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竿竹

青竿竹

青竿竹(B.tuloides Munro) 別名;水竹、青稈竹、硬散桃竹硬頭竹稈高6-8m,徑3-5cm,節間長30-40cm,綠色,被白粉,無毛,節平。籜鞘綠色,短於節間,先端呈不對稱 的圓拱形;籜耳不等大,黑褐色,大耳卵形,略為皺褶,小珥橢圓形,邊緣遂毛波狀;籜舌高2-3mm,先端細齒狀;籜葉三角狀披針形,直立,基部兩側與籜耳相連。葉片披針形,長10-20cm,寬1.2-1.8cm,筍期限7-9月。稈可供作撐竿、棚架和劈篾,制各種竹器。

形態特徵


青竿竹
青竿竹
青竿竹
青竿竹
青竿竹
青竿竹
竿高6-10米,直徑3-5厘米,尾梢略下彎;節間長30-36厘米,幼時薄被白蠟粉,無毛,竿壁厚;節處微隆起,基部第一至二節於籜環之上下方各環生一圈灰白色絹毛;分枝常自竿基第一或第二節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主
枝較粗長。籜鞘早落;背面無毛,干時縱肋稍隆起,常於靠近外側的一邊有1-3條黃白色縱條紋,先端向外側一邊稍向下傾斜,呈不對稱的寬弧拱形;籜耳不相等,靠外側的籜耳較大,卵形至卵狀橢圓形,長約2.5厘米,寬1-1.4厘米,略有皺褶,邊緣具波曲狀細弱繸毛,靠內側的籜耳較小,斜升,卵圓形至橢圓形,約為大耳的一半,邊緣具波曲狀細弱繸毛;籜舌高3-4毫米,條
裂,邊緣密生長2毫米的短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易脫落,呈不對稱的卵狀三角形至狹三角形,背面疏生脫落性棕色貼生小刺毛,腹面脈間被棕色或淡棕色小刺毛,先端漸尖具銳利硬尖頭,基部稍作圓形收窄后便向兩側外延而與籜耳相連,其相連部分為5-7毫米,籜片基部寬度約為籜鞘先端寬的3/4-2/3,其兩側邊緣近基部略有皺褶,並被波曲狀繸毛。葉鞘背面無毛,邊緣僅一側被短纖毛;葉耳無或存在,當存在時則為狹卵形至鐮刀形,邊緣具直或曲的繸毛;葉舌極低矮,近截形,全緣,被極短的纖毛;葉片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厘米,寬1.5-2厘米,上表面無毛或近基部疏生柔毛,下表面密被短柔毛,先端漸尖而具粗糙鑽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假小穗以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簇叢基部托以鞘狀苞片,淡綠色,稍扁,線狀披針形,長2-3厘米,寬3-4毫米;先出葉具2脊,脊上被纖毛;具芽苞片2片,無毛,先端鈍;小穗含小花6或7朵,位於上下兩端者不孕,中間的小花為兩性;小穗軸節間扁平,長3-4毫米,頂端膨大呈杯狀而被微毛;穎常1片,卵狀長圓形,長8.5毫米,無毛,先端急尖;外稃卵狀長圓形,長11-14毫米,具19脈,無毛,先端鈍並具短尖頭;內稃與其外稃近等長或稍較短,兩脊的上部疏生極短白色纖毛,近頂端的毛較長,脊間和脊外的每邊均具4脈,並生有小橫脈,先端略鈍,並有一簇畫筆狀白毛;鱗被3,倒卵形,邊緣被長纖毛,前方2片偏斜,寬短,長2.5毫米,後方一片狹長,長約3毫米;花藥長3毫米,先端微凹;子房倒卵形,具柄,長1.2毫米,頂部增厚並被長硬毛,花柱長0.7毫米,被長硬毛,柱頭3,長5.5毫米,羽毛狀。穎果圓柱形,稍彎,長8毫米,直徑1.5毫米,頂端鈍圓而增厚,並被硬毛和殘留的花柱覆蓋。

生長環境


生於低丘陵地或溪河兩岸,也常栽培於村落附近。

分佈範圍


產廣東,香港亦有。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藥用部位


以莖的中間層入葯。中藥名: 竹茹。全年均可採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紮成束,陰乾。

附註


Wm. Munro(1868)根據在香港爛頭島所採的標本(Cantor無號),將其殘花枝鑒定為Bambusa breviflora Munro,葉枝鑒定為Bambusa cantori Munro,但是,我們於1979-1980年曾兩次在香港作較長時間的竹類調查,均未發現有B. breviflora的竹種。因此對香港是否產有此竹種,頗感懷疑。後來在英國邱園標本室借得此份標本,見標本上有F. A. McClure於1936年寫下的將該標本殘花枝鑒定為B. tuldoides Munro的意見。經我們詳細觀察、研究后,認為McClure的鑒定是正確的,並贊同他的意見。這樣一來,Munro認為香港所產的B. breviflora實際上就是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