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寺

山西省應縣城凈土寺

山西省應縣凈土寺,位於應縣城內東北隅,又名北寺。創建於金天會二年(1124年)。主殿為大雄寶殿,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原有山門、舍利塔、天王殿、鐘鼓樓、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後殿、藏經樓等。如今,僅剩大雄寶殿和配殿。其中,大雄寶殿建於金大定二十四年,平面略呈方形,斗拱疏朗,尚可看出金代建築風貌。殿內的藻井四面金龍盤繞,造型美觀,構圖精細,是研究金代建築學的實物資料。殿內四壁的壁畫,始繪於清代,主要記述釋迦牟尼佛以及諸菩薩的佛教事迹。

概況


凈土寺
凈土寺
凈土寺位於山西省應縣城內東北角。據清代《應州志》載,凈土寺於“金天會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創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距今已有860多年的歷史。大雄寶殿是全寺之主殿,為金代原物,深廣各3間,面闊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平面呈方形大殿設覆斗形大花板,以梁袱劃分9格,分別作成9個藻井,中部的斗8藻井最大,藻井下飾以天宮樓閣,作混金彩畫。
殿內天花藻井和天宮樓閣是小木作的經典之作。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廟布局


山西省應縣凈土寺布局
山西省應縣凈土寺布局
據清代《應州志》載,凈土寺於“金天會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創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凈土寺佔地三十餘畝,建築分佈在東西兩條軸線上。西軸線南為山門,山門前有大約五畝方圓一塊空地。一進山門正北有一座八角五層石雕舍利佛塔,高約十米,雄偉壯觀。塔北有天王殿,兩側有鍾、鼓樓。東配殿三間為觀音殿,西配殿三間為地藏殿,北面是大雄寶殿,後面是法堂。東軸線南端是禪堂,禪堂北院有東西配房,正中為五間念佛堂。念佛堂背後一小院為藏經樓。藏經樓院內還有東西廂房。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間大部分建築和佛像被毀,僅剩大雄寶殿和配殿。

寺廟建築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為全寺主殿,為金代原物,深廣各三間,長15米,寬12米,平面略成方形,單檐歇山項,上覆筒、板瓦,檐頭鑲綠色琉璃瓦,坡度較平緩。檐上為斗拱鋪作,斗拱疏朗,四角挑檐升起,呈柔和弧線。雖經歷代修葺,尚存原貌。明間裝隔扇門,次間下徹檻牆。整個殿宇秀麗雄偉,是典型的金代建築。
凈土寺大雄寶殿
凈土寺大雄寶殿
凈土寺大雄寶殿內部
凈土寺大雄寶殿內部
殿內有清代壁畫,內容為佛,菩薩,第子等,構圖和技法具民間傳統畫風。手法熟練,技巧高超,后經補繪,雖失原貌,但仍有一定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殿內的天花藻井,稱為八門九星之天宮樓閣,全為木質雕刻。在復斗形的天花板上,以房梁分為九個格,即九個藻井,每個藻井中心為一個紅色圓心,呈八角形,雕刻精細,色澤花麗,是少見的金代珍品。

天宮閣樓藻井

藻井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室內天花的一種裝飾性處理手法,多做成方形、多邊形或圓形。宮殿或寺廟殿宇中多做成斗八藻井,藻井上裝飾各種花紋、雕刻或彩畫。面闊3間或5間的建築大多隻在明間正中使用一個藻井,凈土寺大殿的藻井卻布滿3間殿宇的全部天花,明間為斗八藻井,正中金龍盤繞,氣勢磅礴。另外八個藻井則成八角、正六、長六角、菱形等。採用的是《營造法式》中天宮樓閣的製作方法,構造精美,雕工巧細。你看,殿頂覆斗形天花板,以房梁劃為9格,分作9個藻井,數當心間的藻井最大
天宮閣樓藻井3
天宮閣樓藻井3
,傳說,中間那兩條金色的浮雕雙龍會在深夜飛舞,光照大殿。
天宮閣樓藻井2
天宮閣樓藻井2
每個藻井中心為一紅色圓星,旁用上萬塊小木條與小木塊飾成“天宮樓閣”,混金彩繪。下層四周置平座,設欄桿,四面各開一門,共八門。仔細觀察,可發現殿內四周和藻井平齊的牆頭都裝有天宮樓閣,與藻井相呼應,莊嚴雅緻,閣內壁板上繪佛像。仰觀殿宇的頂部,頓感到樓閣重重,金碧輝煌。八門九星和天宮樓閣都是小木雕刻,從星檐、斗拱到吻獸、欄桿,構件玲瓏精巧,規格手法變化多樣。

寺廟價值


天宮閣樓藻井1
天宮閣樓藻井1
1933年秋,我國著名古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考察應縣木塔時,發現離木塔幾百米之遙處,有一個大型寺廟群,他走進去一看,驚嘆不已,連連稱讚,說應縣有三件寶:一為佛宮寺釋迦塔,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偉大傑作,實屬國之瑰寶,世之奇葩;二是凈土寺的天宮樓閣藻井,構思精巧,妙微入神,玲瓏細緻,超類絕倫,是國寶一絕;三是凈土寺山門前的一對石獅,“披頭散髮”,造型獨特,雕工精美,全國罕見。當年的寺廟群已不復存在,只剩大雄寶殿,但其內金碧輝煌的天宮樓閣完好無損,那對披頭散髮的石獅仍然堅強地駐守在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