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2條詞條名為團結村的結果 展開
- 雲南省紅河元陽縣南沙鎮呼山村委會
-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西城鎮轄村
- 山東煙台市海陽方圓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 雲南瑞麗市勐卯鎮團結村
- 山東省滕州市洪緒鎮下轄村
- 雲南大關縣上高橋回族彝族苗族鄉團結村
- 廣東省廣州增城市中新鎮轄村
- 雲南怒江州瀘水市大興地鎮下轄村
- 四川成都青白江區福洪鎮團結村
- 浙江義烏市大陳鎮團結村
- 湖北大冶市還地橋鎮團結村
- 重慶市綦江區郭扶鎮下轄村
- 河南新野縣城郊鄉團結村
- 雲南省昭通市永善縣團結鄉團結村
- 貴州省威寧縣石門鄉下轄村
- 雲南省昆明東川區舍塊鄉團結村委會
- 浙江海寧市許村鎮團結村
- 雲南彌渡縣牛街鄉團結村
- 廣東省清遠英德市九龍鎮團結村
- 江蘇興化市新垛鎮團結村
- 雲南屏邊苗族自治縣白河鄉團結村
- 甘肅隴西縣鞏昌鎮團結村
- 遼寧省瓦房店市萬家嶺鎮團結村
- 安徽明光市石壩鎮團結村
- 雲南省曲靖宣威市樂豐鄉團結村委會
- 雲南昆明市東川區舍塊鄉團結村
- 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團結村
- 安徽省潁上縣謝橋鎮團結村
- 陝西澄城縣善化鄉團結村
- 雲南省紅河彌勒縣朋普鎮團結村委會
- 雲南陸良縣小百戶鎮團結村
- 內蒙古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將軍堯鎮團結村
- 雲南綏江縣南岸鎮團結村
- 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團結村
- 雲南省曲靖富源縣竹園鎮團結村委會
- 山東平度市白埠鎮團結村
- 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六順鎮團結村委會
- 雲南昆明市盤龍區滇源鎮團結村
- 安徽南陵縣何灣鎮團結村
- 浙江寧海縣桑洲鎮團結村
- 雲南省昆明塘子鎮團結村委會
- 雲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漠沙鎮團結村
- 雲南省紅河箇舊市大屯鎮團結村
- 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廖家村鎮下轄建制村
- 雲南會澤縣樂業鎮橫山村委會團結村
- 雲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永平鎮團結村
- 安徽肥西縣官亭鎮團結村
- 黑龍江省大慶市肇源縣頭台鎮下轄村
- 新疆霍城縣水定鎮團結村
- 湖北省恩施州宣恩縣高羅鄉團結村
- 雲南洱源縣西山鄉團結村
-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安鎮街道團結村
-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九垸鄉團結村
- 山東膠南市理務關鎮團結村
- 懷遠縣雙橋集鎮下轄村
- 湖南省永州市祁陽縣白果市鄉下轄村
- 貴州省赫章縣媽姑鎮下轄村
- 雲南箇舊市大屯鎮團結村
- 雲南省德宏盈江縣昔馬鎮團結村
- 雲南省麗江永勝縣六德傈僳族彝族鄉團結村
- 雲南富源縣竹園鎮團結村
- 雲南永勝縣六德傈僳族彝族鄉團結村
-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寶堰鎮團結村
- 鳳凰縣阿拉營鎮團結村
- 雲南省玉溪新平縣漠沙鎮團結村民委員會
-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老集寨鄉轄村
- 雲南省大理巍山縣大倉鎮團結村委會
- 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杜集鄉團結村
- 雲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倉鎮團結村
- 貴州省威寧縣龍街鎮下轄村
- 雲南省大理雲龍縣團結鄉團結村民委員會
- 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團結圩鄉下轄村
- 雲南省迪慶香格里拉縣小中甸鎮團結村委會
- 雲南馬關縣古林箐鄉下轄村
-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龍袍街道團結村
- 四川省什邡市南泉鎮下轄村
- 雲南省大理洱源縣右所鎮團結
-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黃豐鎮團結村
- 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團結鄉團結村
- 貴州黔南州平塘縣甲茶鎮團結村
-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黃臘鄉團結村
- 福建安溪縣城廂鎮團結村
- 甘肅省嘉峪關市文殊鎮轄村
- 雲南省普洱鎮沅縣恩樂鎮團結村民委員會
- 貴州省六盤水盤縣柏果鎮團結村
- 貴州畢節市織金縣黑土鎮團結村
- 雲南滄源佤族自治縣岩帥鎮團結村
- 雲南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磨黑鎮團結村
- 上海市松江區葉榭鎮下轄村
- 貴州畢節市織金縣茶店鄉團結村
- 湖北隨州市廣水市駱店鎮團結村
- 雲南鳳慶縣魯史鎮團結村
- 廣西貴港市桂平市團結村
- 安徽省六安市壽縣八公山鄉團結村
- 貴州省赫章縣威奢鄉下轄村
- 陝西省安康市石泉縣喜河鎮團結村
- 雲南昆明市盤龍區松華鄉團結村
- 雲南省普洱景谷縣永平鎮團結村民委員會
- 湖南省常德市官當鎮轄村
- 貴州省威寧縣雪山鎮下轄村
- 寧夏銀川市西夏區鎮北堡鎮團結村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團結村
-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免渡河鎮下轄村
- 福建漳州平和縣霞寨鎮團結村
- 貴州畢節市威寧縣玉龍鄉團結村
- 第六屆自治區文明村鎮
- 雲南省紅河元陽縣新街鎮團結村
- 福建南安市康美鎮團結村
-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團結村
- 雲南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塘子鎮團結村
- 貴州省赫章縣珠市鄉下轄村
- 浙江建德市洋溪街道團結村
團結村
山東煙台市海陽方圓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明洪武四年(1371年),監生佟普恩自河北省承德縣麟泊村遷來此建村,以姓命名佟村。明正統五年(1440年),修威、李聲同時從四川北徙,至此定居。后緣佟姓絕嗣,因村處洪門寺東,“東”字近“佟”音,遂改名東村。初隸屬萊陽縣,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海陽縣后,屬嵩山鄉外白社。
