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背胡狼
食肉目犬科動物
黑背胡狼(學名:Canis mesom elas):個頭較小,長相似狗,行動敏捷,頭體長96-110厘米,體重7-13.5千克。是一種長腿,中等大小的犬科動物,帶有類似狐狸狀的尖口吻。黑色皮毛從脖子後面延伸到尾巴,背部黑色有銀色馬鞍標記。身體的其餘部分主要是紅褐色到棕褐色,體側和腿部變得更紅。尾巴大毛髮濃密,尾尖黑色。有一雙大而尖的耳朵。
黑背胡狼生活在東非大平原上。領地可達10.6平方公里,它們通過將尿液和糞便留在顯眼的地方而標記領地。飲食通常包括爬行動物、鳥類及其卵、植物、貽貝和魚類等海岸垃圾,腐肉甚至人類垃圾。生活在蘇丹、肯亞、坦尚尼亞等國境內的東非大平原上。
黑背胡狼
黑背胡狼棲息於陸地生物群落,包括稀樹草原或草地灌叢森林。棲息地從小城市到大城市的郊區到納米布沙漠都很不一樣。它們往往在年降水量在100-200厘米之間的乾旱地區更為常見。此外,在生活在開闊的草原,農業耕植區,人類發展為這個物種提供了額外的食物來源。
黑背胡狼
飲食通常包括爬行動物、鳥類及其卵、植物、貽貝和魚類等海岸垃圾,腐肉甚至人類垃圾。還以無脊椎動物和中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利用其巨大的能夠活動的耳朵檢測在跳躍之前它們並捕捉不知情的獵物。主要是夜行動物,在人為干擾低的地區活動延伸到日光。
原產地:安哥拉、波札那、吉布地、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肯亞、賴索托、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索馬利亞、南非、南蘇丹、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和辛巴威。
黑背胡狼生活在非洲。該物種生活在兩個分開的區域,相距約900公里。一個地區包括南非、納米比亞、波札那和辛巴威在內的非洲大陸南端。另一個地區位於東部海岸線,包括肯亞、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這種分離可能因地理原因而存在。坦尚尼亞北部的奧杜威峽谷(東非大裂谷的一部分)位於兩個種群之間。該地區自然環境非常乾旱,使大多數生物的生活條件極其困難。
黑背胡狼
胡狼屬犬科,家庭為“一夫一妻”制,雄獸和雌獸結成伴侶后將廝守一生。交配季節5-8月份,雌性孕期60天左右,每胎產仔1-9隻。幼仔2歲后獨自生活。在當年出生的黑背豺幼體中,有三分之一的個體將留在母親的身邊,並與母親一起度過下一年的繁殖季節。因此經常會形成由3-5隻成體組成的群體。其中的非繁殖個體便充當幫手,幫助生育的雙親保護和撫育幼體。幫手為家庭所提供的幫助是多方面的。當幼體在地下洞穴中出生以後,第一次出洞活動是在發育到第3-4周的時候,但它們對授乳的母親有很大的依賴性,直到第8-9周時才斷奶,此後還要依靠成體為它們帶回食物,直到3個月後才能獨立進行捕獵。在這段時間內,幫手們將對幼體的正常發育發揮重要的作用,它們既可以通過將食物直接反吐來飼餵幼體,又可以作為保育員看護和保衛幼體,以及清理巢穴等。由於當地生活的鬣狗是黑背豺幼體的主要天敵,所以當黑背豺的雙親離巢外出時,幫手的存在便使幼體所面臨的危險性大大減少。此外,幫手們還經常與幼體一起玩耍,這樣有助於幼體通過玩耍學習狩獵的技能。
黑背胡狼(2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黑背胡狼指名亞種 | Canis mesomel asmesomelas | Schreber,1775 |
2 | 黑背胡狼東非亞種 | Canis mesomel asschmidti | Noack,1897 |
黑背胡狼
黑背胡狼可攜帶狂犬病、犬細小病毒、犬瘟熱,犬腺病毒、犬埃里希體和非洲馬瘟等疾病。埃托沙國家公園的黑背胡狼還會攜帶炭疽病。黑背胡狼是主要的狂犬病媒介,並且與流行病有關,這種流行似乎每4-8年發生一次。辛巴威的黑背胡狼能夠獨立於其他物種維持狂犬病。雖然口蹄疫疫苗對黑背胡狼有效,但狂犬病的長期控制仍然是流浪狗不接受相同免疫接種的地區的一個問題。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4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