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恩曼物理學講義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圖書
《費恩曼物理學講義》是2013年4月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費恩曼。
該書主要根據費恩曼的講稿組成完整地概括了電磁學方方面面的內容。
當時美國大學物理教學改革試圖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基礎物理教學應儘可能反映近代物理的巨大成就。《費恩曼物理學講義》在基礎物理的水平上對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重要成就: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作了系統的介紹,對於量子力學,費恩曼教授還特地準備了一套適合大學二年級水平的講法。教學改革試圖解決的另一個問題是按照當前物理學工作者在各個前沿研究領域所使用的方式來介紹物理學的內容。在《費恩曼物理學講義》一書中對一些問題的分析和處理方法反映了費恩曼自己以及其他在前沿研究領域工作的物理學家所通常採用的分析和處理方法。全書對基本概念、定理和定律的講解不僅生動清晰,通俗易懂,而且特別注重從物理上作出深刻的敘述。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全書還列舉了許多基本物理原理在各個方面(諸如天體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物理等)的應用,以及物理學的一些最新成就。由於全書是根據課堂講授的錄音整理編輯的,它在一定程度保留了費恩曼講課的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獨特風格。
《費恩曼物理學講義(第2卷)》主要介紹了電磁學,包括電場、磁場、波及其相互關係等,共42章。
第一卷 | |||
第1章 原子的運動 | 第14章 功與勢能(下) | 第27章 幾何光學 | 第40章 統計力學原理 |
第2章 基本物理 | 第15章 狹義相對論 | 第28章 電磁輻射 | 第41章 布朗運動 |
第3章 物理學與其他科學的關係 | 第16章 相對論中的動量與能量 | 第29章 干涉 | 第42章 分子動理論的應用 |
第4章 能量守恆 | 第17章 時空 | 第30章 衍射 | 第43章 擴散 |
第5章 時間與距離 | 第18章 二維空間中的轉動 | 第31章 折射率的起源 | 第44章 熱力學定律 |
第6章 概率 | 第19章 質心、轉動慣量 | 第32章 輻射阻尼、光的散射 | 第45章 熱力學示例 |
第7章 萬有引力理論 | 第20章 空間轉動 | 第33章 偏振 | 第46章 棘輪與掣爪 |
第8章 運動 | 第21章 諧振子 | 第34章 輻射中的相對論性效應 | 第47章 聲、波動方程 |
第9章 牛頓的運動學定律 | 第22章 代數學 | 第35章 色視覺 | 第48章 拍 |
第10章 動量守恆 | 第23章 共振 | 第36章 視覺的機制 | 第49章 波模 |
第11章 矢量 | 第24章 瞬變態 | 第37章 量子行為 | 第50章 諧波 |
第12章 力的特性 | 第25章 線性系統及其綜述 | 第38章 波動觀點與粒子觀點的關係 | 第51章 波 |
第13章 功與勢能(上) | 第26章 光學:最短時間原理 | 第39章 氣體分子動理論 | 第52章 物理定律的對稱性 |
第二卷 | |||
第1章 電磁學 | 第12章 靜電模擬 | 第23章 空腔共振器 | 第34章 物質的磁性 |
第2章 矢量場的微分運算 | 第13章 靜磁學 | 第24章 波導 | 第35章 順磁性與磁共振 |
第3章 矢量積分運算 | 第14章 在各種不同情況下的磁場 | 第25章 用相對論符號表示的電動力學 | 第36章 鐵磁性 |
第4章 靜電學 | 第15章 矢勢 | 第26章 場的洛倫茲變換 | 第37章 磁性材料 |
第5章 高斯定律的應用 | 第16章 感生電流 | 第27章 場的能量和場的動量 | 第38章 彈性學 |
第6章 在各種情況下的電場 | 第17章 感應定律 | 第28章 電磁質量 | 第39章 彈性材料 |
第7章 在各種情況下的電場(續) | 第18章 麥克斯韋方程組 | 第29章 電荷在電場和磁場中的運動 | 第40章 干水的流動 |
第8章 靜電能 | 第19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專題演講) | 第30章 晶體的內稟幾何 | 第41章 濕水的流動 |
第9章 大氣中的帶電體 | 第20章 麥克斯韋方程組在自由空間中的解 | 第31章 張量 | 第42章 彎曲空間 |
第10章 電介質 | 第21章 有電流和電荷時麥克斯韋方程組的解 | 第32章 稠密材料的折射率 | |
第11章 在電介質內部 | 第22章 交流電路 | 第33章 表面反射 |
第三卷 | |
第1章 量子行為 | 第12章 氫的超精細分裂 |
第2章 波動觀點與粒子觀點的關係 | 第13章 在晶格中的傳播 |
第3章 概率振幅 | 第14章 半導體 |
第4章 全同粒子 | 第15章 獨立粒子近似 |
第5章 自旋1 | 第16章 振幅對位置的依存關係 |
第6章 自旋1/2 | 第17章 對稱性與守恆定律 |
第7章 振幅對時間的依存關係 | 第18章 角動量 |
第8章 哈密頓矩陣 | 第19章 氫原子及周期表 |
第9章 氨微波激射 | 第20章 算符 |
第10章 其他雙態系統 | 第21章 經典情況下的薛定諤方程:關於超導電性的討論會 |
第11章 再論雙態系統 | 費恩曼的結束語 |
費恩曼(R.P.Feynman)1918年生於布魯克林區,1942年在普林斯頓獲得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洛斯阿拉莫斯,儘管當時他還很年輕,但已在曼哈頓計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後,他在康奈爾大學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任教。1965年,因他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工作和朝永振一郎及施溫格(J.Schwinger)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費恩曼博士獲得諾貝爾獎是由於成功地解決了量子電動力學理論問題,他也創立了說是液氦中起流動性現象的數學理論。此後,他和蓋爾曼(M.Gell-Mann)在B衰變等弱相互作用領域內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在以後的幾年裡,他在夸克理論的發展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提出了他的高能質子碰撞過程的部分子模型。
除了這些成就之外,費恩曼博士將新的基本計算技術及記號法引時物理學,首先是無處不在的費恩曼圖,在近代科學歷史中,它比任何其他數學形式描述都更大地改變了對基本物理過程形成概念及進行計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