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勝寨
大勝寨
大勝寨古名大乘山,位於湖南是石門縣西北部壺瓶山鎮,公元1272年,提信校尉、武略將軍陳南荊奉湖南巡撫趙慎清將軍之令,趕跑鶴峰墨大王,其五世孫陳安富后遂於此設營駐守,遂名大乘寨。
目錄
位於壺瓶山鎮四方村,古名大乘山,最早開發於宋度宗戍淳年間。其時湖北鶴峰容美司田土王已據泥沙姚家坪,奠基建衙。朝廷派將軍趙慎清進剿。趙令其婿陳南荊擊敗田土王,遂建南荊寨於江坪河。自南荊以下至景春先後五世,均為泥沙一方保障。景春之父陳安福曾以大勝寨險要設營駐守(見《陳氏族譜》)。
明洪武年間,有千戶夏克武的妹子慕大乘山(即大勝寨)奇秀幽靜,建任威觀於其頂端,沐齋誦經。洪武廿十年(公元1389年),克武子德忠誘九溪蠻為寇,靖寧侯葉,並添坪所千戶覃添順征討,德忠伏誅,夏姑也遭株連,任威觀便淪為一般道徒焚拜之所。
明世宗篤行道教,濡及下民,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泥沙道士王大勝在當地大施主唐思景的贊助下,募得巨款,重建任威觀,並將大乘山改名為大勝山,任威觀更名為大勝寨,沿用至今。自是寨上殿堂金碧輝煌,佛雕偶塑,繪彩嵌金。共設神位46尊,羅漢500座,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見現存文物大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所鑄銘文)。
爾後清乾隆廿七年(公元1762年),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又兩次葺修,規模日臻,常住和尚5、6人,一年香客不斷,晨鐘暮鼓,佛趣悠然。每年2月29日觀音會,7月13日盂瀾會都有百名信徒遊客前來禮佛觀光。寺廟規模宏偉。有大雄寶殿、觀音大王殿、五百羅漢等殿院,拱檐聳翠,飛閣繞雲。佛象成人般大小,雕塑精美,神形畢肖。廟旁有古井一口,此井有三奇:雖數百人飲用而不竭,雖百日大旱而不枯,雖長時不汲而不溢。文革時期,大勝寨遭到破壞,僅存遺址,現正在逐步對其進行修復,恢復其原貌。 2004年12月,石門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大勝寨景區大勝丹霞大勝寨,是在紅色的砂礫石的岩層之上,發育形成一種非常獨特的,景觀非常美的獨特的奔馬形狀式的丹崖地貌,形成始於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岩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岩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岩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如今似犀牛、如奔馬狀的丹霞地貌。文峰夕照文峰山,在大勝寨東8公里許文峰村,河谷平原中間平地聳立的一圓錐形石峰,海拔460米,狀似椽筆,與泥沙古鎮遙遙相望,是“泥沙八景”之一,全峰裸岩壁立,清秀挺拔,峰頂覆蓋著青春草木,如一頭青春秀髮。一峰獨出,五嶺迎合,“筆”映渫水,直書蒼穹。