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英雄的連隊·平凡的兵

《不忘初心·英雄連隊平凡的兵》由解放軍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國家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148647號,ISBN978-7-5065-7255-2)。這是一部真實呈現軍人的光榮與夢想、北漂老兵拼搏與堅守的心路成長力作。全書分為上篇“回望軍旅”、下篇“夢在遠方”兩部分。作者睹微知著又高屋建瓴地描述了當兵五年、北漂十餘載大大小小、或長或短親身經歷的近100個小故事,以其自身對個人、對社會、對部隊的體驗和感悟,註釋了人們所應該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價值、生命質量和色彩,以此自我激勵和勵人。

簡介


《不忘初心》是一部真實呈現軍人的光榮與夢想、北漂老兵拼搏與堅守的心路成長力作。
不忘初心 —英雄的連隊 平凡的兵
不忘初心 —英雄的連隊 平凡的兵
熊江原著軍旅勵志散文小說《不忘初心·英雄連隊平凡的兵》由解放軍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國家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6)第148647號,《不忘初心》分為上篇“回望軍旅”、下篇“夢在遠方”兩部分,作者睹微知著又高屋建瓴地描述了當兵五年、北漂十餘載大大小小、或長或短親身經歷的81個小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父母、戰友、朋友、愛人、兒女的思念與感恩;真情實感、原汁原味描繪了作者從大山一路走來、歷經部隊錘鍊、選擇北漂為夢奔跑的艱辛與點滴過往。讓讀者從情真意切的話語中深刻體味曾為軍人的情感世界、高尚情操、奉獻精神;深刻詮釋了作者對榮譽、責任、國家真諦的理解與升發;被讀者譽為處世、立業、修身、做人的一盞“明燈”!作者期待運用會說話的文字與讀者產生共嗚,共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生命的內容和內涵;能夠讓讀者的靈魂在曲折的情節碰撞中得到一次洗禮,獲取一次升華。是一本彙集可讀性、藝術性、思想性與趣味性的好書。
一兵一人生,一連一世界。現在,將來,無論走到哪兒,走多遠……都是一個兵,普通、平凡的兵!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作者簡介


熊江
熊江
熊江,男,重慶雲陽人,漢族,中共黨員,中藥藥師。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師承於新中國中醫藥事業奠基人呂炳奎先生關門弟子鄭偉達教授。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社會辦醫管理專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世中聯新媒體專委會理事,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有限公司總經理兼宣傳部長、醫務科長。參軍五年,連續三年獲評“優秀士兵”、兩年榮獲“優秀士官”、榮立三等功一次。先後在《前進報》《健康報》《中國中醫藥報》《北京晚報》《長春晚報》等發表文章200餘篇;參加編撰《中醫文化藍皮書》《防癌抗癌食療金方》《八閩岳祖白岩山》等十餘部著作;負責慈丹膠囊全國營銷,參加“十二五”國家“重大新葯創製”科技重大專項慈丹膠囊Ⅳ期臨床研究課題立項。

