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春夢
唐人創作的書籍
《金陵春夢》是一部長達230萬字的章回小說,全書共分八集三百二十回。寫蔣介石在大陸的大半生,從崛起到覆滅,遁往台灣,另續殘夢為止。八集分別為《鄭三發子》、《十年內戰》、《八年抗戰》、《血肉長城》、《和談前後》、《台灣風雲》、《三大戰役》和《大江東去》。
起自第一回《逃荒年鄭家拆骨肉;找奶媽蔣府迎新人》,終於第三百二十回(第八集第四十回)《炮聲雷鳴,大上海勝利解放;五內如焚,蔣介石澎湖棲身》。既寫蔣介石几十年中的行事,更寫中國幾十年間的變遷。從每一集的題名就可以看到,這一段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幾乎都包括進去了。八集互相銜接,也可獨立成書。
《金陵春夢》
從每一個具體回目更可以看到大事的細節。以第一集為例:
第一回 逃荒年鄭家拆骨肉;找奶媽蔣府迎新人
第二回 隨後爺三發改姓蔣;歸奉化奶媽作夫人
第三回 鹽商世家長袖善舞;訟師行業足智多謀
第四回 逃洛陽父子又分離;歸故鄉二拐訴別情
第五回 鄭老大函詢三發子;侍衛官光臨前鄭庄
第六回 三發子聞訊傷腦筋;鄭老大關進集中營
第七回 考秀才名落孫山;投軍校遠離奉化
第八回 進軍校如魚得水,派留學東渡扶桑
第九回 聽分析反對袁世凱;經介紹謁見孫中山
第十回 充都督英士招兵;殺成章介石亡命
第十一回 回上海兼充教練官;垮台後變成馬浪蕩
第十二回 開香堂五花八門;吃硬飯三刀六洞
第十三回 寄人籬下飽受排擠,證券交易大搶帽子
第十四回 逛窯子指點門徑;長大瘡舉步維艱
第十五回 止付支票老四賠禮;大灌迷湯阿寶得寵
第十六回 覓金屋介石藏美;付銀紙阿寶贖身
第十七回 豪賭必輸蔣介石破產:擺酒賴債虞洽卿撐腰
第十八回 無官可做黯然回春申;有機便投夤夜上兵艦
第十九回 孫中山堅守英埔;某秘書解剖叛徒
第二十回 蔣介石苦思登龍術;孫中山脫險到香港
……
這裡只抄到第一集的一半,相信可以思過半矣。也可以想到其他各集的細節精細如何。
特別抄第一集,是因為一般意見,第一集最好看,尤其是蔣介石身世之謎——由河南許昌鄭家的兒子因逃荒隨母改嫁成了浙江奉化蔣家的兒子。還有他早年在上海灘的生涯,也都帶有秘聞性質。
但最好看的也就是最富爭議性的。鄭三發子云雲,有人說是,有人說非,真相難明。而多數意見認為,屬於“事出有因,查無實據”之類。總之,否定的較多。
這一集中因寫到上海灘逛窯子,吃花酒,為作者引來一件趣聞。有當年的見證人約他一見,以為寫得出,必然曾去過,既去過,必高齡,何況作者是以歷盡滄桑的一介老夫姿態出現的。誰知一見之下,對方才是真正的長者、年逾九十的作家包天笑老先生,唐人不過三十有餘的同鄉後輩而已。
作者是在臨時受命,匆匆上馬寫這部長篇的。由於是業餘寫作,逐日連載;隨寫隨發,不免粗糙。又由於處於香港,資料缺乏,可供諮詢的人也缺,因此也不免有簡單甚至失實之處。特別是由於后一原因,影響到細節部分的欠充實,減少了故事的吸引力。作者在一集一集出書之後,一直有意作較精細的補充、修改,使這一作品在真實性和藝術性上都能更為完美。而他也作了一些初步的加工,但由於病發得突然,可以說此志未酬,真成永遠的遺憾!