文峰山原名驢屌山,相傳清末士子白瀕洲遊歷至此,見文峰一峰獨秀,似書寫天地文章的巨筆,遂改名文峰,列為“泥沙八景”之一,並賦《文峰夕照》詩一首:“五嶺遠來只為寵,龍奔蛇走巧爭雄,文峰夕照斜陽里,處處仙山處處童。”但也有人說是李白改。原石門八中(校址在泥沙)教師王芳耀在泥沙大橋遠眺文峰山,靈感突發,吟出一聯:“文峰山山頂尖尖似筆筆寫五湖四海,泥沙橋橋拱圓圓如鏡鏡照綠水青山。”此聯以頂針手法,繪寫文峰山與泥沙橋之勝境,實乃一佳聯。登臨此峰,四圍勝景盡收眼底。北望大勝寨卓立如轎,古木蔥蘢。相傳,昔日山頂松竹林中,隱隱可見古廟高崇,雲亭連幢,每天清曉日出,便傳來大勝寨陣陣鐘聲。南瞰泥沙古鎮卧立渫水之濱,碧潭映照裊裊炊煙,青石板老街映襯幢幢高樓,獅山拱橋與渫水相袂,虎港濤聲攜汽笛唱鳴,一片昇平祥和之景。東眺磨嶺矗立渫陽,古楓成林,春日青綠如蓋,秋日把東方染紅。西看東山峰高矗齊天,昔日不時響起華南虎嘯谷之聲,震蕩渫水,震顫八方山野。佇立文峰之巔,“大勝鐘聲”、“磨嶺楓紅”、“虎港春潮”、“東山虎嘯”、“虎窩雉啼”、“廟潭垂釣”、“雄獅卧波”等其餘泥沙七景,自是一攬無餘。而最為神奇的是,每日斜陽西下,看晚霞在東山峰上激流迴旋,看腳邊小嶺蛇行游過紫色的河水,看八方山坳晚嵐浮動,看金雕成群放飛在一片金色光罩的騰浪山嶺上,彷彿身在西方佛天世界,天明地廣,心凈天闊。有詩云:萬山綠到文峰頂,碧水東流黃虎迎。雲動西天夕照里,泥沙獨佔江南春。犀牛望月從壺瓶山鎮東北行10里,便見一座突兀森郁的秀山在盆地中部孤峰聳立,拔地而起,那就是遠近聞名的大勝寨了。大勝山海拔600米,山頂平面東西長450米,南北最寬處100米,最窄處僅1.15米。峰起突兀,嵬峨多姿,三面皆為高300米的懸岩絕壁,一面脊嶺下延。所處方位不同,形勝各異。從平峒望去,宛似一乘鸞轎,轎頂轎杠惟妙惟肖;從栗樹埡望去,又像一頭犀牛;栗樹埡下有一石洞,形如半月,故有“犀牛望月”之勝;從唐家峪遠望,又如一座鐵砧。馬頸懸崖登此峰,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從西邊前山沿石級而上,將到山頂,便進入一條長近30米、寬僅側足的山樑,俗稱“馬頸”。“馬頸”兩側是刀削般的懸岩,僅生雜草刺從遮掩,既無可遮靠之樹木,又無人工欄桿可攀扶,稍有不慎,就會跌下萬丈深淵。行人到此,往往匍匐而行,或是互相牽引而過,戰戰兢兢,不敢側視。另一條路在東面稱後山。山石裸露陡峭,鑿於峭壁上,僅一腳寬的棧道,似從天而降的天梯。沿三層斷岩盤繞而上,無遮無欄,只有一叢叢的龍鬚草在岩間搖曳,好似在向你示威。行人在此須猿攀猴行,前邊人的腳幾乎能踩後邊人的腦袋,攀援間其目不敢向外側視,手腳並用還嫌少,戰戰兢兢,惶恐不已,故比前山更險。極富挑戰的攀援,吸引了無數遊客。高拔諸峰大勝山高拔諸峰,一登絕頂,但見群山匍伏,萬豁鯨奔,八方形勝,一收眼底。馮觀,壺瓶山臣服腳 下,東顧,文峰匍匐眼前,下望,環繞平洞村的東西兩帶碧水款款東流,花樹蔥籠,沃野田疇,農居點點,好一派田園風光,彷彿桃源仙境。遠眺,關山千重,雲蒸霞蔚,恍如身在雲天。玉帶似的公路蜿蜒於崇山峻岭之中,真乃遊覽佳境。此情此景,塵世的喧囂,工作的煩惱,紅塵的恩怨,凡俗的勢利,全都會隨風而去,三面萬仞絕壁,怵目驚心,連野猿也望而生畏,土人常避兵其上。然而絕壁上卻生長著藥用價值很高的野百合,間或有膽大的葯農,腰繫繩索,絕壁飛渡,尋覓採挖,至驚至險,較之南疆人採摘燕窩有過之而無不及。