民國時期,隸屬第一區東村鎮。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先後隸屬東村鎮、十一區、十三區、東村人民公社和東村鎮,現隸屬方圓街道辦事處。1946年2月8日,東村分為和平、民主、團結、生產四個行政村,本村為團結村。團結村位於市城區南部,地處東經120°09′,北緯36°46′。北、東連接生產村,西靠和平村。2002年,全村503戶,1372人,有修、楊、趙、李、丁、於、劉、張、姜、孫、王、薛、陶等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修姓,佔80%。本村土改前有土地面積90.7公頃。2002年,有耕地40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198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18萬元。200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600萬元,人均純收入3300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21%、29%、50%。200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981萬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0.5%、32%、66.7%,人均純收入3640元。
1942年9月16日東村解放。1946年2月8日東村劃為和平、民主、團結、生產四個行政村,本村為團結村。同年2月底本村始建黨支部,高尚春任黨支部書記。1947年東村小學教師在東村首次演出《白毛女》。同年進行土改複查,村民推翻封建勢力,獲得政治、經濟雙翻身。1954年春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春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76年村購20馬力拖拉機2台。1979年村投資8000元,建飯店1處。1992年村成立團結建築公司。2000年村開發中心始行舊房改造,第一幢居民樓開工建設。
第一產業1955年,糧食畝產18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418公斤。1983年,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畝產593公斤。2002年,糧食畝產310公斤,總產10.7萬公斤;第一產業收入30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0萬元,畜牧業收入10萬元。第二產業建國前,本村僅有小手工業,生產麻布、網扣、氈帽等,從業人員50多人,收入僅夠自給。1978年,村建麵粉廠、油坊,職工14人。1982年,丁恕自籌資金建木材加工廠。此後村相繼建成汽修廠、羊毛衫廠等。1992年投資35萬元,成立建築公司。2001年,建築公司固定資產原值達200餘萬元,從業人員120人,收入600萬元,利稅190萬元。同時,村還成立了開發中心。2000年,全村第二產業從業人員達200餘人,總產值1000多萬元,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80多萬元,利稅180萬元。2002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0人,收入1961萬元,其中工業收入990萬元,建築業收入971萬元。第三產業改革開放后,村黨支部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先後發展起理髮、電氣焊、修理業和商店、飯店、旅社等,從業人員128人,常年收入186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380人,收入3990萬元,其中運輸業收入400萬元,服務業收入226萬元,商飲業收入3364萬元。
文教科技1931年,由修日三倡導,本村關心教育事業的紳士、商賈捐資興辦東村高小。1942年解放后,公辦東村完小。實行教育改革,小學下放到村辦,團結村辦起了一所小學。1-2年級學生在本村就讀,3-5年級學生在東村中心小學就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至2002年,本村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45人。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00公斤左右。建國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5000元,有摩托車300餘輛,各類運輸車125輛、高級橋車4輛,電話450部,彩電520台。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居住面積不足8平方米。1993年,村統一規劃街道、房屋建設,投資500萬元,建設別墅樓50棟。2000年,進行舊房改造,大部分村民拆了舊草房,搬進了新樓房,過上了城市化生活。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1986年,村投資20萬元,安裝上自來水。1987年,投資10萬餘元,安上閉路電視。其後,每年從集體中拿出10萬餘元,為群眾解決農業稅、特產稅和教育、公路、民兵、優撫等各類集資;每年為群眾免費耕地、灌溉、小麥脫粒。2000年起,逢年過節為村民分發一定福利;6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年發給100元養老金;全村村民每人發給液化氣1瓶。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6年2月,高尚春、周言海經中共海陽縣委副書記張匯川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同年成立黨支部,高尚春任黨支部書記。1946年底,黨員發展到4人。2002年,全村有黨員52人。自1946年2月起,有周言海、修吉恆、劉漢章、修德春、修長春、修長敏、修會林、修悅騰任黨支部書記。2000年起,修福賢任黨支部書記。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6年2月,成立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自1946年2月始,有修吉恆、修曰明、修樹樂、修京洲、修洪文、修長敏、修京貴、修作川、修會林、修德武先後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