第八集《大江東去》作者不僅要修改,更決心在養病期間,利用“因病得閑”來重寫。這工程就更浩大,更成為不可能了。他逝世后,北京出版社完成了這一工程。這一集中,關於北平的和平解放,關於國共和談,關於蔣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的三角關係,關於長江防線、重慶號巡洋艦和南京附近艦隊的起義和上海之戰等等,都是“北唐人”的手筆。這一集的四十個回目,也幾乎有四分之三以上是新擬的。這是無可如何的事。
到目前為止,《金陵春夢》還是唯一的寫現代中國歷史如此長時期的長篇。它雖有不足和缺點,卻自有可觀之處。在沒有更好更新的作品問世之前,它還是人們別無選擇,不能替代的書。
唐人不是專業作家,儘管他有成十年之久日寫萬言。他是職業的新聞工作者,在《大公報》和《新晚報》工作了35年,直到逝世。他工作負擔不輕,但寫作成就更大,首先是量大。
他最大的一部作品就是《金陵春夢》,全部230萬字。據說續篇《草山殘夢》比它還大,倒過來,有320萬字,但因一直沒有結集成書,到底“春夢”長還是“殘夢”更長,還很難說。
不過可以肯定,還是《金陵春夢》要大得多,它的讀者多,影響大。在海內外以至台灣,都大有影響。
它最大量的讀者還是在大陸。有相當長一個時期,它是唯一能在大陸銷行的香港書籍。而唐人是從南到北,大陸許多人知道的唯一香港作家,儘管這部書長時期只是“內部發行”。在台灣,長時期當然是禁書。在香港和海外,當然是暢銷書。由於許多人對蔣介石的過去並不那麼知道,對“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滄桑巨變也並不瞭然,因此對這樣的一部書就特別有興趣了。這是一部演義小說。首先是紀實,然後是演義,不免有藝術的加工,誇張以至細節上不可免的虛構。《三國演義》的不同於《三國志》,不就是如此?
鄭三發子是書中首先引人入勝的情節。有人說,這就是虛構的。但也有一些旁證材料,如抗戰期間曾有許昌鄭姓的人,自稱是蔣介石原來的兄長,到重慶尋弟。這是確有其事的。有曾和此人同監的“華子良”可以證實。但有這事並不等於有那事——有鄭三發子,有鄭母改嫁……這一些傳聞就始終無法證實了。相反的,有另一些考證,證明傳聞之不可能。在嚴肅的歷史事實面前,不能採取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吧。就算這樣,也並不能否定《金陵春夢》的價值。首先,作者的態度是嚴肅的。他認真的對待自己的作品,一改再改,根據確定無誤的材料作修改。有的已經改了,有的卻來不及,有的是他自己還沒有確信有誤,如鄭三發了,他當然不可能改。這是肯定的,作者不是要用自己也不相信的材料,編造故事,嘩眾取寵。其次,這部長篇中別的許多重大事件是不虛無誤的。比之於鄭三發子這一點,是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一個指頭無妨去存疑,九個指頭依然要珍視。這些都是有許多當事人後來現身說法,補充了許多珍貴的第一手材料的,如三大戰役就是這樣,作者都儘可能把它們作為可靠的根據,引用、補充或改其初作了。歷史的真相只有在不斷地袒露、補充、修正,才能逐漸更近於真實。這需要幾十年,有時甚至幾百年時間。而小說不等同於紀實,不能要求它絕對的準確,而且不作任何演義。《金陵春夢》的寫作還有另一個一般小說作者不會遇到的困難。它的題材儘管是過去了的,過去了許久或過去還不久的,但還是有它的敏感性,而且這敏感又是多變的。這就使作者下筆為難,今天寫了的,明天可能要改,後天可能還要改。這不是作者可以掌握的。這是吃力不討好之處。此中甘苦,不難想見。《金陵春夢》較之後來的《草山殘夢》等等,有更高的藝術性,由於它掌握的材料還是比較充分,作者還是作了較大的揮灑。
《金陵春夢》新版全八冊
版次:一版一印
《金陵春夢》新版全八冊 唐人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一版一印 定價198 9成新 印數2千
第一部、鄭三發子
第二部、十年內戰
第三部、八年抗戰
第四部、血肉長城
第五部、和談前後
第六部、台灣風雲
第七部、三大戰役
第八部、大江東去
唐人,真名嚴慶澍,《金陵春夢》作者。