孤峰古井山頂有一任威觀,明洪武時建,規模宏偉。有大雄寶殿、觀音大士殿、五百羅漢殿等殿院,拱檐聳翠,飛閣繞雲。佛像成人般大小,雕塑精美,神形畢肖。廟旁竹林,修篁綠葉,鬱鬱蔥蔥。尤為神奇的是竹林外一方形石井,清泉卻常年汩汩流出,清甜可口。此井有三奇:雖數百人飲用而不竭,雖百日大旱而不枯,雖長時不汲而不溢。李白飲后,遂題“四時不竭”。此孤峰枯岩上何來不竭之井?相傳很久以前,山頂並沒有古井,山下一對恩愛的王氏青年男女,因族間禁止同姓通婚(現代科學證實,同姓通婚會引起基因突變,古人這一規定是正確的),逃至峰頂,三天三夜的躲避,讓他們命懸一線,正當他們在懸崖邊殉情時,觀音菩薩得到感應,慧眼一看,得知男雖姓王,其祖父實系王氏上門女婿,男實從母姓,是假姓,偽姓,冒姓,根本不是同姓,不違背同姓不婚這個族規,故施法救之:從雲端里飛來一隻仙鶴,用它鮮紅的喙在山頂啄出了這眼古井,成就了這樁至死不渝的姻緣。雄獅卧波獅山,鄰近“廟潭”,踞立渫水,是大勝寨四周最小的山。高不過50米,長不過60米,寬僅在15至20米之間。北西南三面陡削,上生古荊老藤;東面舒緩,上覆青苔雜草。北高南低,石黑草密,凜凜然而富有生氣。泥沙《唐氏雜鈔》中說:“老街之北有獅山,卧渫水,連廟潭,山水相生。東與白馬山一溪相隔,西與船山隔河相對。立船山而望,渫水西來,撞獅山急速而迴旋。山立潭中,類石獅踞卧於碧波。故獅山之名非獅而名,是因形賦名耳。”清末士子白瀕洲《宜沙八景詩》序中云:“石山如獅,踞卧碧波,非鍾情不會眷戀於渫水,無靈氣不會坐對於文峰,鈴目含怒,雄視如畫江山,戟鬣發威,聲動九矢雲雨,實宜沙之佳景。”相傳,元未墨土王自鄂西漁洋關南襲平峒蠻王成功后,遊山玩水之中,見姚家坪背倚佛山嶺,前橫渫水河,東踞獅山如隘,西伏青嶺如象,遂建行宮“玉成樓”與泥沙老街隔河相望,在門樓石柱上鐫聯曰:“獅象把水口,匯一川魚龍於眼底;柱峰鎖雲煙,展四時春色盡樓前”,並在“獅”口置東門,“象”鼻置西門,把獅山作為東出西進的關口之一。獅山因緊鄰泥沙,立於渫水,小而勢峻,低而位中,所以成為泥沙觀景攬勝之佳處。登臨山頂,站在抗日時期修築的禦敵碉堡殘垣上,可看盡四周秀色。向南:廟潭沉碧,石橋如虹;土家弔橋環老街而排列,新式高樓依山勢而聳立;遠山三疊,雲嵐繚於綠中,近水三曲,河柳掛在樓間;路入靈山,峰迴而路轉;雲行潭中,綠盤以托玉。向西:綠疇梯上,灌渠橫一;學校樓高,風送讀書聲入雲;東山峰尖,日幻五彩色裹鷹;渫水因山迫而急奔,群鳥因虎嘯而掠林;姚坪草長,綠湮“玉樓”殘跡;水風撲面,草動獅山之頸。向東:虎港聳峙,汽笛聲盪;白馬山飲水廟潭,桃花嶺放綠渫濱;磨嶺立天,楓林層迭其上;蘭溪流潺,鷗鷺躍動其中。向北:茶園溢香,稻田連隴;文筆峰矗立目前,大勝寨顯露其巔;姬堂樹密,松竹搖曳其影;水庫聚流,鏡面閃耀天光。晝立獅山,是攬四周勝景,生一胸神奇;夜登獅山,是看一城燈火,見滿天繁星。秋夏冬春景不同,晴陰雨雪景相異。登臨此山,自當情不自禁,或歌古人之妙辭,或唱前人之佳句,或撰綠色之短詩,或賦爽心之韻文。短笛吹響,散於清風之中,播於東流之水,寄與漫天之雲。生長於泥沙,後生活在台灣的吳恭亮,夢回泥沙,魂游獅山,醒來賦《獅山卧波》一詩云:渫水粼粼繞尾過,雄獅一匹卧長波。踞視江山多變幻,年年高唱南風歌。廟潭垂釣廟潭,位於大勝寨下泥沙老街青石板路東端。渫水西來,遇象山南折,撞船山東曲,擊獅山南走,至關廟腳下,停百里嘯聲而迴旋成潭。