在線閱讀


熊江
熊江
走進英雄紅一連是我一生的榮幸和驕傲;練就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特戰尖兵是我當兵的追求和理想;誓死捍衛大功四班的榮譽和地位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為了連隊,為了大功四班的榮譽,我無條件接受這無休止“煉獄般的折磨與煎熬”。
起床號吹響前一個小時(5點30分)我便悄悄從班長上鋪溜下來開始整理內務,因為已是授銜的列兵,不能再捧著被子到會議室丟臉,更怕被團里軍務或是連隊主官查到害班長挨批。新兵時的被罩不是白的,在地上可以隨便擺弄也看不出臟,老兵班的被子加了純白床單外套,如果沾上點塵土就顯得格外刺眼。穿衣服、疊被子時生怕發出一絲聲響打擾班長的好夢!班長正點起床我立即把暖氣片上的襪子遞到班長手上,班長穿好衣服離開床鋪后我迅速給他整理內務。
噩夢開始於早上的體能訓練。慢跑3000米算是活動筋骨,爾後是5000米定向跑圈,團操場一圈正好1000米,大多數戰友都能夠在20分鐘內輕鬆搞定(1996年連隊參加軍區特戰排比武全副武裝19分21秒)。而我zui好的成績才21分鐘多,差這兩分鐘的時間就只能靠“吃小灶”彌補。跑完5000米后各班排圍著連隊營房開始分組400米或是100米比賽跑,等到大多數戰友獲得體能放鬆權利時,我們各班拖後腿的“打狼兵”的末日才剛剛降臨,100米衝刺跑,200米接力跑,400米分組跑,800米集體跑,1000米取名次跑(前3名可免跑一圈)簡直被“折磨”得生不如死。好不容易挨到收操點,回到班裡立即端洗臉盆給班長打好水、擠好牙膏、放好毛巾,而自己大多數時候根本來不及洗漱就到了連隊統一集合早餐時間。作為當時瀋陽軍區唯一特種作戰營、zui優秀的基層連隊,自然享受的也是zui高伙食費標準,1997年全團伙食費5.6元時我們紅一連已享受8.6元的“超國民”待遇。伙食雖然好但也害苦了我們新兵,連隊訓練強度特別大,劇烈運動過後吃什麼吐什麼,尤其是鮮牛奶。老兵吃飯快,吃完先走了或是說他們根本不幹洗碗刷盤這種粗活,所以班裡幾個列兵都想搶著第1個用餐完畢回班打掃衛生(不成文規矩,誰zui后一個吃完誰收拾餐桌)。如果一不小心“中標”那就太倒霉了,洗碗可不是什麼好差事,連隊食堂沒有供應熱水,盤子往往洗不幹凈,炊事班不定期隨機組織抽查,要是發現各班用餐的“傢伙什兒”油脂麻花直打滑是要挨訓或是挨揍的。其實打掃衛生那麼積極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班副一直在門口用眼瞪著你示意不刷盤子就快點回班整理內務衛生。如果趕上班副心情好時備不住親自手把手給你弄弄,那標準絕對不一樣,班副就是班副,三下兩下就幫你搞定。當時我就想,什麼時候我也成為老兵,也能夠在列兵面前顯擺顯擺。可惜啊,還是先顧眼前吧!要不又得到樓下或是驢棚拾被子啦。說起驢棚,連隊還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上世紀70年代初期,連隊購買了一頭毛驢和一駕大板車,由戰士們輪流套車趕驢到集市販賣蔬菜補貼連隊拮据的日常開銷。時間久了,毛驢只知道成天拉車幹活,任勞任怨,竟然演變成紅一連一種難能可貴的“驢精神”——真論講奉獻,世間萬物莫過於驢,驢才是人類真正需要效仿的典範。戰士們喜歡驢,是因為驢族的服從性格,即驢的乖順。尤其是蒙上眼睛磨道里拉磨的驢,那種對勞作的忍耐性、承受力,這是人萬萬做不到的。人類做不到的原因在於有思想,有個性,有對世界萬物各自獨立的觀察、思維與認知,這種天然的特質導致了人天生“不服從性”。於是,人類相互間便產了矛盾、衝突和爭執,無法協調解決時,就會刀兵相見,血腥解決,釀成同類相殘的悲劇。而驢不會,兩眼一蒙,任憑主人棍棒鞭抽吆喝,總是默默地邁著四蹄“嘚嘚”響著拉磨,為主人把食糧磨得精細,以便滿足主人的口腹享受,而自己卻總是毫無怨言地啃著幾把乾草,喝著冰冷的井水河水。善心的主人心滿意足高興時,當然可以賞賜驢幾捧麩子,但驢始終明白,這並不是自己應得的,而是主人對自己的恩惠……連隊先後掀起了弘揚“驢精神”、甘當“驢老兵”活動熱潮,戰友們爭著搶著打掃驢棚只為能夠多跟毛驢親近親近。毛驢似乎成了連隊特定時期不可或缺的親密“戰友”與精神支柱。