嚴慶澍1919年生於江蘇吳縣一小康人家。家鄉緊傍一碧千頃、景色秀麗的太湖。那裡民風淳樸,人文積澱深厚,少年嚴慶澍在家鄉讀完中學,曾前往大上海謀生,他的引路人便是後來成為知名導演,執導拍攝過《神女》、《天仙配》等許多影片的同鄉人吳永剛。在上海打拚時期,嚴慶澍當過《申報》報館的校對實習生,也曾去明星影業公司當布景員,天天累個半死也未熬出頭來。但嚴慶澍並不沮喪,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1935年底,吳永剛鼓勵嚴慶澍去時為民國首都的南京謀求發展,還為他給中央大學的陳大悲教授寫了推薦信。陳大悲創作過不少電影、話劇劇本,頗有些才氣,但他的新作六幕話劇《西施》由中央軍校業餘劇團公演后卻受到寧滬等地進步輿論的批評,認為《西施》看似宣揚越王勾踐忍辱求生,志在復國雪恥的精神,實際上是為“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當局對日妥協讓步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政策作辯護,這就使他被批判得灰頭土臉,自感壓力很大。在交談中陳大悲發現嚴慶澍有些才氣,便又將嚴轉薦給其文友趙君實主持的中央文藝聯誼社。這家文藝團體位於中山路薩家灣,靠著鐵道部新樓,為一小別墅,花樹環繞,還有一涼亭,環境幽雅。愛附庸風雅的張道藩更利用這場所來籠絡南京文藝界人士。徐悲鴻、田漢、唐槐秋等進步人士也常上這兒品茶聚餐,觀摩美英影片,大家樂得享受享受,與張道藩則虛與周旋而已。嚴慶澍畢竟年輕,不太清楚文藝界的內幕實情。而張道藩也對這個很年輕的職員挺客氣,給予關照,鼓勵他寫些電影評論文章,還為其修改潤色,並推薦到《中央日報》副刊和《電聲》月刊發表。幾個月下來,嚴慶澍對這位大人物印象頗佳,正欲請他引薦自己考中央大學文學系以深造時,吳永剛悄悄來到南京找到嚴慶澍,勸告他勿與張道藩接近,因此人有中統背景,正四處網羅青年人才,試圖阻遏內憂外患交織下左聯進步文藝界日益擴大的影響。
嚴慶澍如受一當頭棒喝,驚出一身冷汗。他乾脆不辭而別,隨同吳永剛回到上海投身進步文藝戰線。抗戰初,嚴慶澍流亡漢口,幸遇他很早就崇拜並通過兩封信的郁達夫。經郁推薦,嚴慶澍得以去長沙,參加了郭沫若、老舍、田漢領導的文化界抗敵後援會,從事抗日宣傳工作。
抗戰時期,嚴慶澍輾轉西南大後方,曾當過中學教師、銀行職員、電影公司文員,生活面較廣。1943年他有幸得到路透社重慶分社華籍主任記者趙敏恆的幫助,順利進入成都燕京大學新聞系半工半讀。趙敏恆是南京人,曾留學英國,他為人正派勇敢、卓具膽識、特立獨行,學識又淵博,正是他頂住國民黨壓力,最先向全世界報道了“皖南事變”的真相。趙敏恆慧眼識才認定嚴慶澍有過人文才,又很刻苦勤奮,但並不適合當一名新聞記者而適合當一名作家。那兩年裡,一到寒暑假,嚴慶澍便去重慶,住在英國路透社辦公樓附近趙敏恆寓所,幫助抄資料、列印文稿。趙敏恆待他很好,經濟上給予接濟,還告訴他許多國民黨軍政界內幕秘聞。各派系之間的鬥爭傾軋,軍統、中統迫害進步人士的罪行和達官顯貴不顧人民的死活大發國難財等真實情況,每每令嚴慶澍聽得熱血沸騰,憤憤不平,立志有朝一日要寫出這一二十年風雲激蕩的歷史。1945年抗戰勝利后,嚴慶澍暫留重慶工作,一年後他到了光復后的南京,在城南三山街一表親家借住,想在報社謀一份編輯工作。但困難重重。原來,他奉為良師益友的趙敏恆在重慶新聞界早是個知名人物,他得罪的人很多,路透社已辭退了他,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又處處壓制他。他在南京尚且無法立足,只好去了上海,在中央社上海分社社長馮有真幫助下,當上《新聞日報》副總編。而嚴慶澍一向與趙敏恆交往密切,他去從重慶遷回南京的中央日報報社等求職,自然碰壁。迫不得已,嚴慶澍離開了南京,去上海,進入徐鑄成主持的《大公報》當記者,后改任副刊編輯,有了穩定的收入。其時,嚴慶澍已在醞釀以後寫一部多卷本紀實體小說,故事中心就定在南京。他留心收集報刊史料,特別是南京的情況,每有到南京採訪的機會,他便特別興奮。他跑遍了城南的古街老巷和城西寧海略和路一帶的民國高尚住宅區,尋訪了不少知名人物,收集到許多創作素材。
一次,嚴慶澍借採訪一位在中央陸大將官班集訓的國軍抗日有功將領之機,順利通過三道崗哨,進入小營陸大校園,無意中發現蔣介石就坐在復興台廣場邊一涼亭石椅子上和軍委會辦公廳主任兼參政會秘書長商震中將聊天,不由吃了一驚,心裡真還有點緊張。十多年來,他尚是首次如此近距離看到蔣介石。嚴慶澍正愣著發獃,已被兩位穿軍便服的侍從室警衛帶離現場,送往警衛室盤問。在問明情況后,一上校軍官打電話通知嚴慶澍要採訪的將軍前來接待處,並訓了嚴慶澍幾句。多年後,嚴慶澍都難忘這一幕,但那時他根本還沒有寫蔣介石的打算。
