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叢根病

甜菜叢根病

甜菜叢根病是世界範圍分佈的一種毀滅性病害。

為害癥狀


甜菜叢根病是世界範圍分佈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我國內蒙、新疆於1978、1981年先後發現,減產22%~44%。該病基本癥狀為根毛坏死,次生側根、根毛異常增生或陸續壞死,大量次生側根和根毛成團集結,塊根、側根剖面維管束有黃褐色條紋,且地上部癥狀多變。生產上可進一步分為壞死黃脈型、黃化型和黃色焦枯型及黑色焦枯型4種類型。壞死黃脈型在葉片上沿葉脈呈鮮黃色至橙黃色,后沿葉脈形成褐色壞死,根部具典型的叢根癥狀。黃化型葉片變淡黃至黃綠色,嚴重時變成近白色,類似缺肥黃化,葉片變薄,葉片直立或狹長,根部有叢根癥狀。黃色焦枯型葉片主脈間出現大面積褐色壞死,葉片下垂,中午烈日下暫時萎蔫,早上可恢復,根部具嚴重的叢根癥狀。黑色焦枯型葉片葉脈間出現黑褐色焦枯,初期表現為零散的黑褐色大小不等的不規則枯斑,葉片通常直立向上,向內捲曲,根部根毛大量壞死,但叢根癥狀不很明顯。

病原形態特徵


Beetnecroticyellowveinvirus簡寫BNYVV,稱甜菜黃脈壞死病毒,屬病毒。該病毒是引致甜菜叢根病壞死黃脈型、黃化型和黃色焦枯型的病原。病毒粒體桿狀,直徑18nm,其長度有90、110、260、400nm4種。甜菜叢根病黑色焦枯型則由TBRV稱番茄黑環病毒的一個株系侵染引起。病毒粒體球狀,直徑30nm。由長針線蟲傳播。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壞死黃脈型、黃化型和黃色焦枯型甜菜叢根病是由PolymyxabetaeKeskin稱甜菜多粘菌傳播的。在顯微鏡電鏡下已觀察到寄主體外甜菜多粘菌遊動孢子內有甜菜壞死黃脈病毒存在。甜菜多粘菌侵入到根部以後,在寄主細胞里先形成原始型原生質,然後形成單核變形體,細胞核經多次分裂后再形成多核原質體,原質體外具1層膜,成熟后形成遊動孢子囊,其中每個細胞核形成1個遊動孢子,成熟后通過溢出管釋放至體外,完成上述過程需10天左右。釋放出的遊動孢子又可進行重複侵染。其侵染過程是當甜菜多粘菌遊動孢子釋放到水中后即開始遊動,為球形或洋梨形,具2根不等長鞭毛,經一段時間遊動后,先以長鞭毛與甜菜幼根表面接觸,進而完全附著在根表面,鞭毛消失形成胞囊,在根表面靜止數分鐘至半小時后侵入寄主,遊動孢子也可不經運動直接侵入,侵入后1~3天甜菜根細胞中即現小球形原始型原生質。至於黑色焦枯型病株,是由番茄黑環病毒侵染甜菜的一個株系引起的,病毒主要集中在根部為害。發生數量多於BNYVV病株,我國內蒙古、東北及新疆甜菜產區主要是黑色焦枯型叢根病。是由長針線蟲傳播的一種土傳病害。

防治方法


(1)選用培育抗病品種目前可推廣我國內蒙古選育的耐病品種內C9203和德國的5007、5075等抗病品種及我國培育的工農301、雙斗305等耐病品種。(2)由BNYVV病毒引發的壞死黃脈型、黃化型和黃色焦枯型甜菜叢根病,甜菜多粘菌侵入甜菜根部前有一段時間遊動孢子暴露在寄主體外,受外界條件影響很大,是防治該病的有利時機,提倡在紙筒育苗時用未經感染的pH6的土壤育苗。(3)及時清除農田雜草,尤其是藜科雜草。(4)輕病區實行4年以上的輪作,重病區堅持輪作10年以上。避免重茬。避開病地採種。適期早播,增施磷肥。(5)對黑色焦枯型叢根病則應從殺滅傳播該病的長針線蟲入手。義大利、法國、日本用氯化苦溴甲烷消毒土壤也有效。

地理分佈


內蒙、新疆等地