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屯鎮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下轄鎮

新屯鎮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中部,距縣城10公里,地處東經106.6度,北緯25.15度,境內六條河流六墚山脈,兩庫一高還有涼丁清泉。於1992年由新屯、納壩、羊玉三個小鄉合併而成。南面、西北面、北面分別與復興鎮、石屯鎮打易鎮接壤,東北、東面、東南面分別與郊納鄉、樂旺鎮大觀鄉毗鄰。國土面積181.23平方公里,轄15個村138組,178個自然寨,6812戶,總人口31849人,農業人口31672人,非業人口177人,居住著漢、布依、苗等五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065人,佔總人口的6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2‰。2010年末,全鎮糧食總產量12500噸,國民生產總值1.2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9000萬元,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087.8萬元,人均佔有糧39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635元。

歷史沿革


有一個地處在垚岡堡,方圓約0.2平方公里。屯堡三面懸崖,堡上有一口天然池塘,傳說有一頭白毛老牛經常出入在蘆葦池塘忠戲水作樂,懸崖周圍參天古樹挺拔,唯有一條長滿荊棘的羊腸崎嶇小道通往外界,屯堡前面有納壩河,納過彙集,後面有甘河,河水清幽碧綠,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地勢險要。
康熙年代,王昭勇將軍的父親看中了這塊易守難攻的寶地,決定從平繞老屯堡遷駐此地,命名——新屯。王錫爵(王昭勇)號召軍民在屯報上開墾良田並從納壩河修一條長5公里的長渠道引水灌溉和人畜飲水,組織各地方民眾從冊亨縣羅凡人工傳遞瓦片到新屯修建九重堂,自稱新屯府。
新屯原屬貞豐縣下江一甲,1932年稱新屯片,隸屬貞豐縣第九區,1937年至1939年隸屬第六片區(即王母區),1940年望謨縣,新屯為直屬聯堡,1942年1月,新屯直屬聯堡改建稱納壩鄉,1943年2月納壩鄉公所遷駐新屯(任稱納壩鄉)。1951年5月4日解放望謨,同年6月建立中共二區工作委員會,第二區所亦駐新屯,1953年10月,原稱納壩鄉改為新屯鄉人民政府。
1992年1月,原新屯鄉、羊玉鄉、納壩鄉合併建鎮,全鎮有24個行政村,175個村民小組,178個自然寨。2007年8月開展村級整合,將全鎮24個村合併成15個行政村。
新屯鎮
新屯鎮

文化


新屯鎮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山區鄉鎮,有悠久的民族文化傳統,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多個民族人民共同創造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新屯石頭鋪就的石街直達九重堂,堂煌的九重堂第一台石梯15梯步,第二台石梯9梯步,第三台石梯4梯步,第四台石梯11梯步,(餘下幾台石梯由於歷史原因已被撒散)。納林的圓堡糧倉,納學、石頭寨的千年古榕樹,給世人留下了難忘的深刻印象。
新屯布依族以大米、玉米為主糧。糧食主要有糍粑,褡褳粑,糕粑,枕頭粑,四色花米飯。這些糧食主要分別是在過大年,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半,接待親友及來賓。糍粑、紅糖多用於婚姻定親禮物,小麥、包穀煮的便當土酒,美味可口,一醉方休。自製土布是布依族民族服飾特色,通過自種棉花,除掉棉籽,手工彈花,紡線,牽線,牽線搭配,牽線搭配和支部棉線搭配是關鍵。分別有白土布,黑土布,搭配的天蘭花格布及花格床單,花格頭巾等精彩樣式。
姑娘們在製作搭配棉線時通過棉線在藍靛缸洗染深加工後作定色選擇,大多喜愛天蘭色,因為藍色第一感覺象藍藍的天空,大方抬眼,白色與蘭色搭配顯得純潔,樸素,文雅,其次是黑色顯得溫柔,老實本分,心靈手巧的姑娘織出雙層花格布料,穿著起來相當醒目耀眼,是土布料中最特色的產品。
由於新屯村民族文化底蘊深厚,該村一批能歌善舞的布依族民間藝人,不斷完善富有地方特色的布依族說唱藝術,編排山歌、小品、順口溜等節目,逢年過節進行演出,為當地群眾提供了文明健康的精神食糧。特別是一年一度的村級“春節聯歡晚會”,更是精彩紛呈,遠近聞名,深受群眾的歡迎。1994年,新屯村被州委、州政府授予“布依說唱之鄉”稱號。2007年7月新屯村接待央視鄉土欄目民族風情採訪。2008年7月新屯村接待奧運節目民族風情採訪。2011年4月分別接待央視“走遍中國”及“鄉土欄目”採訪。
新屯鎮
新屯鎮

行政區劃


新屯鎮下轄:
新屯村小米地村委
納包村利桃村
納樣村大雲村
納林村柯杉村
弄林村油臘村
利八村巴巴坪村委
老王山村委坪相村
納壩村河邊村
牛角村金山村
塘家坪村委竹山村
紅岩村里滿村
交角村里牛村

社會


教育

中小學校
望謨縣新屯鎮中學
望謨縣新屯鎮中心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交角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利桃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唐家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大雲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小米地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弄林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柯杉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紅岩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納包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納壩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納林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羊玉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老王山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里牛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金山小學
望謨縣新屯鎮交角小學

人口民族


總人口318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