潭長80米,寬60米,深50米。一潭沉壁,白鷺翻飛,碧水映樓。潭水清澈,游魚無數,像在天空遊盪,無所依託。潭底中央有一大石,方如“棺木”,人稱“石棺”,云:“天地靈氣,皆聚於茲,發於茲,是故泥沙地靈而人傑”。潭北有“獅山卧波”、文峰倒映,潭東有石橋如虹雄跨,百年茶號“泰和合”西式古屋面水矗立。潭南一兀出的巨石上,有關廟遺跡,鐫字斷石,雕符殘碑,依稀可見。潭之上游,有明初田土王“玉成樓”行宮;潭之下方,有明末換文驛站。相傳,孫中山表弟盧次倫,1890年於泥沙興辦茶業,創出的譽滿歐美的“宜紅茶”,即是從此潭水運出虎港,入澧水,下洞庭,經武漢而至歐洲,“海國流芬”。這座廟潭,就是“流芬”的源頭。一泓碧水可謂潤發了壺瓶山百年不衰的茶業,釀造了土家人芬芳醇冽的茶文化。廟潭是泥沙八景之一,是當地讀書人視為集會吟詩聯對賦文之“蘭亭”,在“一葉扁舟橫岸泊,幾行白鷺繞江飛”的畫圖中,才子們自然會情隨景轉,詩自心出,在碧波上凌空飛揚起無數佳句。“廟潭垂釣”就是百年前泥沙最具詩情畫意的景觀。試想,一個釣翁,從青石板路上悠閑步下漕運茶葉碼頭,戴一頂竹葉斗笠,披一件棕毛蓑衣,坐楊柳樹下,橫一桿釣鉤於碧潭之中,可謂愜意至極!美妙至極!白瀕州有詩云:“廟潭虯柳伴老桂,春風揚鞭打香枝,騾馬聲碎石板路,不驚釣翁釣翡翠。”今天,廟潭南岸古樹成蔭,北岸灘頭楊柳婀娜。碧水靜流,明亮如鏡。虹橋高樓,皆在其中;飛鳥雲天,盡出其里。春日有茶廠飄出的濃香掠過潭面,夏日有少兒游弋河中擊玉濺珠。秋日高爽,潭水共長天一色;冬日沉碧,晚霞與山鷹齊飛。詩云:靜影鏡中立,天光動四時。夜間漁火盛,白晝鷺鷗舒。沉玉一舟盛,浮塵兩岸除。夕陽共月明,仙女浴瑤池。大勝寨詩詞登大陳寨陳純綱登上大陳寨,神思極目看。文峰伏腳下,壺瓶匍眼前。太平喜今日,烽火憶當年。將軍陳安富,據寨戌邊關。八方除匪患,四邑保平安。不見紅岩上,猶有熱血鮮。註:大勝寨原名大乘山,武略將軍、昭信校尉、遙望隘土官正百戶陳安富見其地勢險要,遂設營固守,改名大乘寨。后與土匪在其周圍血戰,仗其險要大獲全勝,遂更名為大勝寨,陳安富去世后,後人為了紀念他,又改名為大陳寨。寺廟稱寨怪不怪?陳純綱寺廟稱寨怪不怪?大乘山獨放“異彩”。嵩山倘若曾駐軍,定必名為少林寨!游遙望隘壺瓶飛瀑布,洞口落桃花。虎港流碧水,大勝聳丹霞。水調歌頭唐天源瀟灑二三叟,大勝覽山川,羊腸小道迴轉,步步險難攀。筇杖扶持腳穩,山石有棱手挽,助我上山巔。峭壁懸千丈,真乃一雄關。任威觀、大勝寨、美名傳。峰如馬頸,安福建寨保平安。擊寇渾身勇力,帷幄無窮奇計,剿匪凱歌還。有鹿遭災后,惟剩水盈潭。註:安福指陳安富。陳氏族譜中他的譜名為陳安富。世稱陳安福。“有鹿遭災后”指安富孫陳義洪因防衛需要遷營耍武后,一些人在寨上建觀修寺,大搞迷信,搜刮民脂民膏,后毀於天災人禍。登大勝寨唐天源人言高處不勝寒,坡老遺留水調篇。今我登監大勝寨,不辭凍手欲摩天。大勝寨唐天源飛聲渫澧稱神境,遐爾傳聞五百年。羊腸小道籠輕霧,絕頂岩梁涌冽泉。大勝寨景光顏允楚馬頸峰天險,大勝寨崇垣。三面懸崖峭壁,一面脊嶺下延。沿著盤山石板路,拾級而上上青天。扶著防護欄鳥瞰,怵目驚心膽欲寒。石壑縱橫,溪流飛湍。鳥鳴獸走,田連陌阡。寨下萬種形勝,天地風光無邊。壺瓶山“大勝寨”聯大者氣傲,小者氣短,此山今瞭望,渾身只有傲世骨;勝之為王,敗之為寇,寨頂始登臨,足下頓生霸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