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禮花

上黨地區春節期間的傳統民俗

“鐵禮花”又稱“鐵犁鏵”。是上黨地區的一種春節期間的古老的傳統民俗,據史料記載,長治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冶鐵業就開始興起,秦漢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到清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鼎盛。當時,以長治縣蔭城鎮為中心的上百個村莊,幾乎村村有鐵爐,戶戶有鐵鋪,人人會打鐵。

寓意


鐵禮花
鐵禮花
由於鐵花的艷麗光彩,禮花打在樹上可以寓意鐵樹開花,表達對新年的祈望和祝福。隨後逐步演變成為歡度佳節的社火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上黨地區一般習慣在元宵節玩賞鐵花,而市區卻通常在添倉節打鐵花。打鐵禮花的傳統活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上黨地區高超的冶鐵技術,體現了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和熱愛生活的感情。

過程


其過程是這樣的,選取一處寬闊的場地,在生鐵爐內將生鐵在高溫加熱下熔化成沸騰的鐵水。尤其是熔化報廢的農具鐵犁鏵后,打出的禮花最佳,千百年來,當地人把鐵花叫做鐵禮花就是取“鐵犁鏵”的諧音。由打鐵禮花的藝人將火紅的鐵水倒入一個土製容器內抬到樹下,把溶化的鐵水木勺舀到帶有凹槽的木板上,手持短木棒,然後兩者相磕,迅速往上空打去,流星般的鐵水在樹枝的“碰擊”下迸散開來,猶如一簇簇“金花”凌空綻開,又似朵朵“金菊”凌空綻放,把夜空點綴得更加璀璨奪目,萬珠鐵屑形成五彩斑斕的火花,耀眼奪目。
為防止被飛濺出來的鐵花燙傷,打鐵禮花的藝人一般頭戴一個用水浸濕的帽子,並且把老羊皮襖反過來穿在身上,手裡拿的勺子是用木頭做的,並且需要在水裡浸泡一天,才能不會燃燒。
山西陽城人張晉有一首《鐵花行》:
烘爐入夜熔並鐵,飛焰照山光明來,
忽然傾洞不可收,萬壑千岩灑紅雪。
世間怪事真如此,百鍊柔鋼齊繞指,
請看入眼幻繽紛,笑他剪綵堆紅紫。

傳承


第一代“鐵禮花”藝人是民國年間被人們稱為“活老君”的王志發。經過歲月的洗禮,先後有五代人在這一民間社火活動上不懈努力,雖然這一活動幾次面臨低谷,但最終還是流傳了下來。鐵梨花對研究上黨地區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遷提供了史料價值。“鐵禮花”在傳承過程中,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鐵禮花”藝人。
自從2008春節欄目,一年又一年報道以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受到海內外華人的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