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防
徐防
徐防,字謁卿,後漢沛國銍(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人,祖父宣,為講學大夫,以《易》教授王莽。父憲,亦傳宣業。
防少習父祖學,永平中,舉孝廉,除為郎。防體貌矜嚴,占對可觀,顯宗異之,特補尚書郎。職典樞機,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嘗有過。和帝時,稍遷司隸校尉,出為魏郡太守。永元十年,遷少府、大司農。防勤曉政事,所在有跡。十四年,拜司空。
防以《五經》久遠,聖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後學。上疏曰:“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其後諸家分析,各有異說。漢承亂秦,經典廢絕,本文略存,或無章句。收拾缺遺,建立明經,博徵儒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遠,微旨將絕,故立博士十有四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所以示人好惡,改敝就善者也。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私相容隱,開生奸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互相是非。孔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史之闕文’,疾史有所不知而不肯闕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浸以成俗,誠非詔書實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學所先。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詔書下公卿,皆從防言。
十六年,拜為司徒。延平元年,遷太尉,與太傅張禹參錄尚書事,數受賞賜,甚見優寵。
安帝即位,以定策封龍鄉侯。食邑千一百戶。其年以災異寇賊策免,就國。凡三公以災異策免,始自防也。
防卒,子衡當嗣,讓封於其弟崇。數歲,不得已,乃出就爵雲。
徐防出生在書香世家。徐防的祖父徐宣,做過講學大夫,曾教授王莽學習《易》。王莽時期設置了六經祭酒這樣的官職,其地位相當於上卿,徐宣這一講學大夫,也就相當於祭酒一職。徐防的父親徐憲,繼承了祖父的學業,依然從事講授易經。
永平年中,徐防通過舉孝廉,而成為一名郎官。《後漢書》說徐防“體貌矜嚴”,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有氣質。熱心提倡儒學、注重刑名文法的漢明帝劉庄看見他氣質非凡,十分欣賞,升他為尚書郎,掌管機要。《後漢書》卷四十四《徐防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防體貌矜嚴,占對可觀,顯宗異之。
徐防這個人做事小心謹慎,侍奉皇帝畢恭畢敬。漢和帝永元初,徐防遷任司隸校尉。司隸校尉負責監察在京百官的各種不法行為。皇帝召集朝會的時候,司隸校尉與御史中丞、尚書令三人有單獨的席位,稱“三獨坐”。
後來,徐防出任魏郡太守。按照東漢制度,皇子封王,以郡為國。每國置傅、相各一人。傅主要負責王府事務;相就是郡太守,主要負責各類政務。
永元十年,徐防先後遷任少府、大司農,掌管錢穀之事。
永元十四年,徐防被拜為司空。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西漢制度,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三公分別為太尉、司徒、司空。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三公的地位僅次於上公。司空領宗正、少府、司農三卿,主要負責水利工程、城防建築、宮室營建等事務。司空與太尉、司徒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徐防職典樞機,周密畏慎,奉事二帝,未嘗有過。徐防勤曉政事,所在有跡。
鄧太后當政時,學者比較懈怠。徐防與樊准一起陳述勤勉學習的好處,又上言說現在的文官多數都沒什麼學識,於是鄧太後下詔公卿精選官員,三署里有能精通經術的人,都得到了推舉。
永元十四年,徐防被拜為司空。徐防在司空任上,做了件大事情。東漢初期,朝廷針對當時太學官定五經博士十四家(《易經》四家、《尚書》和《詩經》各三家、《春秋》和《禮記》各二家),並於太學設甲、乙兩科,以培養郎官和太子舍人。然而到東漢中期,太學傳授弟子時,隨心所欲解釋經典,不遵官定學說。每當考試時,都各抒所見,爭論不休,互相指責。以遵官定學說為非義,以穿鑿附會為得理,大大違反了太學本旨。剛剛擔任司空的徐防建議,應對考試的科目和候選人的等級制度做一些改變。他迫切地希望五經的文字意義能得到清楚的說明,同時惋惜某些博士們過於偏愛發揮自己的解釋,而損害了傳統的解釋。他認為今後應該更多地注意解釋典籍的文字意義,鑒別候選人應該以解釋字義為準;那些不遵循公認的大師的已被接受的解釋的人或前後矛盾的人不準入選。徐防上書建議太學博士傳授學業以及甲、乙科考試必須以官定學說為準。考試時,出五十道題,書於竹簡,令弟子隨意抽簡答題,以答題多者為“上第”,答題引經據典明晰者為“高說”,答題如與官定學說有抵牾,妄生異說者即判為錯誤。漢和帝見書,即批轉各公卿,按徐防所說照辦。徐防上書統一了太學傳授學業必須以官定學習內容為基礎,革除了太學多年來的“異說紛爭”,維護了漢王朝的統治秩序。徐防也因此而聲名大振,事迹載入《後漢書》。
漢延平元年(106)八月初六,漢殤帝劉隆不幸早夭。鄧太后與鄧騭決定迎立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鄧騭又去與太傅張禹、司陡徐防等大臣們商議。在確立新皇帝這一點上,徐防是立場堅定地站在鄧太后一邊的。商議好應變之策后,趁夜便讓鄧騭親自持節驅車,用已封王的皇子才能坐的青蓋車將清河王劉慶的兒子劉祜秘密接進了宮中。徐防按照程序將皇帝璽綬奉送到劉祜手裡,宣布由這位清河王子登上皇帝寶座,鄧太后仍臨朝攝政。這一年,劉祜剛滿13歲。是為東漢安帝。徐防以尊立漢安帝有功,封為龍鄉侯,食邑1100戶。
按照儒家“嫡長制”的繼承法則,劉勝是當然的小皇帝。徐防沒有像其他大臣那樣擁立劉勝,而是同意並支持鄧太后,有他合理的考慮。首先,皇子劉勝是有缺陷的,他從娘胎里就帶來了毛病,而且還是“痼疾”。這個“痼疾”有可能影響他擔任皇帝期間的所作所為,不利於國家。其次,劉祜是經過精心調教的。對劉祜的培育鄧太后做了用心的安排。另外,徐防還是十分看中鄧太后的能力的。鄧綏是勤政愛民的,她的憂國憂民程度,遠遠超過歷史上絕大多數的的男性君主。
永初元年,西羌叛漢,切斷了隴道,郡國十八處地震,四十一處雨水,二十八處大風雨雹。邊疆未靖,腹地多災,徐防認為自己沒有輔助皇帝治理好國家,就自動辭去官職。因災變而去職,這在我國歷史上是開先河的。(“其年以災異寇賊策免,就國。凡三公以災異策免,始自防也。”)東觀記曰:“郡國被水災,比州湮沒,死者以千數。災異數降。西羌反畔,殺略人吏。京師淫雨,蟊賊傷稼穡。防比上書自陳過咎,遂策免。”
三公以災異免職的,據史書稱是從漢安帝朝太尉徐防開始的。往後,這個以災異免三公的慣例,又成了政治鬥爭中打擊排斥異己的借口。
子:徐衡、徐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