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會鎮

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

海會鎮,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地處江西省九江市東郊,東臨煙波浩淼的鄱陽湖,西靠風景秀麗的廬山五老峰,南接廬山市城區,北接濂溪區高壠鄉,曾為官道驛站,宋稱茶庵,民國時期稱土樓,后以“百川匯海”之意取名海會,是一個具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鎮。

鎮域面積11.3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380m,林木資源豐富,地勢為東低西高,西部為山林,屬廬山山體的一部分。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宜人,雨量充沛。鎮內資源豐富,蘊藏了大量的高嶺土、花崗石,鎮內飲用灌溉用水來自廬山山體,水質優良,沿鄱陽湖岸線約9.5公里,漁業養殖條件優越。

2017年7月28日,海會鎮入選為第二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

歷史沿革


1958年前隸屬星子縣第五區,1958年建海會公社,1984年置海會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56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海會、長嶺、五里洲、甘棠鋪、彭山5個行政村。2001年底,高壟鄉撤銷併入。
附:高壟鄉[Gaolong]位於廬山區東南部,東臨鄱陽湖,鄉府駐高壟,距區政府20千米。九(江)星(子)公路穿境。鄱陽湖邊設有蛤蟆石水運碼頭。 1957年屬廬山管理局,1958年成立高壟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五星、高壠、雙壠、銀門、谷山、青山6個行政村。2001年12月25日,撤銷高壟鄉,劃歸海會鎮。
2016年5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2016〕58號)精神,江西省政府經研究,就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事項發出通知。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九江市廬山區更名為濂溪區
駐海會鎮廬山茶場管理範圍划入廬山市牯嶺鎮管轄。
從九江市濂溪區海會鎮析出高壠、廬山水泥廠、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等7個村(居)委會,設立九江市濂溪區高壠鄉,鄉政府駐高壠居委會。
將調整后的海會鎮(海會、廬星、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6個村、居委會)劃歸廬山市管轄,並確定“雲霧小鎮”發展戰略。

地理環境


距九江城區24公里,距廬山市城區8公里,距省會南昌約110公里,105國道穿境而過,鎮內城鄉農巴直達九江火車站,交通優勢明顯。

行政區劃


轄海會、高壠、廬山水泥廠等3個居委會,五星、雙壠、銀門、谷山、青山、彭山、長嶺、五洲、光明等9個行政村、1個林場,共123個自然村組,有人口11205人(2017)。江西省一級公路環廬山大道,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政治


陳永友同志(黨委書記):主持鎮黨委全面工作。
葉鵬同志(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
王雁宏同志(黨委副書記、組織委員):分管黨建、組織、統戰、宗教、工會、團委、婦聯、全面深化改革、人事編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黨政綜合辦公室、目標考評等工作。聯繫政協,協調特色小鎮建設工作。
陳樂松同志(人大主席):主持鎮人大工作。分管老協、老齡委、關工委、旅遊、企業、森林防火、鄉村振興等工作。
張江同志(黨委委員、常務副鎮長):協助鎮長處理政府日常事務。分管掃黑除惡、綜治、信訪、維穩、司法、法制建設、應急管理、安全生產、生態環保(環衛)、公共資源交易、綜合執法、交通、消防、通訊、供水、供電、供氣等工作。
潘志鋒同志(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宣傳委員):主持鎮紀檢監察工作。分管宣傳(意識形態、精神文明、信息公開)、機關效能等工作。
楊彬同志(黨委委員、人武部部長):主持鎮人武部工作。分管發展改革、自然資源、規劃、城鎮建設、農民建房、“兩違”管控、重大項目建設等工作。
盧金同志(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精準扶貧、財稅、三資中心、金融、開放型經濟、招商引資、審計、統計、市場監督等工作。
周夢青同志(副鎮長):分管文化教育、衛生與健康、民政、殘聯、退役軍人事務、醫保、廣播電視、體育、科技等工作。
陳澤同志(人大專職副主席):分管森林防火、農業、林業、水利、防汛、新農村建設、氣象等工作。

旅遊


海會鎮是著名的旅遊鄉鎮,獲有全國全域旅遊第一鎮的美譽。境內有廬山東門、廬山三疊泉風景區、第四紀冰川遺跡、碧龍潭風景區等著名景區;海會寺、原國民黨軍官訓練團遺址等大量歷史古迹。
海會鎮是廬山雲霧茶的始產地,素有“茶聖落足品茗之地,‘詩仙’築廬隱跡之所”之美譽,是廬山雲霧茶傳流群體種(小葉品種)的主要種植地、廬山雲霧茶天然野茶的主要分佈地(均在海拔600-800米山林中)。目前仍保持原始手工加工、製作以及種植的區域,其中“七尖幽蘭”雲霧茶種植基地代表廬山雲霧茶參加百年世博,並榮獲中國名茶金駱駝獎。
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山水旅遊、濱湖旅遊、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等多種旅遊經濟模式,打造了三疊泉風景區、碧龍潭風景區、三疊泉漂流、冰川大峽谷漂流、年豐百果園、海龍山莊等多個旅遊景點,旅遊業已成為該鎮的支柱產業,2016年度三疊泉景區實現門票收入全年接待遊客7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突破7000萬元。
通過大力實施旅遊興鎮戰略,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鎮域經濟實力得到了明顯增強,集鎮框架得到了不斷拓寬。2016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達377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3064元,集鎮面積由2007年的27.2公頃發展到95公頃,通過高標準規劃,集鎮內的路網、管網、衛生處理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先後被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江西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江西省衛生鎮和全國發展和改革小城鎮示點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