音義質疑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2003年12月第1版)第24課,柳宗元寓言傳記《種樹郭橐駝傳》,其註釋③“[僂(lǘ)(陽平音,筆者注)]脊背彎曲,即傴僂病。”筆者認為有兩處欠妥。
一是注音。筆者查閱了多種版本古、現代漢語辭書,都未發現“僂”的陽平音,只有lǚ(上聲)和lóu兩音。《辭源》(合訂本,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第1版)138頁:“僂lǚ力主切,上”。同冊教材附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所列十分明確,見163頁。

引證解釋

1.特指脊樑彎曲,駝背。
《舊唐書·吳兢傳》:“兢 雖衰耗,猶希史職,而行步傴僂,李林甫 以其年老不用。”
清 劉大櫆 《游黃山記》:“峰銳而小,立石如老人傴僂之狀。”
豐子愷 《緣緣堂隨筆·東京某晚的事》:“忽然從橫路里轉出一個傴僂的老太婆來,她兩手搬著一塊大東西。”
2.恭敬貌
賈誼 《新書·官人》:“柔色傴僂,唯諛之行,唯言之聽,以睚眥之間事君者,廝役也。”
《後漢書·張酺傳》:“公其傴僂,勿露所敕。”李賢 註:“傴僂,言恭敬從命也。”
韓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詩:“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魯迅 《三閑集·路》:“文藝家的眼光要超時代,所以到否雖不可知,也須先行擁篲清道,或者傴僂奉迎。”
3.俯身。
唐 施肩吾 《誚山中叟》詩:“天陰傴僂帶嗽行,猶向巖前種松子。”
宋 歐陽修 《醉翁亭記》:“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不絕者,滁 人游也。”
袁枚 《新齊諧·殭屍貪財受累》:“王 趁其傴僂時,儘力推之。”

關於傴僂


關於僂

《辭源》138頁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1979年9月第1版,下稱《古漢》)164頁,對“”釋義一致,主要有三項:①“屈”;②駝背;③很快。《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修訂第3版,下稱《現漢》)828頁,對“僂”釋義有二:一為“彎曲(指身體)”,組詞“傴(yǔ)僂”;二為“〈書〉迅速;立即”。且標明有另外讀音“另見819頁lóu”。

關於傴

《辭源》137頁,直接解釋為“曲背”,組詞並釋義“[傴僂]一脊背彎曲之病,即駝背;二鞠躬,恭敬貌。”《古漢》306頁釋義是“駝背”,援引《荀子·儒效》“是猶傴身而好高升也。”引申為“曲身,表示恭敬。”援例《莊子·列禦寇》“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意思是“(正考父)第一次被任命為士時,謙虛地彎下了腰。再次被任命為大夫時,恭敬地把腰彎得像駝背一樣。第三次被任命為卿時,恐慌地伏在地上。”(見張玉良主編《白話莊子》,三秦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現漢》1537頁將“傴”直接解釋為“曲(背);彎(腰):~著背/ ~下腰。”組詞並釋義“[傴僂]〈書〉腰背彎曲。”
可見,古今漢語中,“僂”、“傴”意思基本一致,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古漢語常常單用,現代漢語多將“傴僂”作為雙音節單純詞使用。
上文引《古漢》306頁釋義“駝背”,無誤,但其援引《荀子·儒效》釋為“曲身,表示恭敬”,非。《荀子·儒效》完整句:“身不肖而誣賢,是猶傴僂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眾。”該句意為:(自己)不肖反自以為賢這叫做誣,就好像駝背之人越是抬高身體頭反而更加低屈,因此笑之者愈眾。

關於傴僂病

筆者查閱多種工具書,也未發現“傴僂病”一詞,而只見“佝僂病”。如《現漢》443頁:“[佝僂]gōu·lóu脊背向前彎曲。”解釋“佝僂病”為:“病,患者多為嬰幼兒,由缺乏維生素D,腸道吸收鈣、磷的能力降低等引起。癥狀是頭大,雞胸,駝背,兩腿彎曲,腹部膨大,發育遲緩。也叫軟骨病。”看來,不管“腰背彎曲”的“傴僂”也好,還是“脊背向前彎曲”的“佝僂”也罷,都只是“佝僂病”表徵之一,不能等同於“佝僂病”。
從課文看,郭橐駝雖然“病僂,隆然伏行,有類橐駝”,並因而得名,但他不是嬰幼兒而是成人,也是個經驗豐富的種樹能手,還能頭頭是道地講出一番種樹以外的道理。可據情節(儘管是虛構的)推斷其體力和智力不下於一般人。而據生物學和現實生活例子,“佝僂病”患者體力和智力一般都不如常人。我想,課文“病僂”可翻譯為“有脊背彎曲的毛病”或者“由於生病而脊背彎曲”,而不能斷定其患“佝僂病”——退一萬步說,即使郭橐駝真的患有“佝僂病”,也不能說患“傴僂病”,因為沒有“傴僂病”一詞。
綜上所述,筆者個人認為,註釋③可以改為“[僂(lǚ)]脊背彎曲,即駝背。”
一孔之見,誠望就教於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