班裡的內務衛生還沒有弄利索,上午訓練的集合號又吹響,我們列兵忙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東南西北地亂竄,慌亂之中不是忘了腰帶,就是丟了子彈袋。上午的訓練課目是單兵戰術演練。全連到達團戰術訓練場,班長王鳳輝列隊全連,並再三強調槍是戰士的第二生命。他詳細講解了81-1式步槍的性能、優勢及戰術持槍動作要領,並且特別標準地示範了一套卧倒、瞄準、射擊、起立、前進的戰術動作,讓我們列兵看得目瞪口呆。訓練開始時由老兵帶領新兵練習分解動作。說是一對一訓練,其實就是老兵下口令新兵執行戰術動作的機械化操作,由於前期對動作要領把握和領會存在巨大差異性,實際操練時,只要一做動作,不是頂著了胳膊就是膝蓋先著了地,磕碰得多了就不敢做動作了。即使戴著護腕、護肘、護膝也根本不起作用,作訓服一上午工夫就磨出巴掌大的窟窿,胳膊和膝蓋外側的皮膚由於反覆接觸地面慢慢磨破出血,血浸濕了衣服,順著胳膊肘一滴一滴濺落雪地顯得格外鮮紅。
下午按照訓練大綱進行班隊列訓練。隊列訓練齊步走、跑步走,向左轉、向右轉都還好說,唯獨是正步走,確實太難、太累。因為全身各個部位都要綳得很緊,腳踢出的高度要一樣,步幅的大小要一樣,行進的速度要一樣,手擺的幅度要一樣,只有這樣,整個隊列才能整齊劃一,走出來才能好看。踢上一個星期的正步,人要掉好幾斤肉,胳膊也要酸痛一段時間,腿要腫好長時間。
團隊熄燈號吹響以後,我單獨加餐訓練“吃小灶”的課目如期上演。王鳳輝班長坐在床沿燃起一支煙淡淡地說:“開始吧!一會兒我檢查。”我便開始仰卧起坐、俯卧撐、端腹、蹬自行車、負重蹲起等體能練習,連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訓練不管時間長短,檢驗效果的標準就兩條:一是訓練時的水泥地面被汗水浸滴成人形;二是用牙具缸的邊沿刮後背杯底必須見到有汗水。否則一概視為體能訓練不達標。待班長驗收過關,讓我簡單洗漱后親自給我放鬆按摩15分鐘,我再“禮節性回饋”班長,給他放鬆按摩直至進入夢鄉——當天訓練正式宣告結束。
超強的軍事訓練並沒有讓我屈服,反而激發了我無窮的鬥志;讓我從心底築牢了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強大思想防禦堡壘。軍事素質不行我可以多練,文化素養跟不上我可以拚命學;每當夜深人靜時,我獨自一人拿著馬扎凳借著二樓武器庫唯一微弱的亮光如饑似渴品讀《前進報》《解放軍報》(那個年代部隊除了每天晚上必看的新聞聯播,就剩連隊圖書室那少得可憐的幾本書和兩張報紙成為戰士聯絡外界唯一的精神食糧和窗口啦)。我心裡反覆琢磨確認班長及老兵是否已經全部閱讀,然後悄悄拿出剪刀實施我五年漫長的剪報工程並小心翼翼地抹上膠水粘貼在廢舊的筆記本上(因為滿目瘡痍、千瘡百孔的報紙,班長總是莫名地替我屢屢挨批挨罵“背黑鍋”);心血來潮或是感同身受時掏出隨身攜帶的小本洋洋洒洒記錄所思所想,或許只有字裡行間的隻言片語此刻zui懂我心……各班兄弟換崗時都會意地沖著我點點頭,特意指著鬧鐘溫馨提示我該休息啦;他們輪值站崗,我挑燈學習,有人陪伴真的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