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寺

河北省臨西縣凈土寺

徠凈土寺又稱下堡寺,建於唐貞觀年間。

下堡寺鎮地處冀南平原的臨西縣西部,位於兩市三縣交界之地,邯臨公路橫穿全境,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全鎮轄30個行政村,總面積60.5平方公里,7200戶,總人口3.1萬。

目錄

正文


徠凈土寺,又名下堡寺,村因寺名,為臨清河西八大寺之一。史載:此寺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寺廟建成后,歷代都有擴建,據寺碑載有"敬德八百年重修"的銘文。元代,住於下堡寺中家村的兵馬大元帥路通對寺廟進行了擴建.
擴建后的寺院佔地200多畝,寺北是臨清上黨(今山西長治)的官道。寺南是通往"三聖廟"的東西大道。寺周有72眼水井,按丹鳳朝陽環繞寺院,至路家莊形成了"鳳頭","鳳眼",預示著路家莊的富貴與吉祥。寺院建築東西寬150多米,南北長200多米。寺院山門向南,門外有凹型照壁,寺中有三座大殿,中為大雄寶殿,大殿琉璃復頂,懸山建築,四角飛檐,四面環廊,雕樑畫棟,巍偉壯觀。寺內碑碣林立,素有"碑林"之稱。寺內有一大皋。高數太。名曰"玉皇皋",其高大之形像被民謠喻為"下堡寺的皋,臨清的塔,濟南府的大菩薩",由此而知其高大雄偉。寺內松濤陣陣,楊柳吐翠,僧人講經說法,連社墨客吟詠,為一所清凈無為的極樂世界。明臨清州人五英有<詠凈土寺>詩云:"西風吹我到禪林,邂逅盤桓且散心,蓮社香銷僧住講,松關畫靜鳥調音。綠楊駐馬秋還熱,金界題詩日未沉。幾度笑談相唉厚,清茶啜罷酒重斟".
明末清初,寺廟沉淪。連年戰火\災荒,兵焚,民劫,偌大一座寺院迅速衰敗。抗日戰爭時期,日寇的一把火,把寺院燒得蕩然無存。近年來,農民起土墊宅子,把遺址變為一片平地,滄海桑田,只有留與歷史老人評說.
在前幾十年,仍見歷代磚瓦,瓷片,其中包括唐黃釉器,宋白釉刻畫,宋耀州窯碗,元代鈞瓷盤,元代龍泉窯碗,明代清花瓷等。它們記載了寺廟的輝煌,訴說著歷史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