1947年,嚴慶澍被派往台北,任《大公報》分館主任。1949年,蔣介石政權在內戰中敗北,撤往台灣。報館被軍警查封。嚴慶澍又轉到香港《大公報》社,任編輯部副主任。1950年改任《新晚報》編輯,並開始從事寫作活動。寫《金陵春夢》起因於一次“奉命而作”的機緣。一天,《新晚報》編輯部下達了這樣一個任務,要以小說形式塑造一個“真正的蔣介石”的形象,務求使讀者們對蔣的一生,對蔣家王朝盛衰的經過,有一個比較正確的了解,談來談去,這個任務就落到嚴慶澍的頭上來了。雖說他過去積累了不少素材,但東遷西跑,大多資料已遺失,尤其是有關蔣介石個人的史料,他知之甚少,心裡根本沒底。但想了一會,忽然想起,1949年大陸解放后,有一位真正的蔣介石的侍衛官退休來到香港,曾經給嚴慶澍寫下幾頁他親自接觸到的有關蔣的一些情況,如生活習慣、個性特點、人際交往等都是可信的第一手資料。嚴慶澍便在家裡翻箱倒櫃地找,總算將它找了出來,是用八行紙寫的,一共只有薄薄的5頁,而嚴慶澍就是靠這5頁紙而獲得了靈感開始寫起了《金陵春夢》。應當說,他取得成功主要還是得力於過去十幾年來的積累和豐富的閱歷;動筆前,嚴慶澍又成天泡在香港圖書館,翻閱了大量資料。其中光是書籍就不下五六百本,有時為了核對一個名字或一個年份,就得熬幾個通宵。1956年,《金陵春夢》第一卷署名“唐人”開始在《新晚報》連載,廣受歡迎,未及3個月便出版了單行本,3年裡已推出《十年內戰》、《西安事變》、《八年抗戰》等三卷,海外報刊爭相刊登,人們紛紛打聽“唐人”是何許人也,國內經中央高層研究批准,也予以出版。頭版5萬冊很快一售而空。書內頁上都印有《內部發行》字樣。起初學校、機關工礦等單點陣圖書室館還對借閱對象有所限制,以幹部為主體,但並不嚴。因為《金陵春夢》是以揭露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的反動統治和腐敗黑暗為主題,其進步色彩甚為鮮明。這部歷史通俗小說之所以特別廣受歡迎,當與其章回體形式、生動流暢的文筆、起伏有致的情節安排、貫穿全書的鞭韃黑暗的勇氣、社會正義感和由上述特點構成的知識性、可讀性密切相關。嚴慶澍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盤踞台灣的國民黨政權顯然很惱火,蔣介石授意中央日報撰文批判這部書。特務還對他進行過恐嚇,港英當局遂加強了安保工作。1958年秋某日,嚴慶澍收到一封字跡蒼勁、文句流暢、署名“羅高”的讀者來信,信中提到《金陵春夢》中所寫的蔣介石在上海逛窯子的事情,“羅高”說碰巧他當時也在場,蔣在樓上,他在樓下,“羅高”打聽“唐人”的真實姓名,表示希望見見面。嚴慶澍如約前往。原來這位“羅高”老先生竟是曾經在上海很有些名氣的報人包天笑,這已是一奇,更奇的是包天笑不相信眼前這位戴眼鏡文弱而儒雅的中年人竟真是《金陵春夢》的作者。當年在信息相對閉塞的國內,“唐人”的名字更是令讀者們感到一種神秘,引出不少猜測。
嚴慶澍十分勤奮,是香港知名的高產作家。30多年裡他先後寫出七八十部小說、戲劇電影劇本,他的筆名亦不少,除唐人外,還有阮朗、嚴開、江杏雨、高山客、洛風、陶奔、張璧、草山上人、今屋奎一等約40個。除了成名巨著八大本的《金陵春夢》外,還有其續篇《草山殘夢》也有300餘萬字。嚴慶澍還寫過《北洋軍閥演義》、《宋美齡的大半生》、電影劇本《詩人郁達夫》等等,都挺受讀者們歡迎。他寫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蔣後主秘錄》,署名“今屋奎一”,則顯出其幽默感。緣於日本有個右翼記者兼作家古屋奎二在上世紀60年代多次赴台北採訪蔣介石,並整理出《蔣介石秘錄》(約60萬字)回日本,在《產經新聞》連載,內容多有蔣氏自我美化之處且流露出某種親日情緒,受到海內外進步輿論的批評。嚴慶澍遂在出版《蔣後主秘錄》時有意署上個日本式筆名“今屋奎一”,含有譏誚奚落古屋奎二之意,嚴慶澍認為任何作家都不應歪曲纂改歷史。多年來,他也正是這麼去努力寫作的。1979年嚴慶澍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還是中國作協會員、廣東作協理事,曾三次受到胡耀邦、李先念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到了晚年,他已體弱多病,但仍堅持寫作。1981年,嚴慶澍辭世於北京,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