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窿山鄉
窟窿山鄉
窟窿山鄉(Kulongshan Xiang)位於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境中西部,距縣城32千米。豐(寧)寶(昌)公路過境。面積274.7平方千米,人口1405人(2020年)。轄7個行政村。鄉政府駐窟窿山村。
1956年置窟窿山鄉,1958年併入小壩子鄉,后屬上游公社,1961年析置窟窿山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274.7平方千米,人口0.4萬,轄窟窿山、西黑山嘴、乾濕溝、五員外、冒哈氣、王家營、高樓7個行政村。
窟窿山鄉有半虎線、北京---京北黃金旅遊線橫貫穿全境,鄉村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有移動機站3處,聯通基站2處;小學1所,教師15人,在校學生112人;醫療單位1所,醫護人員9人。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6%。社會保障方面,到2013年,農村全部居民參加養老保險,覆蓋全鄉7個村1887人。全鄉優撫39人,五保戶26戶,城鎮低保11人,農村低保670人。
窟窿山鄉二、三產業極不發達,群眾收入渠道單一,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產,以種植玉米為支柱產業,其次是畜牧業和其他常規農業,由於土地坡度大,土壤薄,基礎設施薄弱,抵制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糧食產量3967噸,人均佔有糧990公斤,大牲畜存欄974頭,羊存欄4194隻,家禽存欄1450隻,轄區有山豬、野雞、山兔、榛子、核桃、杏扁、蘑菇、黃花、蕨菜等山野資源,以及柴葫、黃芩、蒼朮等名貴中藥材。
原本巨石兩座,卻各中有縫隙一條。右側巨石的縫隙自上而下、縫線較直、似用斧頭劈開一般,叫神劈石;左側巨石縫隙斜下,縫線形如刀砍,為刀砍石。
據傳,在遠古時期,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中有一條黑龍管理著這片海域。幾百萬年之後,經過滄海桑田,這裡逐漸有了人煙。海域雖然變成陸地,但卻在九女峰后留下了一個深不可測的巨潭。因黑龍在此居住,故稱黑龍潭。誰知這黑龍越來越不好好修行,開始變得魚肉百姓,常要百姓每年向他供奉一對童男童女,否則就不給民間降雨或暴發洪水,使當地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黑龍的罪惡行徑被天兵天將發現后,立即稟報到天庭。玉帝聽后甚為震怒,遂命雷公下界降妖除怪。黑龍一見雷公自知性命不保,便四處逃竄,看到山下有兩座巨石就匆忙鑽了進去。再看那雷公越馬至此,左手持刀,右手持斧,甩蹬離鞍,只聽一聲巨響,兩束火光衝天,頓時,兩塊巨石一分為二,黑龍亦被劈砍成三段,妖氣四散。百姓從此得救,神劈石、刀砍石亦被尊崇至今。
如今很多遊客凡來到這裡時,都毫不猶豫地下得車來,分別從神劈石和刀砍石的裂縫中鑽過,祈望能沾上些仙氣。雖然縫隙很窄,僅能容一人側身穿過,甚至較矮的地方還需得彎腰行進,但內中的清涼與神秘感還是令人樂此不疲的。
此景位於窟窿山鄉高樓村小龍池居民組。在豐寧通往京北第一草原的公路北側約50米的巨大山崖上,刻有兩方石印。一方在正面,一方在右側,兩處相距僅4米。正面印石長2.78米,寬1.58米。右側印石長1.52米,寬1.06米。豎讀。因字跡模糊,很難辨認,只能依稀看清“乾隆二十伍年四月……”等部分文字。石印酷似玉璽,當地傳為鎮山印。
從此,小龍池這地方只能齣戲台上的皇帝了。乾隆皇帝的聖旨和玉璽就變成了兩方石印。
喇嘛山十里畫廊有九座山峰東西排列,一峰俊秀一峰,酷似九位美麗的少女。民間盛傳,王母娘娘為慶賀自己生日,曾命宮女下凡,博採人間百寶。九位宮女來到人間,深為民間美景所動,遂入龍池沐浴忘歸,以至延誤宮廷慶典。王母娘娘一怒之下,派天兵天將下界,將這九位宮女點化為山,故而形成了九座秀麗山峰。
天公地母又名陰陽石,因其外形極似男女生殖器官而得名。天公地母石生長於窟窿山境內的公路兩側,天公石在路南的山峰之上,地母石在路北的山下,兩石直線距離約1.5公里。
眼前這根神奇雄壯、直挺向上的大石柱,之所以被稱為天公石,是因為它那既形似又神似的陽剛之氣。天公石發育健全,有玉柱,有睾丸,無論從顏色、形狀上,還是從輪廓、比例上,怎看怎像一巨活
脫脫的男性之根。而地母石更是形象絕倫,無論從比例、形狀,還是顏色上看,簡直就如放大了若干倍的女性陰具。
陰陽石雖然各地都有發現,但豐寧當地人卻習慣把它叫作天公石、地母石,倍加尊崇。這兩個名字流傳由古到今,並非臨時編造。大概,這也許就是古代性崇拜的延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